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移情艺术初探

2013-04-29 00:44李如密刘伦
江苏教育研究 2013年7期
关键词:内涵运用价值

李如密 刘伦

摘要:移情在课堂教学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教学移情艺术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恰到好处地运用移情技术,设身处地地从学生角度出发,感知学生各种不同的需要和情感状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促进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最终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教学艺术。教师应通过“以生为本,换位体验”、“用心倾听,理解学生”、“创设情境,促进移情”等方式,恰到好处地运用教学移情艺术。

关键词:课堂教学;移情艺术;内涵;价值;运用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03-0003-04

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深度交流和自然流露的过程。“移情”作为心理学术语,是由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首先使用的。如何利用移情来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目的呢?笔者认为,教学移情艺术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很好的思考视角。

一、教学移情艺术的内涵

“情者,性之端也,循情而可以定性也。”[1]移情(empathy),又译作同理心、共情、共感等,是指“把我们自己置于他人的位置,并以那个人的方式体验事件和情绪(例如快乐和悲伤)的能力”[2]。

教学移情具有移情的共性,但更有其自身独特之处。首先,教学移情的主体是教师。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用学生的眼光分析教学,审视教学,并反思教学;在与学生的教学交往中,能感学生之所思,察学生之所需,及时感知学生各种不同的需求,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其次,教学移情的对象是学生。教学的对象是人,是充满朝气与活力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知识的授受关系,更是一种情感的交流、灵魂的对话。每个学生从内心深处都渴望与教师进行互动,渴望得到教师更多的关注。教师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移情,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会产生深远影响。最后,教学移情的旨归是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对某个学生或全体学生进行移情,其目的就是能保证教学互动的良性开展,以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最终实现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在这个层次上说,教学移情是一种积极的移情。但是,如何将教学移情提升到艺术的高度,则需要我们对其内涵和价值进行不断审视和深入探讨。

在此,我们尝试给出教学移情艺术的定义:所谓教学移情艺术,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恰到好处地运用移情技术,设身处地地从学生角度出发,感知学生各种不同的需要和情感状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促进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最终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教学艺术。从定义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学移情艺术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适时性。课堂教学并不需要时时刻刻都进行移情,进行教学移情时,把握好恰当的时机,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二是适度性。教学移情之所以达到艺术的高度,把握好“度”很重要,防止对学生的移情过度或不及。移情过度或不及都可能对学生的需要产生误解,无法达到移情的准确性,相反会起到负面作用。教学移情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准确移情的体悟;二是对移情体悟的传达。只有在准确移情体悟基础上才能进行移情的传达,但并不是有了移情体悟就能进行移情传达,这需要一定的技巧和艺术性的手段。

二、教学移情艺术的价值

教学移情艺术对课堂教学活动来说具有重要作用,是当代课堂教学活动的内在要求。它对于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课堂教学本身包含了移情的内在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学生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要想促进学生的发展就必须要首先了解学生。康布斯(Combs)说过:“要想了解人的行为,……必得先了解人如何从他的观点去知觉他所处的世界。每当你根据一项‘事实去处理某人的行为时,就必须考虑到该一事实对你和他而言可能产生的不同意义。”[3]将移情引入课堂教学,意味着教师要时常提醒自己用学生的眼光看待教学,反思教学。无论是教学内容的准备,还是教学方法的运用,都要同感学生的需求和体验。[4]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不应只是单纯地根据课程标准来确定教授的知识,更要将学生的需求纳入到自己的思考范围之内,选择一些学生认为有意义的知识进行讲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教学能配合学生的知、情、意等方面的诸多需求,教学势必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动力。这一切的实现离不开教师,离不开施教者对学生‘设身处地的了解。这恰恰是教师移情的功能之所在。”[5]教学活动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是具有个性差异的学生个体。要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就必须时时“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时时关心学生的不同需求,并把学生的需求、情感、体验等适时、适度地与学生分享,使学生体会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产生情感的相互作用。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将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分为五种,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并指出只有当较低层次的需求获得一定满足后,较高层次的需求才会产生。教学移情把学生的情感需求纳入课堂教学中,对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具有积极的作用,更能促进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使学生成为一个“自我实现”的人。此外,这种移情不是建立在传统的“师道尊严”基础上的,而是建立在师生之间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者,而是与学生地位平等的指导者。在这种平等、民主的环境基础之上,教学才能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二)教学移情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发展

师生关系从本质上说是教师和学生在情感上的联系,这种情感联系越密切,双方所共有的心理范围就越宽广,师生关系也就越亲密。[6]移情恰恰是沟通教师和学生之间情感交流的纽带和桥梁。教师要想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必须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前提和手段则是移情。教师通过移情,设身处地从学生角度思考问题,不仅仅感受学生话语中所表达的内容,更能听懂学生话语的“弦外之音”,使学生感到真正地被理解和接纳,实现彼此心灵的碰撞,建立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

当下的学校教育中存在着师生情感交流缺失的弊端。笔者之一在去某小学听课(总计八节课)时发现,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面部表情冰冷,说话语气生硬,讲课完全是依赖自己的此前备课,与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交流严重缺失。仅以一次课的互动简图为例(如右页图所示):从图中不难发现,该班共有学生37人,本节课教师共对学生提问23次。但在这23次中,完全是通过点名方式回答知识点,并无情感交流,并且,与学生的互动范围较为集中,一半以上的学生没有机会与教师进行互动,存在较为严重的不公平、不对等现象。这种不公平的背后,正是源于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匮乏,源于教师对学生的不了解,源于教师角色转换的失当。因此,培养教师的移情能力,对于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移情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其健全人格

