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技术素养”拯救我们的课堂

2013-04-29 00:44:03李霞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3年7期
关键词:信息技术素养技术素养高效课堂

李霞

摘要:教学需要载体,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更需要载体。通过“技术”这个载体,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才能更生动、有效,从而落到实处。新课程的“技术”不是单纯的技术培训,而是要深刻挖掘技术的本质内涵,关注技术背后的应用价值,进而提升学生的技术素养。本文以三个教学实例为载体,展现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一些技术“挖掘”策略,以此引发大家的思考与讨论:如何让“技术素养”来帮助我们构建一个智慧而又高效的课堂?

关键词:信息技术素养;技术内涵;高效课堂

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这不仅是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要求的,也是专家和一线教师们形成的共识。广大一线教师最关心的是课堂,信息素养毕竟是个抽象的概念,不可能成为独立的课堂教学内容,那么,如何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落实课程的核心目标,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呢?教学需要载体,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更需要载体,大家都在思考,都在寻找解决问题之道。苗逢春教授曾提出信息“技术素养”应作为课程的课堂教学主体,“技术素养”这个词让我们顿感豁然开朗。新课程的“技术”不是单纯的技术培训,而是要关注技术背后的价值取向,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加上信息需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文化素养的熏陶,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目标。

那么,如何来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呢?笔者认为应深刻挖掘每种技术背后的内涵,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这种技术,怎样来学好这种技术,如何来得心应手地运用这种技术,这种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养成的,需要教师智慧地引导,学生用心地领悟,更需要长期地训练和培养。

● 挖掘技术内涵,体现技术价值

教学实例一:在一次全市的优质课展示活动中,笔者有幸听了一节高中《多媒体技术应用》选修模块的课,课题是《Photoshop图层样式、图层模式的应用》。开课教师详细介绍了五种图层模式和三种图层样式,也揭示了图层样式与图层模式的本质区别:图层样式只需一个图层就能产生图像质感的变化;图层模式则需要将两个图层混合才能产生图像色调的变化。到了课堂的高潮,也就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图层样式与图层模式的结合使用”时,课堂实例是“制作一个排球凹凸感的橙子”,素材是橙子与排球的图片各一张(如图1)。开课教师对学生说:“将两个对象分别放于两个图层,‘排球图层置于上方,‘橙子图层置于下方,先对‘排球图层进行图层样式的设置(内阴影、斜面和浮雕),再对‘排球图层设置图层混合模式(叠加模式),立体效果产生了。”随后,学生模仿教师的操作,很快完成了课堂任务。

分析:课后,笔者总感觉这节课好像缺了点什么。思索再三,发现问题还是出在那个教学难点上,教师只是介绍了“制作立体效果图”的具体操作方法,并没有让学生真正掌握这种技术技能,“方法”和“技能”是有着本质区别的。试想,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如果换两张图,要产生其他不同的效果,他们会娴熟地运用这种技术吗?他们真的领悟到这项技术的本质内涵吗?其实课上学生就会有疑虑:为什么不将“橙子”图层置于上方并做这些设置,两个图层之间产生各种混合效果,真正的原理是什么呢?我陷入了思考,运用图层模式需要两个图层,哪个图层置于上方,是由各种图层混合模式决定的,而采用何种混合模式,是由所需的最终效果决定的,在这里我们需要有“排球凹凸感的橙子”效果。那么,我们需要留下“排球”的立体纹理,但要滤去“排球”的白色,然后与“橙子”混合,这个要求适合使用图层的“叠加”模式,运用这种模式的两个图层,上层会将图像的纹理叠加到下层的图片上,从而混合产生我们需要的立体效果,“排球”图层自然也就在上层了。至于在哪层设置图层样式,在这里我们运用“内阴影、斜面和浮雕”是为了让图像更具立体感,当然就在“排球”图层上设置。其实,完全可以给学生演示一下“橙子”图层上设置的效果,比较两者的区别。

通过深度剖析技术的本质,让学生明白这种技术是用来做什么的,能解决什么问题,怎样来运用,他们自然就体会到了学习这种技术的必要性和价值性,并能在实际生活中恰如其分地运用它。学生从操作模仿的局限中解放出来,他们抓住了技术的核心,在运用技术时不再盲目,不再有疑虑,体验着自由创作的乐趣。长此以往,学生掌握了学习技术的一般方法,技术素养自然也就得到提升了。

● 构建知识结构,支撑技术内核

教学实例二: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模块“图像信息的数字化表示”这一部分教学内容,有很多抽象的概念(如图2),加上生涩的专业术语,学生在理解上难度很大,可很多技术操作如“图像信息的采集及存储”、“软件操作中色彩的精确设置”等,却非常需要这部分知识作为理论支撑,否则,这种技术就失去了它的核心价值,失去了灵魂,学生的实践操作也只能停留在简单的模仿层面上,技术素养也将成为空谈。这部分教学内容涉及的理论知识点如下:二进制位、像素、图像分辨率、图像数字化、位图、RGB模式、图像大小等。面对这么多抽象的概念,概念图能帮我们构造一个清晰的知识网络,便于学生对整个知识架构的把握,从而透彻地理解各个概念。图2中清晰地表明了各概念间的逻辑关系,我们可以发现,“像素”是这张图中的核心概念,通过图3可以非常形象而透彻地理解“像素”这个概念,“像素”即构成图像的最小单位(Pixel),图像放大数倍后,许多彩色的小方点就是像素。由“像素”这个概念可以自然地引申到“图像分辨率”:如“72像素/英寸”和“1024×768”,分别说明图像像素的密度和数量,参数的大小决定着图像的清晰程度。“位图模式”和“RGB模式”属于色彩模式,“位图模式”的图像每个像素点只有黑白两色,只需一位二进制来表示,俗称“黑白图”;“RGB模式”的图像每个像素点由红绿蓝三色混合而成,红绿蓝三色分别用8位二进制表示,每个像素有28×28×28约1667万种颜色,俗称“24位真彩色”。然后再解释“图像大小”由每个像素需要的位数和图像含的总像素决定,“图像数字化”即将每个像素点的颜色信息按某种规律编成一系列二进制代码的过程。

