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雅珍
人们常说,语文是炫目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是千古绝唱的诗词曲赋,是功垂青史的经史子集……面对如此意蕴深厚、丰富多彩的语文,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应抓住“诗意”的灵魂,让诗意在课堂间流淌,让学生在诗意盎然中享受美,感悟情,体验真。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激发课堂诗情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一位优秀的演奏者在演奏之前就已经把自己的情感融入音乐的氛围之中,于是他的演奏才格外的打动人心。一堂诗意的语文课亦是如此,老师应该精心设计课堂的导入,将学生引入课文的氛围,使学生迅速进入新课的学习状态之中。富有诗意的导入,不但能够很快地渲染一种诗情画意的典雅气氛,而且能创设“先声夺人”的诗意情境,体现出鲜明的抒情格调,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这种熏陶不仅有利于语文学习本身,而且有利于学生心灵与人格的健康发育。如教学《五彩池》,新课伊始,伴随着悦耳的钢琴曲《秋日私语》,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组美轮美奂的《五彩池》风光图片。“哇!”“哇!好靓!”……课堂里洋溢着一声声的赞叹,平日里有些爱说悄悄话的学生此时除了赞叹外,没有发出其他不和谐的声音;平日里会动来动去的小调皮此刻也安分地坐着,看着。全班学生都被五彩池的美丽与神奇吸引住了。看着一双双企盼的眼睛,老师及时煽动:“是呀!这么美的五彩池看一遍怎么够啊?来,打开课本,我们一起再游游五彩池。”你瞧,学生们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本读着,回想着刚才看到的绚丽,读着这美美的句子,心中的诗弦被拨响了,浓浓的诗情被激发了。
二、淡妆浓抹总相宜——营造课堂诗境
课堂,这挥洒诗性魅力的天然舞台,让学生诗意地栖息其中,教师责无旁贷。为了让学生进入语文学习的优美意境,教师应精心创设情境,营造一种情景交融的诗意氛围,或淡淡的“随风潜入夜”,或浓浓的“大珠小珠落玉盘”,让教情、学情、文情“三情统一”,从而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一)以读赏美,渲染情。
课文的语言文字都是作者心灵的述说,文字中所蕴含的语音感、语境感并不是靠教师的分析讲述就能体会到的。一篇好文章,一首好诗如果引导学生读出诗意,或荡气回肠,或温情脉脉,或慷慨激昂……就能为诗意的表达提供有效的铺垫,就能使学生在浓浓的诗意中受到教育和感染,高尚的情操、崇高的思想就会通过优美的语言文字流进孩子们的心田,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如《荷花》这篇课文,语句优美,富有韵律,感情充沛,读起来朗朗上口。在朗读的时候,引导学生把荷花的优美姿态表现出来,例如,“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这段话写出了花的各种优美姿态,在读的时候,注意语气高低轻重的不同变化,强调荷花长势的不同特点。其中,“两三片”“全”读得重一些,体现开花大小程度的对比;“有的”“有的”拉长读,体现出各种花姿态的多。在语调高低不同的变化中,读出荷花的动态美。声情并茂的美读,不但渲染了课堂气氛,而且开启了学生的思维,陶冶了学生美好的情操。
(二)动情演绎,体验情。
为了使教学情景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这样,不仅能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时还能很快地进行理解。
在教学《荷叶圆圆》一课时,让学生美读课文后,我戴上荷叶头饰,成了一片美丽的“荷叶”。“荷叶”蹲在那里,左右顾盼,等待小动物的到来:“有哪些小动物会来我这里呢?”我以动作引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情境。孩子们有的扮演起了小水珠眨着亮晶晶的眼睛,拍着手让我抱。有的扮小蜻蜓,飞到“荷叶”上展开透明的翅膀说:“荷叶是我的停机坪。”有的扮小鱼儿躲在荷叶下,笑嘻嘻地游来游去,捧起一朵朵很美很美的水花……看到学生们都跃跃欲试,我又请班上的女生扮小动物,男生扮荷叶。“小动物”选择自己认为最美的一片“荷叶”,互相进行对话表演。课堂上,“小动物们”飞的飞,跳的跳,活泼可爱;“荷叶们”或以水嬉戏,或翩翩起舞,煞是多姿多趣,好一个让人如临其境的童话世界!在生动的情境中,学生们真切地体验着自己就是一片美丽的荷叶,一只可爱的小动物,个性与灵性融入了诗意的课堂中。
(三)以画释义,释放情。
形象的图画普遍受到孩子的欢迎,儿童正是通过形象的画面去认识世界的。在教学中,如果让学生用图画去再现文本,就能使学生头脑中的画面更鲜活,使心中蕴藏的情感得以在图画中释放。如教学杜甫的《绝句》,在学生读懂了诗意的基础上,让学生用彩色笔勾画出黄鹂、翠柳、白鹭、青天、千秋雪、万里船等景物,一幅幅春意盎然的图画让学生更加入情入境,课堂上诗意飞扬。
三、千树万树梨花开——谱写个性诗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课堂上,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不但使学生获得个性化的感受,还呈现出了个性化的诗意。《找春天》是篇极美的文章,充满了儿童情趣和文学色彩。当教师沉醉地读着“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时,适时地引导:“多生动的比喻啊,小朋友们也能学着说一说吗?”顿时,“一石激起千层浪”,“千树万树梨花开”:“蝴蝶在花丛中飞舞,那是春姑娘的发夹吧”“风儿轻轻地拂着我的脸,那是春姑娘温柔的小手吧”……各种富有个性与灵气的句子,就这样被小诗人们吟出来了,课堂上翻腾着诗意的浪花,流淌着个性的美,撞击着师生们的心灵。
诗意,使课堂涌动着诗的灵性,洋溢着诗的浪漫,弥漫着诗的芳香,勃发着诗的激情,流淌着诗的旋律,演绎着诗的精彩。诗意,让课堂如此美丽!
(作者单位:福建省安溪县逸夫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辛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