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视阈下的高校学生受挫归因及其调适

2013-04-29 21:13王敏灵
教育界·上旬 2013年7期
关键词:调适挫折教育归因

王敏灵

【摘 要】深化高校学生挫折教育研究,提升高校学生耐挫、抗挫能力,对我国精英人才的培育,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建构和发展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本文将以学生个体为焦点,对高校学生受挫的缘由进行归整,并提出针对性措施。

【关键词】学生个体 挫折教育 归因 调适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动力,期望一生永远一帆风顺只会沦为虚幻的愿景。人存活于世,必然有阳光普照之时,也有阴雨压抑之日,正是这种祸福相依、喜怒相伴的种种境况,才铸就了无悔的人生之路,才推动着个体不断前行和发展。高校学生作为社会的精英群体,有着普通老百姓所匮乏的眼见和知识,但这种内涵上的优势也使得高校学生所遭遇的挫折和不易多于常人,异于常人。唯物辩证法指出,内因是个体发展的根本缘由,决定着个体成长的方向和高度,因此,本文将从高校学生个体出发,结合笔者的长期研究,对高校学生的挫折遭遇进行探索。

一、高校学生受挫的个体要素解析

(一)生理官功维度

人的本质归属是物质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有机统一体,但并不意味着人人生而同之,相反,差异性和独特性是个体在社会上的根本标识和存在,因此,每个人都有着自身独特的内涵和官功,都有着自身独异的闪光点。然而,在这个竞争横溢的世界,美被异化为某一特定群体的狭隘决议,尤其以相貌最为突出,这种少数人获利的主观意定造成了多数人心灵的创伤和行为的变异,加之美德的缺失,使得这种“异化之美”开始漠视生理沦陷之生者。笔者在几所大学综合调查发现,有95%的学生认为生理官功问题会影响其日常的学习和生活,而有67.54%的学生曾经因为外貌长相而陷入挫折境地。可见,高校学生还未树立一种真正的审美观念,还未对自身进行正确的认知。

(二)心理品质维度

心理品质决定着个体的人格形成,心理品质好的人倾向于形成一种外向型的人格,这种人往往比较乐观,日常生活较为快乐,对待遭遇的挫折能够乐观向上,正确归因;而心理品质差的人常常会诱导其形成一种内向型的人格,这种人经常会表现出压抑和不乐的神情,生活较为封闭,对于自己所遭遇的挫折往往久久不能抒怀,经常将原因归罪于自身的生理缺陷、智力等客观因素。高校学生同时扮演者成年人、学生、孩子、即将工作者等多维角色,这就使得他们所遭遇的挫折可能包括就业、恋爱、家庭、师生关系和学习等因素。因此,心理品质的好坏就成为他们抵御挫折的决定力量。调查显示,有54%的学生认为自己是外向型人格,有46%的学生认为自己是内向型人格,同时,统计发现,外向型人格的学生比内向型人格的学生遭遇的挫折更少,而且能够更快解除挫折困惑。可见,心理品质与人格因素是影响高校学生受挫的主要因素。

(三)动机抱负维度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指出,动机水平的高低应随任务的复杂程度而相应变化,简单容易的任务往往最佳动机水平就高,而随着工作任务复杂程度的加大,最佳动机水平会逐渐降低。笔者在与随机选取的学生进行关于“工作学习与自身期望值关系”的访谈时发现,有70%以上的学生对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事情经常会环抱较高的期望值,而这种期望值则分别来自自信、侥幸、盲目等根据,而最终只有20.89%的学生会获得成功,达到期望值。另外,在对“您认为最佳动机抱负水平与工作任务存在什么样的关系?”进行调查时发现,有71%的学生选择“随工作任务复杂程度的加大而逐渐降低”,有18%的学生认为“随工作任务复杂程度的加大而逐渐提升”,有8.1%的学生认为“两者亦步亦趋”,而有2.89%的学生选择“不清楚”。可见,很多高校学生在理论上对动机抱负水平有所了解,但由于缺乏自我认知,而在实际当中不能如实践行,而造成诸多不必要的挫折。

