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放与收

2013-04-29 00:44刘晓莉
学周刊·下旬刊 2013年7期
关键词:正方体周长长方体

刘晓莉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积极有目的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实施主体活动。要让学生全面、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在实施开放式教学的活动过程中,我们的学生经常会为寻找不同的答案和解题思路积极交换意见,任课教师难以把握课堂教学节奏,控制不住课堂教学时间。通过几年来的观察体会,我们认为要让学生发表“不同的想法”,存在“不同的认识”,有“不同的思路”,在实施开放式教学的过程中要收放自如,张弛有度。“放”是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和尊重,是教师自身的自信和从容,是教师教学方式方法的革新,是一种臻于完美的教学境界。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上的教师要改变身份,勇于探索,让学生在开放探究的课堂上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为终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们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会“收放”自如。

一、真诚投入,放权给学生

(一)满怀爱心,真诚服务

新课程下的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有了新的定义,教师是学生的服务者,教师通过自己的常规教学活动,能让学生学会学习,乐于学习,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一定要摈弃原来的“教书匠”的身份,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学生学习的带领者,而不是学生知识的灌输者。因此教师要满怀爱心,相信每一个学生,用爱心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以自己的教学服务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放手发动学生,使每个学生摆脱对于教师的依赖和课本的迷信,要每一个学生通过自己的认知去学习知识,运用知识,获得学业的进步。

如在教授“圆的周长”这一教学内容时,关键是要想出如何用圆周长和圆直径的关系推导出圆的周长公式。有一位教师是这样处理这一知识点的。

1.学生画圆。让学生以一点为圆心,用圆规画出从大到小的三个圆(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三个圆是如何变化的?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系?学生在教室的演示过程中得知:圆是逐渐增大的,圆的周长随着直径(半径)的增大而增大,随着直径(半径)的只减小而减小。

2.探索规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怎样把握这样的变化规律呢?我们应该在数量的变化上去研究。我们指导学生做出了初步的观察以后,指导学生做定量的测量。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各小组测量多媒体出示的三个圆的直径(半径)和圆的周长,学生测量完毕之后,将测得的结果上报给教师,教师将结果一一录入计算机。我们将收集的20组数据用图表演示出来,让学生观察这20组数据有什么规律呢?在数学教學中,研究几组数字的特点,通常是从它们的“和、差、积、商”的结果中去发现规律。教师运用计算机在数据表格中演示处理这20组数据。我们在演示时选择:“+、-、×、÷”,操作计算机就得出相应的结果:周长+直径(半径)、周长-直径(半径)、周长×直径(半径)、周长÷直径(半径)。学生们能否发现规律呢?我们在图表处理上下功夫,让各组数据排列在一起,让学生仔细观察,经过观察学生惊奇地发现,在20组数据中,周长除以直径的结果都是三点几,学生们这个时候七嘴八舌地议论纷纷。确定结论,让学生发现规律,最后得出:周长总是直径的三点几倍多一点,在这节课的课堂上,数学教师没有过多地讲解和演示,而是让学生在自己参与、测量、预测、体验、计算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心理感受,真正让每一位学生放开手脚,大胆实践,在实践中创新,在实践中学习,使每个学生平等地获得了尊重,取得了发展。

(二)放手到位,务求实效

放得实在是指教师把开放的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在数学课堂上,不做样子,不摆架子,时时处处为了学生的发展,能给学生提供一切可能的发展空间,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比如在教学正方体的意义时,1.指导学生量出三种长方体学具的长、宽、高。在学生分组汇报测量结果时,要学生准确地说出正方体的测量结果,即正方体学具的长、宽、高相等(学生自己测量的结果)。2.指出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正方体,也叫立方体。3.幻灯出示从长方体到正方体图形的抽拉片,得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这样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又渗透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要会收,做到收放自如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光会“放”还不够,还要做到“收放自如”,应该学会“收”。

(一)收得适时恰当

教师要善于“收”,做到不急不缓,适时恰当。课堂上过急收场,学生会感觉到意犹未尽,既达不到问题开放的原始目的,又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压抑学生的思维发展。

在学习整十数的乘法口算这节课时,学生兴高采烈地讨论着25×30的不同的算法,25×30=25×2×15,25×30=25×6×5,25×30=25×3×10,学生一致认为只要把25×30看成以前学过的算式就能算了。当我们正准备讨论72×50时,有一个同学突然举起手来。“你有什么意见?”“老师,25×30我还有办法,用25×10×10×10。”有些同学开始笑出声来,“你们为什么笑呀?”我忍不住问。另一位女同学站起来说:“这样相当于乘了1000,30等于5×6,或者是3×10,不等于10×10×10”。条理清晰,表述准确无误,第一个同学会意地点了点头。我顺势表扬了第一个同学敢于发表不同见解,保护了他的自尊心,同时培养了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想法的胆量,打开了创新的思路。也表扬了女同学思维严谨,口齿伶俐。在合作开放的教学中顺利成章地结束了这个问题的讨论,收得正是时候。

(二)收得自然合理

在“放”得很好的情况下,怎样顺着学生的思路去“收拢”,需要认真推敲。比如在一节乘法的简便计算的练习课上,要计算这样一道题:125×8.8,通过学生的思考分析,会出现很多解法:125×8×1.1,125×8+125×0.8,100×8.8+25×8.8,125×10—125×1.2等等。

当学生对于解题中的规律能够完全认识之后,我们试图引导学生发现普遍性的规律,然后教师再设计一些变式练习,对学生的猜想和总结进行训练。这样学生的理解和接受,才能上升为一种认识——实践——再认识的理想境界。我们的学生在这样的引导下讨论更有深度,理解才更透彻,收得才够自然。

小学数学课堂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能让学生在自由的境界中学到数学学习的方法,为终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责编 金 东】

猜你喜欢
正方体周长长方体
有几个长方体
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拆拼长方体
给正方体涂色
拆拼长方体
巧求周长
巧求周长
多少个小正方体
数小正方体
拼正方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