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颖 赵华锋
摘 要: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社会的文化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种现代工业文明带来的社会丑陋现象,以及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导致的对人类社会进步带来的文化冲击等,在改变着人们的思想意识的同时,也影响着人们对于价值观的判断和取舍。对广大高校学生来说,这种社会转型时期多元、多变的社会经济关系导致的文化多样性环境不仅影响着他们的道德品格和价值观念,也直接导致他们产生某些对于现实社会的不满与质疑,纵观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面貌,而且是我们中华民族之信仰与气节的根本。因此,恢复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文化发展中的地位,保持中华民族特有的道德品格,是现今学校教育和社会教化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 道德品格;传统文化;影响
道德品格是人的文化创造活动的样态,是人的文化存在的方式,是个体人格的道德性规定,是个人的德性、情操和品行的总和。道德品格作为衡量个体人性的标志是人类弘扬人性,减少或摆脱兽性的艰辛努力的结果。
伴随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转型,多元价值观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冲击,尤其对大学生的道德人格产生了双重影响。从整体上来看,多数大学生的思想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能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关注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能正确地对待个人利益,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西方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和冲击着年龄与心理都尚未成熟的大学生,使他们的道德人格行成产生偏差。许多学生以实现自我价值为核心,强调个体在物质和精神上的享乐,把追求较高经济收入和安稳生活放在人生的首位,从而淡化了社会责任感。有的学生在索取与奉献的关系上,一味地强调索取。还有很多学生在价值观取舍上过于急功近利,敬业爱岗意识薄弱。在生活上许多学生表现为自我控制力差,道德观念淡薄,生活行为失范等现象。在个人文明举止方面,过分强调自身行为的随意性,对道德、纪律蔑视,缺乏诚信意识。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智育和德育的重要内容。其目的,就是要促进大学生知识、能力和人格的培养与发展。
培养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的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之源,是科教兴国的根本要求。大学阶段正是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良好的社会公德、行为习惯和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经济社会的发展不能以牺牲道德为前提,学校教育不光要求培养具有深厚学识的精英,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能遵守社会运行秩序、明礼诚信、服务于社会的人才。[1]
中国在自己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了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这些传统,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进步获得扬弃和发展,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对于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高素质人才同样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绵延五千年的产物,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即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的文明成果,包含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感染力。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学校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任何民族的发展都不能离开传统文化,学校教育更应植根于富有深厚底蕴的传统文化之中,以培养出具有民族特质的人才。因此,高等教育应坚持把促进社会传统文化教育作为校园教育的核心。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一个民族根基,但因为诸多原因,传统文化呈现出很大的断层。青年一代,就已经处于文化的断层,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要么不了解,要么有严重的误解,面对的这样一种已经是非常严重的倒金字塔形状的格局,如果任其发展,将有严重的后果。尤其是传统文化对青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担负着重要的角色,而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最富有朝气、创造性和生命力的群体他们做为国家的未来,一方面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一方面又缺乏全面清晰的认识和体验,这极为不利于传承我们祖先的精髓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传统文化的以儒、释、道三家为主体。儒家文化的“内圣外王”的价值观念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更是历代知识分子追求的最高境界。中国自古以来被称为“礼仪之邦”,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学生可以学习和领会古人在为人处世方面的许多知识和礼节,在细微之处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和修养。
中国传统文化自古至今的演变过程是中华民族迎接各种生存挑战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获取智慧与能力的重要渠道。传统文化的一个特点就是它善于吸收各种不同流派的思想学说以丰富和发展自己,这被称之为“会通”之学。“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是今天的大学生在学习各种文化的时候应该汲取的智慧。面对当今纷繁复杂的社会人生百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大学生应对各种复杂的事情,便会多一些从容,多一些理性。[2]
强调道德,是中国文化的又一突出特点。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和提高社会道德水准看成是治国安邦的基础的思想中国的远古圣王,都被描述为道德的典范。崇尚道德还是中国古代各家各派的共同倾向。儒家讲求讲道德、仁义,孔子曰:“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论语·里仁)》,又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墨家讲尚贤、尚同、兼爱、非攻;道家也说:“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庄子笔下的那些形貌怪异的典型,则是“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名家讲
“泛爱万物,天地一体”;阴阳家讲五德转移,“治各有宜”;农家讲“君民并耕饔飧而治”;就是贬抑仁义的法家,也承认“上古竞于道德”。这种道德观,使得中国成为礼仪之邦,也使中华民族成为有强烈道德意识的民族。
中国传统文化中尚德、尚德育、尚德风的传统,使道德教育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居于显著的地位,成为中国传统教育的根本。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注重气节、操守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强调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意识,强调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和修己安人的思想,尤其强调个体的“内省”及“慎独”,强调启发个人的内在道德功能和自觉性。中华传统道德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凝聚起来的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传统的核心。几千年来,我国形成了一整套系统完整的独具特色的伦理道德教育理论,提出了一套如尊礼、忠孝、贵仁、重义、尚勇、励志、践行等做人的规范,总结了一套修身的方法,规定了一套为人处世的准则,如修身正心、诚实守信、淡泊明志、三省吾身、乐业敬业等等,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加强传统道德的教育,对于大学生的品格修养有着勿庸置疑的价值和意义。[3]
中国传统文化意蕴深厚,格调高雅,哲理深邃,意境悠远,积淀和包涵着历代中国人的经验和智慧,是我们民族最为宝贵的精神支柱和文化遗产,具有强烈的民族感染力。传统文化的学习对完善大学生道德人格,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黄国琴.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建设的必要性和途径[J].新东方,2007(9)35
[2] 陆建华 杨剑梅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质[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5(3)
[3] 高锦花 杨宇宁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7(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