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三力
新课程实施至今,从学生对《品社》课的轻视态度,从教师进行《品社》教学的低效现状,都引发我们教育者的深思:《品社》课究竟该何去何从?《品社》课怎样才能走近学生?《品社》课如何真正使学生的知行统一?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德育理论”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并回归生活。挖掘我们《品社》教材中的教育资源,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去辨析存真、去体验感悟,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让学生正视自我、自信自立、承受挫折、适应环境,为良好道德品质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笔者认为这才是《品社》教学的本原。
一、 微焦定格,身边事例辨析“真性”生活
试想,一个没有课堂学习内容概念的学生,他能在学习过程中深度思考吗?能提出问题吗?他们会成为课堂的主角吗?课堂效率何在?有目的的课前学习,搜集课文资料,可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培养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激发自己对事物、环境、事件等的自我求知、索知,培养学生从愿学到乐学。
六上第一单元的《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家乡民风民俗小论坛》《我家住在新农村》《发展中的城市》《科技是把双刃剑》等课文,都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点滴的生活中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在进行课前自主学习,让学生从身边的人、事、物入手,发现现象思考根源,申明危害,宣传劝改。如在教学《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一课前,笔者请每一位同学去发现:①烟民(酒鬼、网瘾)的劣习,搜集抽烟(酗酒、沉迷网络)的危害及产生的严重后果(事例)【三选二】;②调查:烟民(酒鬼、网瘾)的情况——烟龄、抽烟根数、产生的后遗症等;③有兴趣的同学制作PPT展示。
课堂上充分给学生时间,让学生们相互去交流,自己去发现这些不良习惯的严重危害。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感悟,看准时间,展示图片、录像等,给学生以震撼,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危害,说说自己的观点和想法。那么对待我们身边的人,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方法去劝告他们呢?本堂课的教学中学生探讨了吸烟、酗酒等不良习惯的危害,没有教师的宣教、灌输等,只有学生自发的声讨吸烟、酗酒的危害,部分同学还展示了自己制作的PPT,以孩子的眼光评判着吸烟、酗酒的危害,让学生牢固树立我们不能吸烟并且要远离烟民,避免二手、三手烟。课后笔者作了倡议:对家人及亲戚朋友的劝告(思考多种方式:卡片、短信、写书信等),许多学生精心制作了宣传卡劝告自己的家人、亲戚朋友,并拍了照片在班级板报上做了宣传专刊,学生们都兴趣盎然,从中也体会到了意义,板报的展出也提升了学生的荣誉感。
二、广角感光,拓宽视野展望“真性”生活
把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课前学习,拓宽孩子们的视野,真正地获得新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设计我们美好的一切。
《发展中的城市》《科技是把双刃剑》《迎接美好的未来》等课文内容,都是我们身边实实在在存在的,但是学生从懂事到现在,看到的建筑、事物等的变化是有限的。对过去不了解的需要学生调查,对现代科技带来的负面效应需要孩子深入实地去踏勘、去发现,如城市过去的面貌,家庭20年前的住房面积和家庭布设造成的不方便,城市马路的变化等,要求学生搜寻家庭生活周围的绿化带、河道、垃圾处理装置、一次性用具使用情况等,网上了解温室效应、核电站、核武器等给人类带来的危害。说说自己的实际生活,哪些方面给我们带来了便利,另外又产生了什么问题。
另如《天有不测风云》《生命的突围》等课的教学。《天有不测风云》让学生了解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最为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感受几次重大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危害;然后在调查和体验学习过程中,知道我国经常发生的自然灾害的种类,意识到有些自然灾害的发生与人类的行为有关;体会在危难中社会互助的作用,感受“天灾无情人有情”。《生命的突围》设计了一系列科学的避险方法演练活动,帮助学生学习在自然灾害面前自护与互助的方法,以形成遇到灾害沉着冷静、随机应变的能力。这些课的学习都可以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中去感知体验,禅悟大自然和生命的力量,激活学生,重现品德课堂的生机活力,学生会对这样的学习乐此不疲。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让学生分析利弊,进行辩论和讨论,通过研究得出结论,如何把问题处理好,既能给人类带来便利,又能改善环境造福万代,让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设计我们的城市,设想美好的未来生活,创建我们美好家园的锦绣未来,向有关部门写倡议信,建设美好的家园。
三、深度曝光,抨击阴暗展示“真性”见解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搜集与课文相关的更深层次的内容,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兴趣。
把教材拉进孩子的生活。《向“白色恶魔”说不》《向邪教宣战》课的内容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教学前需要学生去了解、发现,课前教师布置适合学生的课前搜集内容,搜集处理信息就是一种学习。学习的成功与否重点是看学生学习之后的增长,只有学生问题的不断提出、课堂的讨论争辩不断激烈,课堂才会生机重重。
例如:《向“白色恶魔”说不》一课教学前,笔者另外选择了杭州奔腾车撞人事件(该车司机吸食大麻,又多喝了酒,毒性发作,无法控制汽车,结果撞了路人)的录像,部分图片和背景音乐等,用于学习的拓展和课堂气氛的烘托。由一组美丽的罂粟花开始引入课题:知道这是什么花吗?你知道这美丽的外表下面隐藏着什么邪恶的秘密吗?请同学们四人小组交流搜集到的材料,共享预习的收获,实现1+1>2的效果,在师生共同演绎课堂的分分秒秒中,不时地传出学生“啊、咦、这样恶心的……”的惊叹声的时候,教师适时地播放《奔腾撞人》录像,请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学生在高昂、激愤的发言中表达出了对“白色恶魔”的声讨。最后教师呈现两幅图片:美丽的罂粟花和扭曲的人,说说自己的想法,表表自己的决心。教师的寥寥数语拨动着每一个学生的心弦,引起了激昂澎湃的思绪,实现了本课的学习目标,学生个个神情专注,连原先不善发言的同学都跃跃欲试,课堂处处呈现出盎然生机。
对于“走进世界”类课文,则这样布置:《不平静的世界》——①列举“一战”或“二战”中残酷的具体战事3个,阐述战争给被侵略国人民造成的创伤;②本月世界上冲突的时事报道中你最关心的是什么?你的观点是什么?《携手共创和平》——①搜集美国“9·11”事件的资料;②搜集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的故事3个。上该课时,学生由于通过充分的预习,对“一战”“二战”有了一些了解,说得头头是道,还掺杂着同学们针锋相对的争论,课堂气氛异常高涨。如果没有课前的预习和资料搜集,学生对这些知识的了解可以说是空白,以那样的情况上课学生完全是被动的“受教者”,更谈不上课堂的互动,个人发言、小组讨论等活动的安排都可以说是苍白的。
课前充分挖掘素材,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起来了,知识面宽广起来了,课堂学习主动起来了,再加上教师对学生基础认知的把握和恰当的点拨,我们的《品社》课堂将生机勃勃。
《品德与社会》教学教师要关注学生,让德育生活化,真正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地信任学生,让学生去讨论、去尝试、去体验,从而获得第一手的感受,这远比书本知识更有用。
(浙江省杭州市文三教育集团文苑小学 31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