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庆 江丰光
● 多元智能理论对教学的意义
美国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于1983年提出多元智能理论,深刻解析了人本身所包括的八种智能,它们会因个体不同而表现出差异。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强调,教学一定要让学生在多方面得以发展,培养其综合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发现学生智力强项,发展智能弱项,多元智能理论切合新课改的需求,符合教育培养人才的需求。
学校教育不单是让学生学会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做人,多元智能理论为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除此之外,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也是多元智能理论对教学的一个重要启示,学生资质不同,从学生个体出发,对症下药,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需要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服务,都能带来与众不同的效果。而且,多元智能理论为教学提供了多元的评价思路,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在多种不同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景下进行评价,都有效改善了传统评价的缺憾。
● 时事与生活情境导入学习
知识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林建庚老师灵活运用时事与生活情境,巧妙地设计了美术课堂。他首先采用青海玉树地震的例子作为导入,引出希望小学,接着又从希望小学的建设出发,引出校园规划设计,从校园又联系到校园文化、校园服饰、校徽。从表面上看是在进行电脑绘画教学,但实际上却也不断渗透多元智能的培养。
青海玉树地震是当时社会重要时事,灾区重建是当时社会关注要点。林老师从灾区需求出发设计希望小学,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心,让学生关注生活周围的事件,培养公民素养,此活动不仅使学生的成就动机提高,让其觉得学有所值,教学效果也随之提高。
设计希望小学的过程中,林老师通过让学生打写《我心目中的希望小学》、校歌编曲等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在设计校园格局时鼓励学生个性发挥,是对学生视觉空间智能的一种考验;通过设计学校的校服、教室等发展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整个研究活动用希望小学这条时事主线贯穿,达到了学习知识、提升综合素养、感悟生活三方融合的效果。
● 体现合作思维与创造思考
课堂初始,林老师就组织学生展开团队合作,从讨论环节,直到汇报环节,整个过程体现集体合作精神。新世纪的小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最需要提高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互帮互助,团结友爱。林老师的课程研究活动有意识地整合了合作学习,并且体现了创造性思考。例如,学生在进行建筑、服装设计时,将学生的家长带入进来,促进了家校的沟通;学生为设计出优质作品,去实际调研、采访,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去进行教学评价,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几个活动下来,学生提升的不是单纯的电脑绘画技能,而是言语交际、视觉空间、人际沟通、自我认识等多元能力。
● 打破分数迷思学习,同伴赏析与评价
林老师的活动设计一直体现着“主导—主体”的教学思想,把更多发挥的空间留给了学生,但也一直将活动作为主线指引着学生探索。合作任务的分配,探究活动的设计,个性贴心的指导,所有教学活动从活动的需求出发。林老师的课程打破了应试教育素来以考分为核心的局面,不再以分数导向为价值取向,学生更加明晰自己的任务,不再是迷思学习,而是在一种真实情境下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
同时,林老师的活动设计很好地体现了同伴赏析与多元评价。在“畅想希望小学”活动中,他让学生自评出最好的希望小学,鼓励同伴之间互相赏析;在评价各小组校园设计中,鼓励学生彼此赏析,并进行网上评比;所有活动结束后,各组进行自评、互评,对学生的表现给予意见。多元智能理论下的多元评价理论在整个活动过程中都体现得恰如其分,活动评价主体上不仅有教师,还有学生、家长和社会评价,主体由原来的一元变成了四元,这充分体现出评价的多元性。
● 综合表现体现多元智能教学
在活动的最后,学生汇报成果,活动已经远远超出了美术课程涉及的内容,学生的绘画、创作、表达等多种能力均得到锻炼。
教学更应该在全面开发每位学生各种智力的基础上,创造多种多样的智力展现情景,给每位学生多样化的选择,使其扬长避短,从而激发潜在的智力,充分发展个性。林老师采用多样的综合展示方式,正是给了学生个性化的展示空间,学生根据自己特长把最具优势的一面展现出来。例如,在主题探究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学习藏民的生活方式、服装特色等,把服装特色设计成更具民族特色的风格,学生便可根据喜好充分发挥想象力和智慧,设计优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