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出真知

2013-04-29 13:08:44王宝珍
大观周刊 2013年7期
关键词:实践活动小学语文

王宝珍

摘要:遵循《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低段的阅读教学应拥有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的能力,在阅读中积累词语;教师引导学生在诵读中理解,在诵读中感悟,在诵读中体会情感,在诵读中积累语言,在诵读中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围绕单元训练重点,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活动,培养既动脑又动手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实践活动 体会词语 积累词语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低年级在阅读中词语学习提出明确要求:“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乌鸦喝水》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一册(北师大版),第13单元第二篇讲读课文。这篇课内容通俗易懂,很适合阅读。教学中重点应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乌鸦急着找水—喝不着水—想办法喝水—喝着水了”这一系列变化过程。同时,教育学生明白遇到困难应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道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将乌鸦如何喝到水设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分组做实验,把小石子一个一个放进装有半瓶水的矿泉水瓶中,体会瓶子里的水是怎样渐渐升高的。

《乌鸦喝水》全文紧扣“到处”一词,贯穿课文的始终。“到处”一词,不仅仅写出了乌鸦找水的艰辛,而且突出了乌鸦在困难面前动脑筋,想办法——本单元主题是《手和脑》。

一、“到处”体现了艰难

文中第一自然段写了乌鸦想喝水,“到处找水喝”。其中“到处”一词,反映了乌鸦为了喝到水不辞辛苦,东寻西找,南来北往,不顾飞翔的劳苦,找水解渴的信心。朗读这一段,在诵读中理解、感悟乌鸦想喝水的迫切愿望。从中通过体现“到处”一词,引导学生想象乌鸦寻觅“水源”的决心与勇气。

二、“到处”看到了希望

“乌鸦看见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千里迢迢,使它终于“找到”水了。首先看图观察:希望就在眼前;然后朗读第二句话,在诵读中体会情感——可望而不可即。可想而知,真让它“喜出望外”之后,“可是”笔锋一转,瓶子高,瓶口很小,里边水不多——“它喝不着”。此时此景,乌鸦眼及而口不得的情况下,这只又渴又累的乌鸦没有离去,它在深思熟虑,对这“望梅止渴“——瓶子里的水,它并没有失望,而是在扪心自问——“怎么办呢?”它为什么会停留在这里思考,而不迅速离去呢?正因为能找到这点“水源”是它历经千辛万苦,长途跋涉的结果。它怎能轻易丢掉这“源头”——生命之本,而远去呢?顺理成章,符合情理。

此时,教师特别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们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学习过程是学生主体在具有主观意志作用下亲自实践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中创设了学生主动参与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机会,就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文中二、三自然段写乌鸦想办法喝着水,为了让学生尝试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教师设计了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四人小组合作动手做实验,研究乌鸦喝着水的过程。在实践的基础上,朗读第三段文字,领悟思想内涵。乌鸦通过观察→思索,办法孕育而生!一个“!”叹号,预示着自己的愿望即将得以实现。反复诵读,在诵读中预感到乌鸦的成功!

三、“到处”表现了力量

乌鸦面对困难,它不顾干渴与疲劳:它开动脑子,观察思考;利用“手”——嘴的劳动,“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叼起来,放到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慢慢升高……”。学生边实验边不禁说:“升了,升了,真的渐渐升高了,跟课文讲的一样。”实验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这时,讲解是多余的,通过合作实验,学生主动悟出了乌鸦是怎么喝着水的。

乌鸦在困难面前,善于动脑,勤于动手,动脑筋想办法找到了解决难题的方法。让它从“失望”中萌生“希望”之火花,乌鸦“奇思妙想”终于想出了喝水的途径。

学习重点词语,反复朗读最后一段,从 “一个一个”的词语中,体会乌鸦在遇见困难的时候不放弃,而是想办法勇敢的面对,从而让自己的处境好起来。

乌鸦克服了长途飞翔的劳累与口渴的困扰,面对即将触手可及的水,“一个一个”地把小石子放在瓶子里,不厌其烦,信心倍增,使一个一个小石子进入瓶子里。“乌鸦喝水这一过程,具体表现了它战胜困难的毅力与决心,更突出了乌鸦对找到的“水源”,真可谓“爱不释手”。它排除万难,终于把失望变成了希望,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喝着水了”! 由于设计的实践活动符合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读一读课文、做一做实验、说一说实验过程中兴趣盎然地学习语文,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诵读中,领悟“乌鸦喝水”整个劳动过程表现出来的:坚强、智慧。实践中,感受到了生活需要动脑思考,动手劳动。只有这样,自己才会获得成功。

抓住课文中重点词语,深入理解,就能理清全文的脉络。《乌鸦喝水》一课,紧扣“到处”一词,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初步感知:想喝水→找到水→喝不着→想办法→喝着水。通过教师引导,在诵读中让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这样,就产生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通过重点词语的学习,感知了课文内容,在阅读中积累了词语;在诵读中领会了文章的思想内涵。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探究性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关注学生不同的探究需求,爱护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生成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探究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乌鸦喝水》的教学案例紧扣“到处”一词,对此作出了很好的诠释。在教学过程中,真正成为探究活动中的促进者,始终给学生以层层推进、引人入胜之感,让学生有不断探索、追求真知之动力。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堂——创设“实践”的空间,培养动手能力,语文教学更加凸显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实现了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了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发展。阅读中注重重点词语的学习与积累,在诵读中理解,在诵读中感悟,在诵读中体会情感,在诵读中积累语言,在诵读中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从而提高了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说:“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2011.

[2]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M].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丛书.2011.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

[4]皮亚杰.儿童心理学[M].

[5]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M].

猜你喜欢
实践活动小学语文
浅析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的现状
青年时代(2016年27期)2016-12-08 08:21:32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策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88期)2016-11-24 14:49:56
在过程中体验 在体验中发展
关于小学数学兴趣教学的思考
南北桥(2016年10期)2016-11-10 17:03:22
小议高中数学的兴趣教学
南北桥(2016年10期)2016-11-10 16:48:45
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12:33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