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霍米罗夫的选择

2013-04-29 01:56张杨鹏
西江月·中旬 2013年7期
关键词:两面性选择

张杨鹏

【摘要】俄国革命发展史上涌现出很多杰出活动家,他们冒着危险试图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往往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他们躲避着警察局搜捕,从监狱和流放地成功逃离,忍受着长久地苦役,在酷寒的北方艰苦劳作并坦然面对随时会有的死亡威胁;列夫·亚历山德罗维奇·季霍米罗夫却是一个例外:担任秘密组织民意党成员时,他积极宣传革命主张,却于1888年在巴黎发行小册子《我为什么不再是一名革命者》,自此与昔日的战友决裂,这种决裂持续了将近十年,而且并非简单退出了革命者队伍,却是转向保皇党阵营,成为沙皇势力最明显的捍卫者。

【关键词】季霍米罗夫;选择;两面性

俄国史上类似季霍米罗夫这样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甚为罕见,我们应该对此仔细进行研究。更需注意的是,后来确认,尽管大多先前同志都对其背信弃义的行为感到愤慨与失望,却并不把他当作叛徒,他们认为他并非出于自私的缘由。[1]

苏联史学家(М·Г·谢多夫,Н·А·特罗伊茨基,Ю·Б·索洛维約夫等等)在著作中提到了季霍米罗夫,不过作为对季霍米罗夫生活与观点进行分析的首位研究者是В·Н·科斯特列夫,20世纪70年代中期将其作为选题,1987年成为副博士答辩论文一部分;A·B·列普尼科夫着手出版与评述了季霍米罗夫1915~1917年日记簿,准备了第一部学术著作<<君主专制国家政体>>,分析了俄国改造的保守观念背景下季霍米洛夫社会政治观点;O·A·米列夫斯基成为季霍米罗夫后来经历的作者,第一部有关此人完整传记于季霍米罗夫逝世80年出版?季霍米罗夫形象也成为Ю·В·达维多夫、О·Н·米哈伊洛夫及А·П·波利亚科夫小说的主要人物之一。各种态度让季霍米罗夫的生平及见解的争论烜赫一时,为尝试将主人公肖像从暂时重叠中澄清出来,我们要注意保存于俄罗斯联邦国家档案馆里他的日记簿,对这些资料进行有鉴别地研究,季霍米罗夫书信集与回忆录亦是如此,还有那些与其交往之人,季霍米罗夫的生活就像部小说,如果过于着注重外在栩栩如生的讲述,恐怕会缺乏自己的思想,更看不到和感受到自身之外的东西。

首当其冲需要对其早期走上革命道路的因素进行分析与梳理。

首先,中学时代对他影响最深远的人是德米特里·披萨列夫,这是19世纪60年代俄国青年的追捧者。披萨列夫英年早逝,去世时年仅27岁。他指出,俄国需要现代的进步思想,在进步思想影响下他进行学术研究,在现实主义思想的主张中他对前辈的唯心主义给予否定。季霍米罗夫早在中学三年级便开始阅读披萨列夫的著作。

走向激进的另一原因,是精神上空虚。他发现自己被排斥于那些属于革命运动的同学之外,两年大学生涯他一次也未听到同年级同学谈论哲学宗教?学术论题,唯一的便是讨论政治生活事件。由此季霍米罗夫作出结论,他的大学同学对建功立业感兴趣,他便向往激进分子。

当时年青人接受尼古拉·柴可夫斯基领导,为在工厂里进行宣传而建立小组。其活动宗旨是将彼得·拉夫罗夫作品号召的那些思想传播开来,这些思想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激励人民揭竿而起反对君主专制,该类作品并不意味着提倡革命;首要目的是让劳动者普及识字能力,然后接触历史与自然科学。宣传人员认为,工人大多出身农村愿意与他们接近,在农民中间传播新思想,会逐渐激发农民阶层走向起义。1871年夏第一批该类组织出现在彼得堡,很快也在包括莫斯科的帝国其他城市出现,季霍米罗夫便参加了莫斯科一个团体:1872年他弃学,完全投身于宣传事业中。

还有其他一些不很明显、但也有着积极推动作用的情况:逐渐趋于激进的分子,不只在意识形态上他们融合一起,他们往往首先靠个人友谊联系起来;加入革命组织,年轻人便融入了战友的大家庭,彼此之间绝对忠诚。几年后季霍米罗夫对女战友讲,自己不再相信革命能够成功,对方站在自己角度问他,处于何种原因他还要继续留在革命队伍工作。他说,这里有我的老战友,然后又说,正是这种忠诚让他很难与民意党一刀两断,甚至与他们的意识形态。

众所周知,季霍米罗夫有过相当漫长的牢狱经历,他常会被提审得到其他宣传者的任何消息,不过他并不配合。为了击垮季霍米罗夫,提审员向他展示同志的供词,他只是回答一句话,对此我无从补充。他们将他一个人扔在一边。这种恶劣方式改变了季霍米罗夫对社会制度的态度,他开始变成了一名真正的暴动者。对于这种转变他这样描述的:我真诚地认为自己是一名革命者并努力使自己保持这样,不过事实上当时自己还未对现有制度产生憎恨……我的思想曾经趋向于并不反对现有制度的实际状况,我并不了解这种制度,不过却反对它的观念……如今,一种直接的感觉包围了我,即人世间充满恐怖,我们的生活是阴暗邪恶的。这种邪恶感燃烧着我,摧毁着整个精神与肉体。在最严酷的监禁里,我自然是孤独的,为面对敌人却无能为力而沮丧,压迫卑微的我时那种狂喜让我愤怒。

