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雪华
【关键词】高效课堂 专业素养 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7A-0010-02
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决定了语文课堂的深度和广度,从长远发展来看,甚至关系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与深入。教育思想转化为教育行为,关键在于教师,又与教师的专业素养紧密相关。然而,在平常的听课中,笔者却发现目前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现状使人担忧。对此,笔者根据执教经验,结合当下语文教师专业素养几个有待改进的现状,提出对策。
对教材把握不准。目前许多教师的教材研究能力不强,特别是使用了导学案,更削弱了教师钻研文本的能力。这就造成了部分教师无论是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都用同样多的时间来完成;不管是什么文体,都用同样的方法来教学。缺乏对教材的深挖,导致教师对于课文的重难点把握不准,因此导学案的编写质量不高,课堂教学不够深入。
朗读基本功缺失。部分语文教师的朗读基本功较差,示范能力较弱,朗读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如:语音不纯,乡音难改;轻声重读,形成拖腔;平直无趣,缺乏节奏、情感。教师朗读基本功缺失,便无法给学生提供好的模仿样板,无法给学生良好的熏陶,课堂教学效率大打折扣。
点拨能力较差。部分教师对学生自学和展示环节中存在的问题缺乏敏锐的洞察力,不能及时发现和指出一些明显的知识性错误,没有深入思考学生回答的答案蕴含的深意及潜在的问题,更谈不上引导学生进行质疑,进行多元化的理解。
语言修养不高。语文教师的语言修养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起着日积月累的熏陶作用,但有的教师的话语缺乏语文味,语言刻板,粗糙,难以打动人心,无法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诱人之处;拖泥带水,主次不分,废话连篇;授课时语法上也容易出错。这种现象在老年教师中比较多,对学生的语言学习产生不良的影响。
文化底蕴浅薄。有些语文老师缺乏见解力和创造性,人云亦云,教学没有深度和广度。
针对上述五种情况,笔者认为,提高语文教师素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扩充阅读面与阅读量
语文教师的课堂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其阅读史的展开,教师的阅读面越广,课堂上学生的视野就越开阔。因此,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应从阅读开始。首先,要增强读书学习的紧迫感。高效课堂实施后,学生占有资料多了,质疑能力强了,课堂开放了,表面上教师在课堂上渐渐淡出,实际上对老师的知识、技能水平要求却越来越高。教师无论是“给水”还是“引水”,都需要先“蓄水”,而这源头活水正是读书。教师必须做到阅读的广泛涉猎,包括教育学、心理学、语文教学专业理论和经验、文学名著……以此博采诸家,厚积薄发。其次,既要“厚古”又要“博今”,尤其应以“博今”为主。要使语文课堂从沉闷的氛围中解脱出来,注入具有时代感的新鲜气息,就需要教师与时俱进的引导。因此,教师的阅读需要紧跟时代步伐,不仅要“广”读,还要“快”读,政策方针、新闻时事、学术言论等,都应为教师及时了解,及时充实自己的教学资源储备。再次,学校要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一是学校阅读材料的补充和对教师的“松绑”,既要保证有充足的的资源,又要保证有足够教师阅读的时间与空间。二是从上至下的逐级影响,与同级之间的相互扩散,做到上级带领下级,而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又相互辐射,实现纵向、横向的渗透。三是通过各类读书活动引导、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
二、提高自身朗读水平
首先,教师必须严格按照作品的文字词语序列进行,不可增字,减字,改字,颠倒字;要字字清晰,声声入耳,声、韵、调正确,词或词组的轻重格式恰当,音变符合规律;句子结构分明。加上对停连,重音,语气,速度的把握,朗读就不会只是呆板、平淡、简单的见字出声了。其次,朗读前先浏览文章内容,把握好文章的感情基调,掌握好文本的感情色彩,在朗读时准确表达文章的思想情感。如朗读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鸟的天堂》时,要以轻快、兴奋的基调,以高而快的语速,带领学生感受文中的静态美和动态美。第三,融入自己的情感,以情激情,以情传情。例如,铿锵有力,能读出文中荡气回肠的韵味;抑扬顿挫,能读出文中慷慨磅礴的气势;音域高低,能读出文中悲欢离合的情感。对课文写作情感的理解,加上自身情感的融入,能实现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共鸣,读出课文的韵味。
三、强化语言修养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因此,教师应注意自己平时的说话和语言修养,并做到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逐步丰富自己的教学语言。如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展示课中,有一组学生展示小练笔《春天的校园》:“春天,大叶榕抽出新的枝条,长出碧绿的叶子。在操场旁边的小草,被春风唤醒了,好像在给我们点头,表示欢迎……”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对“碧绿”一词与“嫩绿”进行比较、推敲,使学生体会到“嫩绿”更生动地写出了树叶刚长出来的颜色。教师通过捕捉学生的思维触角与语言表达能力,及时纠正并予以强化,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语言规律形成语言直觉,积累经验。
四、养成反思的习惯
反思是构建高效课堂、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师除了学习和实践,还非常需要养成反思的习惯。笔者所述的“反思”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思考、反省、探索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情况存在的问题,在不断的自我追问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并实现水平的升华。例如用以下几个问题自我检测:“我准备好上课了吗?”“我要怎样点拨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我的学习目标制定得是否恰当,在课堂上又落实得怎么样?”“在小组分工展示时,我还应该做哪些调整,使之更加有效?”教学的同时写课后反思,用每堂课的反思积累经验,促使进步。
五、提高课堂引导、点拨的能力
要提高教师的引导、点拨能力,需要注意两点:一是深入钻研教材。教师只有在课前深入研究教材,把握教材的知识体系及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找准重点、难点、生成点、易错点,才能做到在课堂上胸有成竹。做到在重点处强调,以突出重点;在难点处引导,以突破难点;在生成点处拓展,以拓宽学生的思维,促进生成;在易错点处设疑,帮助学生看清本质,减少错误。二是适时引导、点拨。语文教师作为文本的先行解读者,应运用足够的学识与时间细读文本,并通过教学设计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把握点拨的时机和分寸使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走向纵深处。当学生的展示停留在表层,不够深入的时候,教师“该出手时就出手”,如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展示课中,笔者发现学生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句话理解不够透彻,便停下来引导全班学生讨论:“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说说你身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接着让各组派代表上台展示讨论结果。学生列举了学校里、社会上等生动的事例,深入理解了这句话所蕴含的意思。
六、灵活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以光电子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为标志的信息技术正成为各项技术发展的先导。高效课堂教学手段不应只限于一支粉笔、三面黑板,更要讲究大容量,快节奏。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对多媒体、电脑操作、网络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灵活运用,不断提高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操作能力,扩大教学容量、优化教学效果。
语文教师的素养表面上看是教师的个人水平体现,但实际上却直接影响着语文课堂的教学水平与效率,影响着学生思维启发的深度与广度,甚至对学生终生的语文学习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因此,提高语文教师的素养非常重要。广大语文教师应从阅读、朗读、语文修养、教学反思、引导与点拨能力、教学手段等方面着手,从实际的细节操作入手,从小处实现自我提升,对学生形成正面影响,让语文课堂成为时效性、趣味性、人文性、学术性与创新性兼备的课堂。(责编 陈 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