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创设:提升初中体育课教学效果的应然诉求

2013-04-29 00:44周雷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3年7期
关键词:体育课目标体育

周雷

教学目标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具体反映,是实施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在指引教学方向、指导教学结果的测量与评价、指导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运用、激励学生的学习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确立和制定教学目标,已成为新课改下一线体育教师必须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一、传统体育课堂教学目标存在的问题

体育课堂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实施前必需的准备工作,而教学目标的设计又是其中的关键部分,它关系到课堂教学模式的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与环境的合理组合和运用、对教学结果的评价,也关系到体育课程目标的实现和国家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落实。相对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改革,传统的体育课教学以“分散教学”和“应试教育”为特征,即初一初二因时而异,杂乱无章;初三年级则表现为中考项目的反复训练,课堂显得非常枯燥乏味,以至于诸多学生谈体育课色变。纵观上述不良情形,笔者认为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主要存在以下弊端:①随意性:在教学之前未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大部分教师不理解制定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意义,认为在课堂45分钟之内,只要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运动和锻炼项目,也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教学目标;②虚假性:教学目标仅作为教案中的一种备查形式,许多体育课教师只是象征性地把相关教学目标书写到备课笔记本上以应付检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只凭个人喜好和中考项目的要求操作,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教学过程没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形同虚设;③单一性:传统体育课教学中,老师们大凡只是制定出基础运动目标和基本技能目标,却忽视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始终将教学停留在动动手、动动脚的初级阶段;④机械性:在具体的体育课教学中,老师们执行教学目标往往过于呆板,教学过程就是机械展开教学。初三年级就是围绕800米、50米、跳绳、跳远、实心球进行教学,初一初二更是方法简单,这些做法忽视了体育课堂的动态生成性因素。

传统课堂教学目标在设计时存在的问题使得教学目标未能有效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教学失去了明确的标准,导致了教学的肤浅、低效和失控,也给教学的测量和评价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怎样才能使设计的课堂教学目标既能真正落实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又具有可操作性,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

二、体育教学目标制定的策略

教学目标设计的策略是教学目标设计的方式与方法的组合,是链接教学目标设计理论和实践的中介,因此,它对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1.全面性目标与简洁性目标相结合

教育的宗旨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体育课教学目标要反映全面发展的要求,注重运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突出思想启迪、精神感悟、人格塑造等人的发展目标。这就要求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要把三方面目标都考虑到。但是,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目标设计也不可能将所有目标面面俱到。因此,如何设计全面而又简洁的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目标就成为很多人研究的对象。其中达成共识的有两点意见:第一,进行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应该确定基本目标,突出重点目标;第二,关注能力目标,促进学生全面提升和发展。初中体育课堂不仅仅要达成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更要朝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全人格的方向去努力。正因为如此,在进行体育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时,建议首先设计基础目标,确保每个学生都有能力实现。再设计其它范畴的目标,在此基础上,确定主要目标,形成课堂教学目标。以“中长跑”教学内容为例,首先设计它的知识技能目标,如整个跑步过程中各个阶段的速度控制,加速的时机,冲刺的诀窍等,将较长的跑步分解为几个阶段,学生便不会望而生畏。在此基础上再确定与之相对应的其它范畴的目标,如通过对“中长跑”基本内容的参与,让学生逐步学会正视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增强克服困难的决心,锻炼和提升自己的意志,并能以实际行动自觉融入到班级和社会的集体中去。最后将选定的目标整合在一起,并进行适当的处理就可以得出完整的课堂教学目标。这种以运动知识为载体、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以提高学生素质为主线制定的课堂教学目标,前后相呼应,形成了一个整体,在表述上有取有舍,充分体现了目标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点的要求。