分析:按照认知心理学的观点,人的短时记忆容量非常有限,仅为7±2个组块。这样一来,使得信息加工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概念图将概念和概念联系起来,无形中加大了知识的组块,在容量有限的情况下增加了可供加工的信息。同时,概念图能帮助学习者以最快速度将新知识纳入自身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唤起新旧知识间的有机联系,从而能更有效地完成学习的过程。如果让学生孤立地去理解这些概念,会有两个弊端,一是学生不易理解,他们往往采取简单的机械记忆,理解就停留在浅层的字面意思上,做不到透彻地理解掌握;二是学生容易遗忘,机械记忆的记忆时间非常短暂,缺少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学生往往记了这个就忘了那个。产生这两个弊端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学生根本就没将这些新知识纳入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中,而具有逻辑关系的概念图可以帮助学生融会贯通地理解掌握这些概念的内部含义。

技能的形成是以相应或有关知识的理解为基础的,学生有了这些理论知识作支撑,对于很多技术操作,就不再是一知半解从而盲目模仿,而是可以得心应手地运用这些技术来完成各个实际任务,愉快地体验技术创作带来的乐趣。

● 简化“通用”技术,剖析“特色”技术

教学实例三:高中《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模块第六章中“用FrontPage进行信息集成”这一教学内容,即用FrontPage制作简单的网页。在通读了本章教材的基础上,笔者将这部分的技术知识点分为如下两类:“通用”技术和“特色”技术。“通用”技术如表格、图片的插入及其属性设置等,与已学的Word软件具有很多的相似性,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规律性学习,无需过多讲解。“特色”技术即学生以前没接触过的技术操作以及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技术难点,这部分教学内容可以提炼出两个特色技术:一是“超链接”,超链接是网页制作的特色技术,是网站的灵魂,超链接的种类很多,链接至页面、图片、电子邮箱、其他网站、外部文件,还有书签链接、热区链接等,要和学生一起提炼出设置“超链接”的一般方法,即确定“链接源”和“链接目标”,从而揭示这种技术的本质内涵。二是“绝对路径与相对路径”,在课堂实践过程中,学生会感到非常困惑,浏览网页时图片显示处是一个“红叉”,根本问题就是出在图片保存的路径上。图4是“绝对路径”,显示的是图片“345.jpg”的原始路径;图5是“相对路径”,显示的是图片“345.jpg”和网页之间的相对地址,图片与网页自动成为了一个整体,如果随意改变两者间的相对关系,就会导致网页无法显示图片,出现“红叉”。教师可以演示移动图片或网页中的任意一个,使图片和网页间的相对地址发生改变,使学生深刻体会相对路径的本质内涵。进而与学生一起得出结论:当使用“相对路径”时,网页和图片所在的文件夹具有“整体性”和移动“随意性”,“相对路径”在网站的转移、发布中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而“绝对路径”在网站的转移过程中,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我们说:“绝对路径”是静态的,“相对路径”是动态的。

分析:新课程要求我们在注重具体技能教学的同时,还须注意抽象,概括一般性规律及方法。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意义建构”就是学习者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通用”技术就是指学习者要结合已有的认知结构,寻找新知识与已有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总结出这种技术的一般规律及方法。“特色”技术则是要让学习者体验到这种技术的特别之处,看到技术应用背后的一般性方法,学习者需将新知识纳入到他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并作深刻的联系及思考。教师的作用就是要引导学生去寻找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引领学生运用其先备知识从不同角度去吸收新知,成为自己的知识,通过不断实践,学生逐步地将独自具备这种能力,这就是学习的能力,这种能力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

那么,教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笔者认为教师必须做到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要研读课标、熟读教材,认真分析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智慧性地提炼知识点、技术点,对核心技术要作深刻剖析;二是教师要对学生作深入分析,要用换位思考的方法,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研究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以上三个教学实例只是笔者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具体实践总结,关于“技术素养”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及方法,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和探讨的地方。广大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实施者,需要用理性的眼光去看待信息素养,更需用理性的思维去解决课程目标与教学实践之间的矛盾,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多关注学生的真实需求,多挖掘技术的核心价值,充分发挥我们的教学机智,定能构建一个智慧而又高效的课堂。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信息技术素养技术素养高效课堂
中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养成的实践研究
浅谈小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对策
通用技术教学中如何有效开展实践活动的探究
技术文化
职教论坛(2016年24期)2016-11-14 08:41:13
翻译技术在MTI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考试周刊(2016年74期)2016-10-08 18:14:25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46:47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36:03
如何构建语文高效课堂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如何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
考试周刊(2016年54期)2016-07-18 07:3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