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艳
古诗文语言精警含蓄、跳跃灵动,意趣无穷。《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要“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激发其想像力和创造潜”。安东尼·罗宾斯也说过:“想像力能带领我们超越以往范围的把握和视线”。在古诗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如同给予他们高飞的双翼,不但可以很好地完成古诗的教学要求,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创造潜能,为他们一生的成长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基础。
1、读诗,展开想象,感受音乐之美
诗歌,讲究音律的和谐押韵,极富有音乐的美感。格罗塞曾说:“每首原始的诗,不仅是诗的作品,同样也是音乐作品”。有些古诗文形式,像宋词、元曲,本来就是供艺人演唱之用。教学古诗中,我们首先要指导学生将诗文读出感情读出音乐感来,“悦耳有时比悦容更为重要”。给古诗配以恰到好处的音乐,营造氛围,可以触发学生的想象力。如教学《采荷》(小语第八册),我们就可以播放选录轻快的乐曲,让学生在音乐中张开想像的翅膀,在诗句的琅琅诵读中感受泛舟采荷的快乐。有时我们甚至可以引吭高歌,如教学《水调歌头 中秋》时,我就鼓励学生放声歌唱,在舒缓的乐曲中,咏唱着思乡念亲之歌,想象诗人漫步月下的情景,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款款思念。
2、画诗,展开想象,给古诗配以插图
古人讲究诗画统一,王维云:诗画兼具,则传神也。不少写景状物的诗歌本身就是一幅优美的图画,教学这类古诗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想象,拿起七彩的画笔,将读到的东西“画”下来。如《绝句》(小语第六册):黄鹂、白鹭、茅屋,披雪的山峦、泊岸的船队,春意融融下却不乏荒凉寂寞之感。学生画诗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理解诗意的过程,是想象力得以驰骋、个性得以张扬的过程。尽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只要学生的“画”不背离诗的原意,我们就应该予以肯定与鼓励。又如:《山行》这首诗,创造了一种不同寻常的艺术境界,使人赏心悦目,令人陶醉神往。学习这首诗,应重点理解诗中描写的意境,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写的高山、石径、白云、人家、枫叶,让学生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多彩的秋色图。接着,让学生动手把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画出来:远处,一座宁静的山庄秋色正浓,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伸向远方,山民居住的小屋炊烟袅袅;近处,夕阳下的枫叶一片红艳……然后,让学生相互比较、讨论,说说自己的创意。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品评、鉴赏的能力,增强学习古诗的兴趣。将使他们今后的语文学习受益匪浅。再在教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一诗时,在学生理解了诗意后,让他们运用已有的美术基础,大胆地发挥想象,人人画一幅“儿童追蝶图”。在教《锄禾》时,教师可一边让学生诵古诗,一边配上“一个太阳、一片禾苗、一个老农手拿一把锄头在锄禾”的画面,并适时加上几滴豆大的汗珠,这样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像插上了翅膀。
3、写诗,展开想象,增补诗中空白
①补充古诗的“空白” 古诗讲究字词的精炼,但又要在几十个字中表达完整的内容,所以,诗句中存在大量的“空白”,即“言未及但意已寓”之处,内容上跳跃性强。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尊重诗歌本意的基础上发挥想象,来补充这些“空白”。如教学《游园不值》,我就启发学生想象:“小扣柴扉久不开”,是主人不愿还是主人不在?叶绍翁会想些什么?又会怎么做?学生充分想象后组织交流,然后再去理解“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水到渠成,事半功倍。再如《小儿垂钓》(小语第八册):“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启发想象:小孩子听到路人问路后,是怎样的心情?为什么?学生们思维活跃,在想象与讨论中,逐渐感受到了垂钓小儿既愿意回答路人的提问又担心正上钩的鱼儿跑掉的矛盾心理,很好地理解了古诗。
②改编故事 教学叙事体古诗,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把诗歌改编成小故事,如《所见》、《寻隐者不遇》(小语第九册)。我们不要把对古诗的改编等同于将诗文译成白话文,也不要错误地以为改编就是随意地虚构夸张,古诗的故事化是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在尊重古诗本意的前提下,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将诗句进行串联,补充其中的“空白”,还原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
想象指导在古诗教学中不可缺少,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在古诗的境界里学有所获,悟有所灵,情有所指。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浦东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