2.预设性目标与生成性目标相结合

预设的教学目标,大多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教材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按照自己的主观理解拟定的。它带有一定的普适性,即面对的是全体学生,考虑的是基本要求。而在实际教学中,教与学的情况往往是比较复杂的,教学的本质是一个师生互动、共同创设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肯定会有新的认识、新的收获、新的思想超越、偏离或达不到教师预先设计的要求。如果仅限于预设的目标,那教学势必异化为演一出“教案剧”,既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也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因此,必须充分重视生成性目标,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发挥教学机智,利用生成性课程资源,及时根据教学实际调整目标,促进学生的发展,实现非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学的预设性和生成性应该有机的结合。如教学“跳绳”和“掷实心球”内容时,首先交代给学生:跳绳和掷球项目人人都会,大家都有成功的可能。然而,绝不能轻描淡写地应对这两个项目,其中它们的动作要领非常重要,诸如跳绳过程中的跳跃高度如何?跳跃频率怎样?还有在规定时间内要避免失误,延续其稳定性等等。只有在开始阶段预设好运动过程中的阶段和结果,方能达成较好的生成性目标。教师可让学生分成若干比赛小组,小组内协调合作组与组之间展开竞争,最终结果提请大家一起分析哪些因素会直接影响结果,同学们相互之间进行反复尝试,最终得出共识。这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也从中体会到了探索运动知识和提高锻炼能力的愉悦。

3.共同性目标与个性化目标相结合

现代教学理论告诉我们: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且对教学活动起着明确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并为教学评价提供依据。因此,备课时,教师要在新体育课程目标的指导下,根据学生个体的情绪、兴趣、思维、意识等方面的差异,准确把握课标,制定出适合本节课各层教学的多元的、有差异的、具体可行的目标及教学方法。作为体育课教师,首先要做两个分析,一是要分析每节课的教学内容,确定共同基础,共同基础就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每一个学生都应该达到的共同目标,然后确定本节内容的扩展方向及内容,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即共同性目标。二是分析所教的学生,具体到一节课来讲,要根据本节课所规定的,学生应知应会的内容和目标,了解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不同水平学生的不同特点,通过对学生的分析,在运动水平上分出层次,在学生性格上归成类别。特别是要了解有些项目困难的学生与本节课的起点所应具备的基础差距有多大,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需要什么样的帮助。对于不同学习特点的学生来说,只有课堂活动的多样化,才能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获得积极主动参与的机会即个性化目标。因此,教师的教学目标的设计中应该有共同的基础内容、预备内容和扩展内容;有实践性活动和创新性活动,有个人活动和小组活动。这两种目标在实际操作中,可以用一条开放性的目标进行表述,这种目标能极大地发展学生的个性。如在每一节体育课开始时,全体学生都应在老师的指导下做一些共同性的预热动作项目,例如活动手脚、踝关节,做一定数量的原地跳跃、下蹲动作,而后针对男女学生以及他们中间接下来要参与的项目作出指向性的训练。共同性目标和个性化目标体现了基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的原则,在使全体学生都能获得必要的知识技能的同时,还顾及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教学目标制定的注意事项

1.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体现主体性

学生既是教师施教的对象,更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的职责就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评价教学是否成功,其直接依据应该是学生收获了什么,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了什么,其具体的进步有哪些,而不是教师完成了什么任务。因而,初中体育课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立足学生,面向全体,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运动生理规律。

2.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体现多样性

虽说教学的终极目标一致,由于施教内容不同,施教班级的差异,每堂课的教学目标自然也就不尽相同。其实,就是同一堂课教学目标也应是多样的,同样的班级在同一堂课中,不同的学生欲达的教学目标也不应相同,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因人设标,分类推进,方是科学之原则。

总之,在新课改的浪潮中,作为一线体育课教师,应科学设计教学目标,切实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用新课程理念真正设计出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教学目标,使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改善,以实现新课程的宗旨。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市葛江中学)

猜你喜欢
体育课目标体育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体育课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我们的目标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
"三个结合“上好室内体育课
一堂遗憾的体育课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