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其颖
【摘 要】目的:分析影响手术室护理风险的原因,探讨其治理对策。方法:针对手术室护理风险存在的原因,结合我院手术室护理工作实际情况,手术室实施成立风险管理小组,健全风险管理制度,强化人员风险意识,以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作为准绳,加强护理技能和专业技能培训,严格查对制度,强化服务意识,科学安排人力,严格消毒制度,加强自我防护等一系列治理措施。结果:一年来,我院共做2761台手术,无一例护理差错发生。结论:对手术室实施护理风险治理,可有效提高手术护理质量,降低护理差错发生率。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风险; 原因; 治理
护理风险是指医院内患者在护理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1]手术室工作具有环节多、操作多、交接多、技术性强、服务要求高、时间连续性强等特点。[2]手术室护理风险除具一般风险的特性外,还具有风险水平高,风险的不确定性、复杂性,并存在于手术护理过程的各个环节,如何避免和及时识别护理风险,有效治理手术室护理中的各类风险成为保证和提高护理质量管理甚至是医院质量管理的重要课题。[3]本人通过一年的临床实践证明,对手术室实行护理风险治理,抓好每一个环节,可减少和杜绝护理差错的发生,确保患者手术安全。现就手术室护理风险原因和治理探讨综述如下。
1一般资料
我院是一所区级计划生育妇幼保健综合服务医院,手术室有3个手术间,护理人员7名,其中主管护师1名、护师3名、护士3名,本科学历1名、大专5名、中专1名,开展的手术有剖宫产术、子宫全切术、子宫肌瘤摘除术、卵巢肿瘤摘除术、宫外孕手术等。自2011年1月——2012年1月,共计完成手术2761台,无一例护理差错事故发生。
2 影响护理风险的原因
2.1手术室工作强度大、应激性、高紧张性,护理人员相对较少,产科急症手术多,都成为风险发生的高危因素。
2.2法制观念薄弱 护理人员对专业风险性认识不足。医疗行业是一项高科技、高难度的“高危作业”。国家法律承认护士是具有护理行为能力的人,依法行使一定的权利和承担一定的义务。作为护士,应尽与护士相适应的注意义务,预见义务和危险规避义务。
2.3工作责任心不强 风险意识不足 个别护理人员综合素质较低,工作不细致,容易出现器械准备不完善,物品清点记录不规范,出现漏项、涂刮现象,留下安全隐患。
2.4护理管理及培训制度不健全 手术室年轻护士多,造成经验不足、技能不高。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新手术的开展,新设备的应用,使手术护理技术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护理人员知识未及时跟进,技术操作不熟,新设备使用不精,培训制度落实不力,难以适应一些重症、复杂手术的需要。
2.5与患者主动沟通能力差 术前访视只流于形式,没有全面掌握患者病史。工作中“不会说话”的护士很多,如在进行静脉留置针穿刺前摆放体位时没有给予解释或只作简单命令。
2.6 无菌观念不强 术中已被污染的器械与未被污染的器械应分别放置。污染器械不得再用,如接触到子宫内膜,继续使用易造成子宫内膜种植,接触到肠腔、阴道内口的器械会造成伤口感染。
2.7手术室环境及设备因素 鉴于手术室实际情况,可预见的风险:1.日手术量大,手术间相对较少,手术需要连台做,室内空气消毒不达标。2.手术室设备较多,有些已陈旧,难免出现一些故障,如负压吸引器老化。3.一次性无菌手术包出厂后放置时间过短,环氧乙烷未充分发挥掉,残余的环氧乙烷对人体皮肤、呼吸道造成过敏。
2.8手术室护士职业风险 手术室是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高危环境。术中配合使用的锐利器械刀、剪、针传递频繁,极易误伤自己或他人。术中意外穿刺伤,血污溅到皮肤、眼睛里,不注意自我防护,极易造成血源性传播疾病。如乙肝、丙肝、艾滋病等。
3 护理风险的衡量和评价
护理风险评价是在明确可能出现的风险后,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可能造成的损失的严重性进行估计。[4]对护理风险进行定量分析和描述,包括风险发生的概率,损失程度,确定危险等级。为采取相应的风险治理措施提供决策依据。针对风险发生的原因,识别常见的护理风险,实施风险治理措施,提高护理质量。
4 风险治理
4.1成立风险管理小组,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制度 由护士长和业务骨干组成,护士长任组长,识别、评估现存的或潜在的风险隐患,制定具专科特色的工作程序,流程质量标准。如:接送病人流程,麻醉突发事件抢救流程,停电停水应急预案,物品轻点程序,安全核查程序,提高人员的风险预防控制能力。
4.2强化风险意识,培养审慎作风和慎独能力,要制定定期风险教育计划,特别是手术室人员变动,新护士上岗,工作量加大时,适时进行风险教育,警钟长鸣,培养审慎作风和慎独能力是护理风险治理的根本所在。
