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更新作文教学理念,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为学生提供自由广阔的写作空间。教师要鼓励学生写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并形成学生自评、互评的作文评改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评改积极性。同时要改变传统的作文评讲模式,让作者谈体会,让学生发表看法,不断培养学生自主作文的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教师;作文;自主
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教师之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但是反思一下我们的作文教学,我们很容易发现,学生远远没有养成学生“自能作文”的能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写作过程的依赖性。学生平时作文过分依赖教师的指导,依赖“优秀作文选”或高考满分作文的启发,没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和独到的见解。(2)写作素材的缺乏性。有些学生每作一篇文章,总要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寻找写作素材,而活生生的现实世界往往被抛之脑后。(3)文章内容的俗套性。不少学生的作文内容陈旧,思维定势僵化,作文中呈现“千篇一律、千人一辞”的模式。(4)写作应试的投机性。一方面,是我们教师所谓的“写作技巧”的引导,一方面是学生的急功近利。
看到这些现象,我们不禁要反问自己:为何学生的自能作文能力这样薄弱呢?究竟是什么阻碍了学生自能作文能力的提高呢?笔者经过反思,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更新作文教学理念,还学生一片自由的写作天空
叶圣陶说过,“作文课是练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要说的意思。模仿不是好办法,抄袭是自己骗自己。”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总是越俎代庖,对学生作文的全过程作精细的指导,一节课下来,老师的思想成了学生的思想,老师的构思立意、结构安排成了学生写作的套子,学生的思维被老师的“枷锁”牢牢锁住,作文没了灵魂,没了独创。
对此,我们广大教师要彻底更新教育理念,要把写作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还学生一个写作的“自由空间”.笔者在自己的作文教学中采用了以下做法,认为对培养学生的自主作文能力很有益处。
1、作前指导重在激发兴趣,触发积蓄,指导谈话不超过十分钟,要求学生尽量利用两堂课的时间完成作文。
2、部分习作采用先作后导的方式,让学生独立审题、立意、选材、布局、修改,然后再根据学生的习作情况有的放矢的进行“作中指导”、“作后指导”,最后再让学生根据后期指导修改原来的习作。
3、加强自由命题的机会,或提供多个写作题目,给学生留出足够的自由写作空间。
4、提倡以第一人称习作,引导学生写自己的生活。
二、改变写作指导中的生搬硬套,还学生一个真实的感情世界
我们知道,写作应与“知”“情”“意”“行”和谐成长,与人的生存发展融为一体,充满着生活的感悟,充满着生命的律动。但我们的作文现状又如何呢?许多教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所谓“技法”的指导上,正如钱林波老师所说的那样:“教师早就设计出了最佳考场作文方案:(1)用一个漂亮的句子扣住话题,亮明观点,抓住阅卷者的眼球,即所谓的凤头。(2)主体部分要排列整齐,尽量用上排比、对偶与反问。古今中外,分几个层次来述题,就更见你的思路开阔了。(3)文末要简洁回扣,来点煽情,给人留个最佳印象,这叫豹尾。”这样的指导忽视了作文的生活性,强调作文的技巧性,使得作文已经不是学生表达心声的工具,而是成了炫耀习作技巧的的一种本领。
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自能作文能力,教师一定要认清作文的实质,它是写作者自己情感的表露,是个性的张扬,是“我”的独特的生命体验。
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书本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结合,注重让学生写自己看到的社会,让学生关注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小事、关注社会热点、关注报纸新闻,同时让学生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书本,为此我们每周都挤出时间上一节阅读课,阅读中闪现的火花可以写进自己的读书笔记中。写作实践中,对富有创意、富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大力表扬,积极倡导。对写出自己独特的感悟和体验的作文,还要张贴在教室,让大家欣赏学习。
三、改变作文批改中的“精耕细作”,还学生一块“自留地”
叶圣陶先生曾说:“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重在培养学生自改的能力。”我们很赞同这种观点,因为我们知道传统的作文批改的情形是“教师一肩挑,学生看热闹。教师快累死,学生任逍遥。”?可以说传统的精批细改的模式于学生基本是无用的。”
今天,新课程改革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今天的作文教学中,我们理应坚持“自改”的原则,放手让学生把自己的文章读一读,改一改,进而互改互评,取长补短。
笔者曾就如何指导学生批改作文写过一篇论文,主要的做法如下:
1.批改之前教给学生各种修改方法和修改符号,明确本次作文的修改要点。
2.要求学生在批改时他人作文时要多鼓励,多肯定,尽量用上更多的赞美之辞,对于作文中存在的问题要抓住重点,仔细讲明自己的看法;
3.批改结束后,在班级中开展评比活动:“最佳习作奖”;“最佳修改奖”;评语欣赏——教师朗读精彩的作文评语;人物聚焦——作文批改较好的同学读谈批改体会;最好建议——对作文的最好改进意见。
这种做法能比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批改自己和他人的作文时悟到写作的规律,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让学生真正成为作文的主人。
四、改变作文评讲中的“一家之言”,还学生一个“群言堂”
正因为传统的作文批改忽视了学生的自改能力,因此,最后的作文评讲也就形同虚设,成了教师“一家之言”。学生拿到作文本,一般注意力都在分数上,对教师精心批改之处很少认真阅读;注意订正错误、重写者寥寥无几,认真倾听、接受教训的人更是屈指可数。这样的作文评讲失去了原来应该发挥的作用,许多学生习作中存在的老问题,在新的习作时仍然存在,有的问题即使在教师的一再强调下,暂时销声匿迹,但是,过了一阵时间,又死灰复燃了。
我在评讲作文时,一般先由作者本人读自己的文章,然后由作者谈自己的写作体会,谈自己文章的得意之处,找自己作文的不足。然后再由其他同学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不同的看法或者提供修改的建议。而教师主要做一个组织者,参与到讨论中去,并及时引导学生反观自己的作文,感悟作文的技巧,从而培养学生的“自能作文”能力。
以上只是笔者的粗浅认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也常感到力不从心,感到作文教学中的许多问题难以解决。但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努力,积极探索,我们一定能不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自主作文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真正还学生一个自主的写作天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Z].2012.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3]《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6年第4期.
作者简介:姜杨玮(1976.09.21—),女,汉族,河南省襄城县人,现在河南省襄城高中从事语文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语文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