摘 要:高中时期是青少年心理素质和个性品质形成的关键期,学生在这一阶段的经历,对其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和个性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历史教学中,通过讲史来进行德育是一种常用的手段,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的教育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欠缺的。中国的近代历史是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提高他们承受能力的最好素材。
关键词:历史教学;心态;培养;甲午战争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目中明确提出“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高中时期是青少年心理素质和个性品质形成的关键期,学生在这一阶段的经历,对其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和个性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进行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范围推行开来,这为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和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历史教学能否通过挫折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优良个性的全面和谐与健康自由的发展呢?我的回答是肯定的,而这也成了历史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当前的教育宗旨是实施素质教育。因此对于当前的教师来说,必须贯彻这一宗旨,要在培养学生基本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同时,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我认为在各种素质中,人的良好的心态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素质,心态决定一切,这话虽然有些夸张,但它直接关系到人对所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事情的承受能力——没有良好的心态,承受能力差,很显然是不能承受那种高压的。在历史教学中,通过讲史来进行德育是一种常用的手段,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欠缺的。对中学生进行心理素质的教育的历史素材是很多的,要知道,中国的历史史料浩如烟海,随便从中拿一点出来就是很好的素材。而在这些历史里面,我认为中国的近代历史是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提高他们承受能力的最好的素材。中国的一部近代史几乎就是一部反抗外来侵略的抗争史,是仁人志士和革命先烈前赴后继寻求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史,其过程充满着艰辛和困苦。这种抗争和探索的过程有些许成功,但更多的却是失败和血的教训。试想,那些仁人志士和革命先烈如果没有好的心态和心理素质,他们又怎么能走过那个漫长而又艰辛的历程?我在教学实践中认识到甲午中日战争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和挫折教育非常好的题材,是培养学生良好心态的绝佳素材。
我读大学时的毕业论文其实就是专门分析甲午战争对当时国民心态的影响的,现在我成了一个高中历史教育工作者,顿时觉得理论和实践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结合点。我认为还可以把它的影响进行更深入的研究,研究它对我们现在国民心态的影响,而高中历史教学给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非常重大的历史事件。我认为我们不仅要对甲午中日战争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和影响阐述清楚,而且还要把它对我们中国当时国民的心态影响进行必要的补充,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良好心态的目的。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时,晚清的洋务运动已经轰轰烈烈地开展了30多年,有了洋枪洋炮,在亚洲也算是数一数二的强国。但我们却被曾经的藩属小岛国日本打得落花流水,大清帝国一下子威严尽失,并且最终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战争结束了,但是战争对中国产生的深远影响才刚刚开始。这场战争可以说是中日两国历史的分水岭,通过这场战争,日本开始迈入真正意义上的强国行列,而我们中国却从此陷入列强的瓜分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变得空前严重。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堂堂“天朝上国”中国竟然被“蕞尔小国”日本打得一败涂地,当时国内外人士都大跌眼镜。而中国社会各阶层,上自皇帝,下至普通百姓不得不进一步反思和探索,从而掀起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规模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整个国民的社会心态也由此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中,有由于战败而带来的悲痛、失望的心态,有仇日心态,有民族危机感等心态,这是各阶层普遍的共同心态;此外,由于所处的地位不一样,各阶层又还有各自相对特殊的心态。如,官僚统治阶层的恐惧心态、士大夫知识分子阶层和部分官僚的以日本为师的心态以及台湾民众那种特殊境地下的多重心态。
怎么才能把这些人的心态展现在学生面前并且让他们有深刻的感受呢?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还专门设计了一个情景剧,让学生扮演甲午战争后各个阶层的名人,以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当时中国国民各阶层的不同心态。表演之前让他们自己去查找相关资料,找不到的我给他们补充。有的扮演那个无实权而空有一腔抱负的光绪帝,说道:“近自和约定议以后,廷臣交章论奏,谓地不可弃,费不可偿,仍应废约决战,以期维系人心,支撑危局,其言固皆发于忠愤,而于朕办理此事,兼权审处,万不获已之苦衷、有未能深悉者。”把光绪帝那种无奈而又悲愤的心态展现了出来;有的扮演晚清重臣李鸿章,让同学们感受到那种弱国无外交而任人宰割的悲痛和无奈的心态;有的同学扮演谭嗣同,仰天吟出了谭嗣同在《马关条约》签订时写下的诗句:“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沧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这可以说是当时大部分人们心境最真实的写照,这首诗也让我们现代的中学生悲愤不已;有的扮演康有为,说出了那句警示国人的话“俄北瞰,英西睒,法南瞬,日东眈,处四强邻之中而为中国,岌岌哉”。那种民族危机意识让同学们感受得是那么的真切;当然还有的人扮演远渡重洋去日本求学的鲁迅,把炎黄子孙的那种忍辱负重誓言振兴中国的心态淋漓尽致地再现出来……通过这个情景剧,全班同学都认识到:甲午战争的失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灾难是空前的,但是,中华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由此开始,这是中国近代百年的一个重要转机。而心态的改变使国人能够从容地面对西方的一切,特别是西方的社会科学,比如西方的经济观念、政治观念等思想价值观,这种改变,也给后来的民主革命和五四新文化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通过《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的学习,同学们也仿佛去那个灾难深重的时代走了一遭,他们成熟了许多,而他们的心灵也受到了洗礼。他们强烈地意识到: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和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应以此为突破口使学生产生强烈悲愤的心态,产生那种积极向上、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心态。
参考文献:
[1]徐胜三.中学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03.
[2]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日战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3]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4]谭嗣同.谭嗣同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
[5]黄建钢.群体心态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6]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作者简介:谭皓,出生于1980年,男,供职单位:广东省徐闻中学。
(作者单位 广东省湛江市徐闻县徐闻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