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黎明
摘 要:“鸡枞陀螺”最早是在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沙河乡东等村在祭祀活动中开展的民族体育项目。随着时代的演变,“鸡枞陀螺”慢慢淡出大众的视线。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文献资料等方法对双江县四个乡镇“鸡枞陀螺”开展现状的调查和分析,“鸡枞陀螺”的内容和价值是值得肯定的,但存在着开展密度低,参与人数少,大部分人对这项运动不了解等问题,提出四项应对策略和意见。
关键词:“鸡枞陀螺”;传统体育;对策研究
双江县地处西南边陲,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地方。据统计,县里总共有24个少数民族,从而融入了多元民族文化,其主体民族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的传统体育项目,为双江县民族体育文化生活融入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每逢节日、祭祀活动,都要进行传统体育项目的比赛和表演。
一、实验论证结果分析
通过实验论证结果分析可以看出人们对“鸡枞陀螺”开展内容觉得好的有47.34%,觉得一般的有31.52%,而认为不好的有21.14%,这项民族体育运动在当地流传也数百年,承载着浓厚的历史与文化。不难看出大家对其也是略有了解。开展的密度觉得好的有23.33%,认为一般的有21.42%,觉得不好的有55.25%,民族文化体育的传播需要推崇、教育、开展。大多数民族体育活动是在节日期间、农闲时节、祭祀活动中进行的。
二、影响“鸡枞陀螺”开展的因素分析
1.政府扶持力度不够
“鸡枞陀螺”的开展大多集中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西南部山区,交通和信息都不便利,让政府的扶持工作很难开展。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政府把扶持力度放到解决温饱、发展经济,而对这项民族体育的重视力度不够,在这几个乡镇的调查中,政府没有建立一个“鸡枞陀螺”的比赛训练场地,也没有专门从事这项体育项目的老师和负责人。
2.参与“鸡枞陀螺”的人员大量流失
地处山区的佤族青壮年迫于生计和改变生活现状,大部分走出大山,进入大城市务工,留在村中大多是老人与小孩。青壮年的离开,让这项传统体育比赛失去了原有的竞争性和对抗性,而在双江县很少看到这项传统体育,偶有进行也是茶余饭后的一种消遣方式。
3.没有相对严谨的比赛规则
比较健全的规则能够促进这项传统体育项目健康持续的发展,“鸡枞陀螺”的比赛和表演都是民间传承下来的,比赛规则和裁判法大多是口头约定的,加之双江县没有一个保护和发展这项传统体育的单位,所以,比赛缺乏合理性与科学性,在比赛进行中很难做到公平性。
三、“鸡枞陀螺”的发展对策
随着政治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多元民族文化的交融与发展,保护“鸡枞陀螺”这项民族体育就是保护中华民族体育中的一个瑰宝。
1.政府的保护和扶持,是这项民族体育传承的有力保障
当地政府应该对这些濒临失传的民族体育进行保护,提供相应的资金扶持,大力宣传,举办比赛让双江县的老百姓都知道或参与这项体育。在佤族聚集地中的有关部门,特别是体育与文化部门应该做好引导和支持工作。
2.引入体育课,作为校本教学内容的传承和保护
民族体育走进课堂是民族体育走向科学化、规范化、普及化的重要途径。
3.在普及“鸡枞陀螺”时要健身与竞技并重
为了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就要强调体育的普遍性和群体性,培养人们的终身体育意识,从而传承民族文化。
4.解决“鸡枞陀螺”开展中的困难
双江县是个贫困县,现在人们急于脱贫,城市化不断加速,使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意识发生了重大转变。
通过调查分析研究后发现,这项民族体育不仅仅可以提高人们的素质,而且还可以提供对双江少数民族融合的契机。首先,它为民族间的融合提供一条渠道,能够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其次,把“鸡枞陀螺”引入校园,走进课堂,不仅能够对学生进行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和教育,还可以营造艺术文化气息,丰富学生的体育生活。
参考文献:
[1]谭永洁.西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游艺分类及其特征[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
[2]王晓.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民族传统体育保护的若干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
[3]魏得明.佤族历史与文化研究[M].云南:德宏民族出版社,1999.
[4]赵岩社.佤族生活方式[M].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
[5]赵静冬.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教学与训练[M].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
[6]张晶.少数民族体育进入高校体育课堂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
[7]章莺,金一平.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现状与发展方向[J].体育科学,2002
(作者单位 云南省双江县第一完全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