邰凤琴
盐巴 鸦片 生石灰
师:现在我们来看看生字词的预习情况,读一读这些生字词,看看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每一组词语都和文章内容相关。
师:目光真敏锐!第一组与课文的哪部分内容有关?
生:与课文第1、 2自然段有关系。
师:这就是文章的第一部分内容,说说这部分写什么?(生答略)
师:你还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一下当时的场面呢?
生:人山人海、挤挤攘攘、分外壮观……
师:我们刚才是怎样读第一组词语的?谁能按照刚才的方法读一读第二组词语?
你看,在这样的课堂上,词语教学被赋予了全新的意义,它与文章内容的解读结合得浑然一体。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其秘密,并结合具体教学情境进行了适当拓展,丰富了学生的认知,使课堂变得灵动而富有生命的活力。
二、 一箭三雕
其实,词语丰富的内涵使其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达的意思也不尽相同。因为词的这个特点也使得语文教学变得丰富多元。我们来看看一位老师在教学苏教版六上《姥姥的剪纸》一课时,是如何带领学生学习“神”这个词语的:
师:姥姥心灵手巧,一张普普通通的彩纸,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在她的手中要什么就有什么了。在乡亲们的眼中姥姥真的——
生:能干。了不起。神了……
师:“神”可是无所不能的大人物,课文中是这个意思吗?
生:不,是姥姥的剪纸超乎寻常的意思。
师:说得真好!不仅是你感觉姥姥神,乡亲们也觉得她神。(多媒体出示:“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乡亲们为什么觉得她神?
生:因为她剪纸太厉害了!
生:因为她剪啥像啥。
师:怎么感觉出来的?
生:剪只公鸡能打鸣,说明活灵活现。
师:这个词语用得好,你们还知道哪些这样的词语?
生:惟妙惟肖。
生:栩栩如生。
师:姥姥剪纸技艺这么高超,真让人称奇,真是神了!为什么能这么神呢?作者对姥姥为什么有那么深的情感呢?我们继续在课文中寻找答案。
因为教师巧妙地预设和引导,这一段的词语教学取得了多重效果:一是很有效度,学生理解了“神”这个词语,弄清了这个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里不同的意思,提高了单位时间的教学质量,最大限度的丰富内涵,使词语处于饱满的状态。二是有一定的厚度,教师将词语教学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给词语教学以肥沃的土壤,学生在朗读与对话的过程中,体会到了词语的意义,对人物也有了更清晰、更深刻的认识。三是有了一定的温度,在这样的课堂上,词语不再是静止的符号,而是变得富有生命的张力。学生通过对词语的解读触摸到了作者的心弦,在感性与理性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课堂不能刻意追求完美,必须给学生留下发现的余地、探索的空间,实现课内向课外的有效迁移。长期坚持,就能给学生打开一扇美丽的窗户,启发他们去发现,去学习,去探索……这样的教学效果不正是我们追求的吗?
三、 一咏三叹
汉语具有形态美、音律美,一个词语常常是一幅画、一首诗、一支歌,词语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记忆和理解上,要重视词语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欣赏各色的图画,品味蕴含其中的生活哲理与生命的真谛,接受智慧的浸润。我们来看看一位老师教学苏教版五上《少年王冕》一课的教学片段:
师:(多媒体课件出示:“孩子呀,不是我要耽误你。这几年年成不好……只好让你到隔壁人家去放牛。”)请男同学读一读这段话。(男生齐读)
师:你从这段文字中体会到了一个母亲的——
生:我体会到了母亲的痛苦。
生:我体会到了母亲的无奈。
师: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母亲的无奈?
生:我从“孩子呀,不是我要耽误你”这句中体会出来的。
师:“耽误”是什么意思?
生:因耽搁错过时机而误事。
师:王冕就要被迫辍学了,这会耽了什么,误了什么?
生:耽的是学业,误的是孩子的前程。
师:天底下哪个母亲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呢?现在,聪明好学的孩子就要因为家里的贫穷而被迫去放牛了,母亲的心里是多么痛苦,多么无奈,多么愧疚啊!谁能把这一段读一读?读出母亲此刻的复杂情感。(生读)
教师紧扣词语,引导学生朗读、品味、交流,发掘词语背后的精神意义。随着教学的深入,随着不断地朗读,学生对人物的理解也一点一点走向深刻。我们欣赏教师教学艺术的同时,也在接受心灵的洗礼。
汉语是智慧的语言,那一个个词语凝聚着我们祖先的心血。作为一个肩负民族文化传承使命的语文教师,也应用智慧的方式,让学生对词语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感悟,从而使词语教学成为阅读教学中流淌的一泓智慧清泉,滋养学生的阅读历程。
(作者单位:淮安市金湖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