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礼
《庄子·齐物论》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在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人,他特别喜欢猕猴,并在自家院子里养了一大群。
有一年,宋国遭遇干旱,粮食大幅度减产,这个宋国人家中的口粮有些接济不上,于是他便与猴子们商量说:“从现在开始,我每天早上给你们3颗橡实,晚上再给你们4颗橡实,你们看够吗?”
猴子们听后,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表情十分愤怒。宋国人明白,猴子们不能接受这种方案。过了一会儿,宋国人又改口说:“既然你们都不满意,那么我就早上给你们4颗,晚上再给你们3颗,这样如何?”出乎意料的是,这次猴子们听后欢呼雀跃,都十分高兴。
听完这个故事,也许你会感到困惑,为什么宋国人给猴子的橡实的总量没变,只是分配的方法略有不同,而猴子前后的态度却截然不同呢?
原来,“3+4”与“4+3”,从结果来看,没有丝毫的差别,但从“3”与“4”的关系来看,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我有一个做生意的朋友,刚刚经商时,由于对合作者缺乏信任,他付给对方的订金一般都在30%以下(当时,市场上有一个潜规则,买方在卖方发货前,要先预付总货款的30%作为订金),结果不少的生意都被别人抢去了。几年下来,朋友的公司惨淡经营,几乎破产。后来,朋友想了一个办法,每谈成一笔生意,就先付给别人40%的订金,结果与他合作的人都称他豪爽、耿直,都乐意与他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并且在价格上还做出了一定的让步。同样一单生意,为什么付给别人30%以下的订金会失败,而付给别人40%的订金会成功呢?其道理与“朝三暮四”差不多。
我们再回到前面的故事,之所以猴子会选择“4+3”,而不选择“3+4”,就是因为它们看到了其中的风险。如果我们把“3”和“4”看做是利益的一个整体,先得到“3”,就是一个小头,而后面的大头有着潜在的不确定因素。换句话说,先拿到“4”要比先拿到“3”的风险系数小一点。人往往就是这样,先得到的份额越大,心里越踏实,反之心里越虚。这看似完全一样的结果背后,却隐藏着一个深刻的道理,这便是“朝三暮四”与“朝四暮三”带给我们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