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原军
摘 要: 语文教学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语文教学通过听说读写等环节对理想、爱国主义传统、尊师重教思想等加以渗透。
关键词: 语文教学;重要性;德育渗透途径
早在2000多年前,大教育家孔子对才能与道德的关系已作出了精辟的论述: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意思是道德是做人的根本,好比果树,道德是树之根,才华是树的花朵与果实,如果没有根的滋润,它是不可能开出鲜艳的花朵和丰硕的果实的。如果没有道德之根的滋润,任何人的才华都不可能得到发挥和施展。 “只教给孩子知识,而不培养其心灵,只能给社会培养一堆麻烦。”(美·罗斯福)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的崇高使命就在于培养一个完整无缺的人;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应具备德育观念,时刻准备把德育渗透进语文教学中。
一、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古今中外的教育名家也有许多相关观点,古代教育家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他把德育放在首位,明确要求学生首先要致力于道德修养。“行有馀力”,然后才是学习文化。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学习文化,根本不是为了几年后从学校毕业时复述他背熟的东西……学习文学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人的内心世界——道德、修养和美。”因此,语文教学应以成就思想、丰富心智、提高灵魂、锻铸人格为己任。语文教材,或是对真、善、美的颂扬,或是对假、丑、恶的鞭笞,或是作者高洁品性、高尚人格魅力的写照,或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社会主义建设日新月异的热情洋溢的赞美……无一不是作者某种思想感情的渲泻,其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内容,这是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教书育人的有利条件。《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这就是要求语文教师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去,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实现。
二、进行德育的有效途径
语文课虽然不是德育课,但从某种意义上讲,语文课上所包含的德育内容却比空洞的政治说教更能令人接受,语文教师只要认真把握机会,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那么,语文课中可以渗透的教育内容主要有哪些呢?
(一)高尚理想和情操的渗透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从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的问世,到唐诗宋词、明清小说,无不洋溢着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色彩。因此,语文教师要在讲授有代表性的诗词歌赋时要注意渗透德育内容,培养学生高尚的理想和情操。陶渊明《归园田居·饮酒》是渗透这一德育内容的绝好教材。陶渊明虽一开始做官,但他始终向往的却是山水田园,就像笼中鸟眷恋着旧林,被困的池鱼思归故潭一样,他本性热爱自然,这最终决定了他要离开官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爱菊,曾不只一次地赞美过菊。菊花的品质,实际上就是诗人不慕名利,不趋炎附势,鄙视官场,不原意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象征。岂愿为五斗米折腰,这就是陶渊明的人格和骨气。所以说,通过对陶渊明田园诗的讲授,借助这淳真自然,淡泊恬静的潜移默化可以端正学生读书的态度,陶冶他们的情操,树立为人类文明与进步而发奋读书的坚定信念和崇高理想。
(二)爱国主义传统的渗透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特点文道合一,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诸葛亮的《出师表》,岳飞的《满江红》等,所有这些,无不感人至深,催人向上,历代仁人志士正是从中汲取了精神食粮,发扬了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为了国家的统一,民族昌盛而甘愿抛头颅洒热血,我们今天可以借助这些好材料,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传统教育,例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20多岁成为北方义军首领耿京的书记官后,以抗击金兵,保家卫国为已任。当南宋朝廷招安义军以壮国威时,他说服耿京毅然归顺朝廷。“岁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冲天的志向, 傲视一切的气势,使辛弃疾陷入群臣夹击,仕途坎坷的境地。但位卑未敢忘忧国,无论居官显位,还是被罢黜贬谪,他时刻不忘统一山河,报效国家。白发苍苍,登上北固亭,放眼环宇,感慨万端,忧国弱敌强,忧权贵贪功,忧民心松怠,忧岁月如云,但报国无期。所以,教师在讲授时一定要把握辛弃疾60多岁仍念念不忘报效朝廷,收复失地这根红线,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尊师重教思想的渗透
《师说》一文,韩愈论证了“关于从师学习的途径,择师标准的问题”,明确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及“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政”的进步思想。作者针砭了当时上层社会只看重门弟高低,不重真才实学的恶劣风气,提出了全新的师道观念。这些对我们今天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社会上看不起教师,不注重教育的现象也正是我们批判的现象。再通过“今之众人”和“古之圣人”,“其子”和“其身”,“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三组对比进行充分论证,批判上层“士大夫之族”不重视师道的恶劣风气。由此我们可以教育学生要充分认识到从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使学生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他们谦虚好学的学风。
三、进行德育渗透时要注意的两个问题
(一)准确把握教材中的德育
这包括三个方面:1、结合教材特点要准确。语文教材编选的每一篇课文,都有其思想教育的不同侧重点,教师应该从教材特点出发,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某一方面的品质教育,切忌牵强附会,无限上纲。2、把握教材德育内容要准确。教材是我们教学的凭借,在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必须通过对教材的深入挖掘,准确地把握德育内容。3、引导学生的认识要准确。高中生对事物的认识虽然比较深入,但还不完全成熟,这就需要教师正确引导,使学生在学习中准确地受到思想教育。
(二)不要把语文教学中渗透的德育内容上成了政治思想课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是潜移默化的,不是上纲上线的;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是感情型的,以感性化为主,不是观念型的,不以理性为主的;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是进行文学性地引导与感染,而不是正面的,直接的进行教育。
总之,语文教师只有树立起正确的教书育人的教育观念,既反对淡化德育的倾向,又反对轻文重道的做法,积极地创造德育渗透的时机和最佳切入点,才能把德育内容渗入到语文课的实际教学之中去。另一方面,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这一要求,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除了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外,还应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从而全面地、深入地进行德育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