二、提高高校学生抗挫能力的对策

(一)正确地自我认知

正确地自我认知是高校学生认识、对待和抵御挫折的先决条件。首先,要健全自我意识。有人说,世上最困难的事情莫过于认识自我。强化高校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自身的自信心,对高校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挫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高校学生应该积极进修各种知识,树立通识教育理念,明确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乐观看待自身的生理官功,以宽宏之怀立于世间,以澄澈之心对待生活。其次,要树立正确的挫折观。笔者调查发现,有95%的学生认为挫折是一种危害身心健康的情绪反应,而只有54.6%的学生认为适当的挫折是有益的。可见,大多数学生倾向于悲观主义的观点,更加乐于把挫折看成是一种痛苦和折磨。因此,要及时转换高校学生的挫折观念,以辩证法思想指导高校学生重新审视挫折的内涵和意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挫折,转化挫折为前行的动力。最后,要进行正确归因。对挫折进行正确归因是个体认识挫折的态度标志,经常将挫折归结于自身的智力、长相以及外界因素的干扰,只是给自己逃避失败或忍受挫折找一个合适的借口。所以,在挫折面前,个体应当更多地将之归结为自身的不努力或者不用心,以此激发自身的上进心,将挫折化为自身前进的不竭动力。

(二)积极地自我调适

个体在遭遇挫折后往往会表露出消极的情绪体验,如果任凭这种消极观念持久延续,必然会阻碍个体的正常生活和发展。因此,在遭遇挫折后,个体需要寻求适当的方法进行自我调适,将自身的情绪调节为常态水平,以维稳个体身心的正常发展。首先,要提高高校学生的实践能力,丰富其实践性知识。高校学生遭遇挫折不能释怀,往往跟自己抵御挫折的经验有关,长期的学校理论教育使得高校学生俨然成为理论上的“巨子”,而在实践上却沦为无知的“小子”,所以,要加强高校学生的社会实践,增加高校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增强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不断实践中体验战胜挫折和困难的成就感和经验。其次,要建立牢固的心理防御机制。如同环境有自我净化能力一样,个体人同样拥有摆脱痛苦、恢复正常情绪的适应性倾向,这种心理防御机制简单来说,就是觅求各种方法或理由使自己摆脱挫折或困境所带来的不安和痛苦,从而恢复正常的心理水平和状态。高校学生应当积极学习“心理防御机制”的各方面知识和能力,根据自身情况为自己选择适切的心理防御方法,从而增强抵御挫折的能力。

(三)合理地制定动机

激励理论认为,激励模式是遵循“激励→动机→需要→行为→满足需要”的一般流程,可见,动机对于个体行为需要的达成和满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动机水平并不是越高越好,从“倒U曲线”可以看出,对于较为简单容易的工作任务,动机水平可以适当提高,而对于复杂艰难的工作任务,动机水平则应适当减弱,研究表明,中等适中的动机水平最有利于工作任务的完成。因此,高校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应当根据自身的能力和学识,结合外界条件的综合作用,制定相互匹配的动机水平。例如,在参加英语四六级考试中,考生的动机水平至关重要,不当的动机会影响考生的心理品质,间接影响考生听力、写作等能力的正常发挥,所以,考生应当结合自身英语学习基础、平时的准备情况以及临场发挥水平的预测等因素制定适中的动机水平,这样不仅能够激发考生发挥潜能,还能避免因为成绩偏差所带来的心理落差。

总之,人生处处有挫折,要提高高校学生的耐挫和抗挫能力,除了依靠学校的挫折教育、家庭的情感教育以及社会的生命教育等外因,最根本的是要从学生主观因素出发,正确认知自我,自觉主动地调适自身所遇挫折,建立强硬的挫折防御机制。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54-358.

[2]卢慧.大学生挫折教育研究[D].青岛大学,2011(5).

[3]卢飞.大学生挫折心理与挫折教育研究[D].贵阳师范大学,2009(4).

猜你喜欢
调适挫折教育归因
错解归因 寻根溯源
积极归因方式:当船漏水了
初中数学学习中教师归因与学生自我归因的比较研究
浅述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与调适
大学生学习心理障碍教育对策研究
中学生挫折教育方法研究
电影《老炮儿》的价值困顿
幼儿教育中如何实施挫折教育刍议
“挫折教育”警示录:强势妈妈为何惨死儿子刀下(下)
年轻教师课堂不良情绪与自我调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