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洗礼·升华

2013-04-29 00:44谢长娟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3年7期
关键词:品德心理健康教材

谢长娟

品德课堂教学是学校德育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这就要求品德教师努力挖掘品德课堂教学中潜在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适时适度地将其渗透在品德教学中。因此,在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调度有效资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切实可行的。

一、适时引导,因材施教

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心理教育因素,运用科学的教法与心理自然、恰当结合,使学生从中有所感、有所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1.挖掘教材,把握切入点

教材中有许多蕴含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教师应根据学科特点、教学内容寻找契机,准确把握切入点和结合点,使品德课堂教学起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作用。

如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会因经受挫折而心情苦闷、紧张,影响身心健康。三年级《挫折是成功之母》一课讲了邓亚萍面对挫折,不灰心,用积极的态度战胜挫折的故事。教师可结合这个实例教育学生正确面对挫折,让他们知道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应以积极的心态走出困境,帮助他们恢复自信,培养耐挫能力。又如,学生做错事不敢承认,承认了又怕别人说他是坏孩子,这就出现了一种矛盾心理。针对学生存在的共性心理问题,在教学《诚实是金》时,教师可先讲列宁小时候摔坏花瓶勇敢承认错误的故事,而后让学生讨论有关“诚实守信”方面的话题。这样,学生对《诚实是金》一课中对做人要“不说谎”和“一诺千金”等有了较深的理解。

教材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有时是潜在的,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心理渗透点,根据实际,有所侧重。如二年级《我来试试看》旨在培养学生勇于尝试、敢于面对困难的积极心态,增强自信心,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过去的故事》激发学生崇敬人民英雄的情感,体会新中国的来之不易,培养爱国主义精神,能以人民英雄和先进人物为榜样,激励自己进步。一年级教材《别把花草弄疼了》 培养了儿童热爱自然的情感和珍爱花草树木的态度。《你快乐,我快乐》教育学生学会分享,能关注和体验小伙伴的想法和感受,适时表达情绪。因此,教师必须吃透教材,准确地把握文章潜在的心理教育内涵。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个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的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作, 只要教师能选用心理健康原理进一步深刻理解教材内容,就不难发现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

2.探索教法,启迪学生心灵

教师还应探索生动活泼、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真正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问题,启发提问,让学生积极、逐步深入地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通过反复诵读充分接受信息,产生联想,从而受到心理上的启迪。

小学生表现欲强,很乐意参加角色表演。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过表演,走进教材,用形象化的形体动作和语言深入体验角色,从而真切地受到感染。在教《上学路上》一课时,让学生通过看录像、思考、讨论、交流来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排练小剧本,进行角色表演。学生积极性很高,把他们上学路上各种动作、语言、神态表演得十分逼真,从而更深地理解了本课蕴含的意义,比起简单的说教、谈感想等,教育效果更为显著。

在课堂上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谈谈自己的体会或得到的启示,在小组中开展竞赛,使学生在合作中共同进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采取小组讨论方式,让学生共同总结出答案,可使学生受到合群教育。教师要适时指出,个人做不到的事,凭借集体的力量有时轻松就可以完成,这就是集体的力量,我们每个同学都应该使自己融入集体中去。

实际上,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教育目标在教学工作的自然状态中得以实现,比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更为有效,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二、营造环境,心理相容

传统教育中,师生不是平等的,是上下级关系,学生不敢主动和老师交谈,进行心理沟通,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的心理障碍。因此,品德课教师必须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健康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形成师生之间的心理相容。

1.理解是师生心理相融的基础

教师只有和学生交谈,了解他们的想法,进行心灵的沟通才能理解学生。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体验和思考,即使学生的行为有过错,也要看到其行为后面的合理因素。教师应当想到和看到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并且敏锐地找出其中的病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感受。

2.教师要学会接纳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无论学生做出什么不良的行为,教师仍然将他们当做自己的孩子,尊重他们的人格,以最大的热忱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使他们感觉到没有被排斥和拒绝。教师要进入学生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使得学生相信教师能够懂得他的体验,使学生容易接受教师的各种帮助。特别是在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时教师要面向每一个学生,尤其要重视那些品德、智力、心理有障碍的学生,才可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三、榜样模仿,优化心理

小学生模仿能力较强,他们常常以他人的人格行为作为自己的模仿对象,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榜样,指导他们模仿。

教材中涉及的领袖、伟人、科学家和英雄人物,这些人物形象在教材中被塑造得丰富多彩。如《想想他们的难处》一课中讲到的身残志坚的霍金,《过去的故事》中掩护后方机关和老乡而英勇献身的王二小,《筑起血肉长城》中提到的抗日将领杨靖宇,《一心为人民的共产党员》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徐虎,关心藏族人民的孔繁森,《专心致志》一课中在闹市专心读书的毛主席,专心学习的陈景润……教材中诸如此类的人物很多,都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好教材,这些人物身上闪烁出的光芒和蕴含的道德力量,无疑是一剂良药,对不良心理品质能起到良好的矫治作用。

四、借助评价,培养自信

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适时、恰当,评价的内容和方式多样化,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如对缺乏自信的学生鼓励地说:“你回答问题的声音真好听。”“你今天在课堂上很积极举手发言。”对上课走神的学生则期待地说:“你如果再专心一点,将会学得更好”。当学生表现优秀时说:“你的进步真大。”“你真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同学。”当学生在课堂上回答出错时,要鼓励他们:“相信你,再想想,好吗?”教学中也可用形体语言进行评价,对他投以点头、微笑或竖个大拇指、鼓掌等表示赞许,拍拍他们的肩膀、摸摸他们的头表示安慰,还可用眼神来示意,这些都能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尊重和鼓励,将会给他们带来无比的自信。

常言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因此,品德教师要围绕品德课的培养目标,根据学生特点,灵活调度各种可利用资源,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猜你喜欢
品德心理健康教材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