4.3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作为准绳 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是医务人员进行日常工作的指南,是医疗工作中具有权威的法典。[5]因此,手术室护理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把操作常规贯彻护理操作的始终。一旦出现纠纷,首先要看是否按规程操作。具体包括:1.严格无菌操作原则,2.查对制度:做到手术室“六查、十二对、四到位”制度。六查:到病房接病号查、入手术室前查、麻醉前查、消毒皮肤前查、切刀口前查、关闭体腔前后查。十二对:对科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手术间、手术名称、手术部位、病人所需药品与物品、药物皮试结果及有无特殊感染、手术所需器械敷料灭菌是否合格及数量。四到位:急救药品、吸引器、氧气、电凝止血器。3.清点制度:术中三人三数制度,即主刀洗手护士、巡回护士手术前后共同清点台上纱布、器械并填写物品清点记录和安全核查记录。做到三不交接制度:洗手护士手术未结束前不交接,巡回护士敷料器械未点清不交接,值班护士物品短缺不交接。
4.4加强护理技能和专业技能培训 有研究表明,护士的素质和能力与护理差错有直接联系。[6]护士必须熟练掌握各种护理操作,经常组织护士学习专业知识,对专业技能进行培训,每周组织科内业务学习一次,每月一次理论考核,每季度组织一次比武大练兵,如静脉留置针穿刺、心肺复苏等,练就扎实的基本功。对新仪器的使用进行专门培训,从原理、使用方法、保养到简单故障的排除,让每一位护理人员都能熟练掌握。
4.5规范手术物品手术清点记录书写 由巡回护士在手术结束后即时完成,严禁漏项、涂改。医疗事故第九条规定,严禁涂改、伪造、隐匿、销毁或者抢夺病历资料;第十条规定患者有权复印或复制手术及麻醉记录单、护理记录,意愿不得拒绝。手术清点记录已成为重要的原始资料,具有法律效益,护士应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规范的进行记录。要求护士思想上重视,行动上谨慎,不要因为记录不清或涂改而引起纠纷。
4.6强化服务意识,尊重患者权利 认真履行告知义务,完善签字记录,从术前访视到术后回访,无论哪一环节都要依照程序,把护理内容告知患者,并注意语言艺术,取得患者信任,同时要尊重患者,不要过早和过度的暴露患者,如发现患者隐私,不要大惊小怪,更不能取笑,术中尽量用手势眼神交流,避免谈论与手术无关的话题。
4.7优化组合科学安排人力实行弹性排班 手术室护士不足已成为影响护理质量的重要因素,特别在基层,护士除承担护士应做的护理工作外,还肩负着护工的工作,如室内卫生打扫、敷料处置、器械刷洗等等。护士长期处超负荷状态,身心疲惫,如不及时疏导调适,会引发诸多负面影响。护士长在排班上科学安排人力,实行弹性排班,缓解工作压力,尽量让当班护士按时休息,不搞疲劳战,手术量大时,合理安排人员加班。
4.8严格消毒隔离制度 明确划分手术室限制区、半限制区、非限制区,合理安排日手术次序,先做无菌手术,在做半污染、污染手术,如遇发热病人,入室前给患者戴好口罩,做隔离防护,术后手术间彻底消毒,对乙肝、丙肝等特殊感染的患者,尽量使用特殊感染敷料包,术后器械遵循先消毒再清洗,后灭菌的程序防止交叉感染。
4.9增强自我防护意识 手术中传递器械防止误伤自己或他人,如污血溅到皮肤、眼睛里,及时让巡回护士帮助清洗,如乙肝病人针刺伤,要适当处置,必要时肌注免疫球蛋白,工作中将锐器针头、刀片放入锐器盒中,传递时针头不要对向术者。
5 小结
手术室是一个较为特殊的职能部门,要保证手术室护理质量,防止差错发生,就必须有护理风险管理制度作保障,使风险管理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针对风险发生的原因,强化风险意识,培养护理人员审慎作风和慎独能力。以医疗护理技术常规做准绳,严格查对制度、消毒管理制度、规范清点记录书写制度,加强人员专业技能培训,优化组合,加强自我防护等一系列风险治理。
参考文献:
[1] 李晓惠,邹晓清.临床护理风险事件分析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375.
[2] 付军桦,常海玲.手术室护理缺陷表的设计与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1):69.
[3] 赖兰萍,邹晓清.实行风险管理,提高护理质量[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4,21(3):77278.
[4] 曾定芬,陈付红,杨蓉.护理风险管理在ICU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9,23(4A):907.
[5] 陈永风.手术室存在安全的隐患与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7,24(11):64.
[6] 周立宁.营造安全文化,防范护理差错[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192-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