个体的品德发展与移情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之所以产生移情就是为了能更好地理解他人,同时能更好地被他人所理解。由于移情,人既能善于依据环境的不同,适时适地表达出自己的喜怒哀乐,同时又能敏于感受和理解周围环境中他人的情绪变化,并能作出恰当的反馈,从而使人与人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7]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言传,又有身教。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对学生的准确移情,了解学生在品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时通过各种措施对学生进行积极地干预和指导,促进学生品德的健康发展。同时,教学移情能更好地丰富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情感体验的发展。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移情是相互的。教师以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思考问题,并把这种移情体悟传达给学生的时候,学生也在对教师进行移情,尽管这种移情的水平可能会比较低,但是这对促进学生情感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通过师生间相互之间的移情传达,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会从别人的视角看问题,摆脱“以自我为中心”问题思考方式的束缚,学会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形成利他主义的人格,促进其健全人格的发展。

三、教学移情艺术的运用

如何才能使教师更好地掌握移情技术,达到艺术的高度?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达到这一目的。

(一)以生为本,换位体验

从对移情的定义中我们不难发现,要进行移情,就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的眼光观察问题,思考问题。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只不过是被灌输的对象,毫无主动性可言,更不要提教师对学生进行移情,从学生角度思考问题了。因此,为更好地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教师应积极转变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首先,教师必须改变原有价值观念,平等而非居高临下地看待学生;教师必须悬置自己的价值判断,设身处地地以学生的价值标准看待问题,将自己放在学生的处境和关系中感受他们的各种需求,体会学生的喜怒哀乐。其次,教师还应多多注意学生的言语表达和非言语表达中所蕴含的深层信息。不仅需要对学生的言语中所表达信息准确理解,更要把握学生言语中所隐含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即体悟到言语背后所蕴含的意义。最后,教师必须要不断反省,澄清自己的内心感受。[8]其实,真正地达到移情是很难的,并非一蹴而就的。我们往往习惯于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去看待问题,往往习惯于从自己的经验和感受出发评价事物。而教师与学生由于在年龄、社会经历、教育程度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对同一问题往往会产生截然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以至于产生冲突。因此,教师在此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与澄清感受,必须不断地反躬自省,以达到对自身的理解;在对学生进行移情时,要很好地进行自我控制,以达到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二)用心倾听,理解学生

倾听是产生移情的重要基础。这种倾听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听,而是教师用心对学生内心世界的一种感知。“教师通过倾听了解到学生的各种欲望、需求、价值观、所思所想,触摸到学生的思想脉搏,探悉到学生潜藏在心底不愿为人所知的秘密;学生通过倾听,了解到教师对世界的观点、对人生的看法、对言语的理解以及教师对他们所思所想的所感所悟。也就是说,教学倾听使师生探究彼此的心灵世界,走进彼此的内心世界,相互之间增进了解。”[9]教师在倾听学生的时候,一定要以平等的身份进行,聆听学生的倾诉,与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在倾听中,教师可以运用“嗯”、“哦”、“我理解”、“我明白”等词语,表达对学生的倾听、理解,同时配合目光注视、点头示意、面部表情、身体姿势、语音语调、相隔距离等非言语动作,更好促进对学生的理解。在不断的倾听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逐步缩短,学生逐渐感受到教师的关心,放松心理的戒备,向教师敞开心扉,诉说内心真实的想法,从而与教师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良性互动关系,促进相互之间的理解。倾听和移情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教师的倾听需要恰当的教学移情。教师倾听不仅是听学生的言语信息,而且要“将心比心”,站在学生的角度感同身受,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移情是在教师用心倾听学生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没有对学生的倾听与理解,移情根本无法进行。

(三)创设情境,促进移情

教学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教师对学生的移情也离不开具体的情境。教师应时时刻刻保持对教学的敏感性,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以促进学生不同情感体验的产生。例如,《小橘灯》中小姑娘由于险恶的环境造成了她对陌生人的戒备心理,那么“我”(即作者)是采取哪些方式消除了小姑娘的戒备心,使她对我万分感激和信任?在组织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时,可以引导学生谈谈同学之间如何消除隔阂,共同进步。这样,语文与生活就自然联系起来了,既提高了学生探究语文的兴趣,又引导学生学会认识和判断他人情绪,从而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社会关系。[10]在上面的例子中,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小姑娘产生移情,即从小姑娘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应注意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教学,避免造成学生不能理解教学情境的不良后果。只有把情境创设控制在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到”的范围内,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移情动机,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清]王夫之.诗广传(卷二)[M].北京:中华书局,1964:25.

[2][美]Elliot Aronson, Timothy D·Wilson, Robin M·Akert.社会心理学(第五版,中文第二版)[M].侯玉波,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308.

[3]张春兴.教育心理学——三化取向的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262.

[4][5]陈陈.移情在高校教学中的运用[J].江苏高教,2004(5).

[6]万慧.学会“移情”[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6).

[7]刘野.移情在品德形成中的作用与训练[J].教育科学,2010(12).

[8]张雄.个案社会工作[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90-93.

[9]李如密,宋立华.课堂教学倾听艺术探微[J].课程·教材·教法,2009(11).

[10]何安明.移情艺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小学教学研究,2007(2).

责任编辑:杨孝如

猜你喜欢
内涵运用价值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挖掘习题的内涵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巧用插图,注入课堂活力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