1880年对于季霍米罗夫讲是人生最为关键的一年,因为他不仅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婚姻家庭,他先前的思想价值观也开始进行重新评价,尤其是2月5日С·Н·哈尔图林在冬宫发动的爆炸骚乱造成了很大人员伤亡,这些恐怖分子企图谋杀的对象——亚历山大二世却依然活着。先前就对恐怖斗争手段持怀疑态度的季霍米罗夫开始思考同专制政体作斗争所付出代价问题。1880年夏末的民意党执行委员会一次会议上季霍米罗夫声明自己希望能从革命队伍中退出,最终得到组织的原谅,然而随着革命形势逐渐严峻,他的思想也在发生着变化,1888年在巴黎的小册子《我为什么不再是一名革命者》谈到革命道路的不道德性与自身理念相悖,这个小册子不仅在侨民中间,也在俄国国内引起一场轩然大波,表明其与昔日战友彻底分道扬镳。对于叛变Н·А·莫罗佐夫认为季霍米罗夫对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必要性从未产生过坚定信仰,А·П·普里贝列夫·科尔巴认为,季霍米罗夫丑恶滑稽行为从1884年起到后来心理患病有足够充分理由证明他确实疯了!В·Н·菲格纳也认为季霍米罗夫心理出现问题。

究竟何种原因让如此一位革命者最终站到革命的对立面?

结合所做研究,笔者认为需要对此人性格进行分析:毋庸置疑,他是个非同寻常的聪明人,然而却丧失了创造才能。博闻强识,远胜于同代人,不过经常会有一种不幸感、壮志未酬感和忧郁感困扰着他。季霍米罗夫回忆道,严格地说,我从来就不是一个彻底的无神论者,“我们不相信更多掌握于上帝手中”这句话让我开始感到不安,一些虚伪与不安掠过心头。回想自己走过的路,开始悲从心生:一种预感或更确切地说是终结的感觉经常在我面前浮动。这种感觉,就是生命的死亡。我已经没有多少时间能够创造什么东西了,毫不夸张地说,36岁的我已垂之老矣。这太可怕了!距离剩下的日子为数不多,而我一事无成便要死去[2]

这种感觉并非政治局势产生的结果,自进行积极革命起这种情绪就一直主宰着他,这是一种无处安身感,他有时可顺利将其压抑至自己心里,但并不会太久,而是随着时局变迁会愈演愈烈。

革命运动与宣传工作受阻是另一个重要因素。

宣传工作起初是卓有成效的,不过对象只涉及年轻人与未婚的无产者,他们很愿意与宣传员交往,因为可让枯燥的工厂劳动丰富多彩起来。有家室的年长工人对他们持怀疑态度,往往会向警察局告发他们。宣传的课程是成年人公共发展教程。教授目不识丁者读书写信,对一些勤奋者则教授地理数学及其他基础学科。其目的就是让工人对现代思潮的世界观能够熟悉,使其对教会与国家信仰产生动摇。宣传者天真地认为,数学可以摧毁人的宗教信仰。季霍米罗夫后来回忆,他和同志只将少数工人笼络到自己身边,大多数对待他们是仇视的;最终宣传者认识到:工人们必须在敌方阵营去上班。

工界并非没有人,这些人认为我们中间存在一些敌人,而我们公开声明予以否定,抗拒的气氛迅速蔓延,先前迅速发展的工人学习者开始缩减。季霍米罗夫逐渐对无产阶级失望了。

1886年“儿子生病使得这一切不幸雪上加霜”。“萨沙患脑膜炎已经两个礼拜了”4月29日日记写道,“斑点、敷布、难以入眠的夜,撕心裂肺的喊叫让人心碎,我心如刀绞、彻底绝望,已经觉得,我那不幸的孩子就要死了……实在是吃不消啊,内心充满煎熬。”为了找到让他备受折磨问题的答案,季霍米罗夫向上帝祈求帮助,儿子恢复了健康。逐渐越来越多地相信某种命运,从而引起了他内心的改变。

П·И·拉奇科夫斯基领导俄国警察间谍在巴黎密切注意每一步动向并对被保护人毫不掩饰的进行监视:别以为我们已将你忘掉,不管你如何隐姓埋名,我们都会将你控制在手中送回俄国,不肯悔改的恶棍……这让季霍米罗夫神经极度恶化,噤若寒蝉。据情报机关报告显示,季霍米罗夫足不出户,害怕密探跟踪与遭受袭击,表现出一副可怜及病态心理懦夫的样子。

综上所述,季霍米罗夫的离经叛道有着深刻复杂的社会背景,绝不能简单将一切归咎于个人得失,且脱离革命群体后的本人既未获取保皇党足够的信任,又不能与旧日战友彻底分裂:1917年5月末季霍米罗夫和表侄Ю·К·捷拉比阿纳亲眼目睹了革命集会游行,捷拉比阿纳回忆道,他们抬着棺材,飘扬着黑色旗帜,人群呐喊着、召唤着口号;大量的士兵军纪涣散、没戴肩章与腰带;很多士兵醉醺醺地搂着姑娘在走,我回头看了季霍米罗夫,永远都不会忘记他脸上那痛苦的表情,似乎失去了一件最心爱的东西。他看上去太可怕了。随后季霍米罗夫说了句,我记得,就在那个广场上……昔日我曾与他们一起,就象现在这个样子。

注释:

[1]Ричард Пайпсю Лев Тихомиров:революцион

ер поневоле.

[2]Вопрос истории[J]..2004,c. 25.

【参考文献】

[1]Ричард Пайпсю Лев Тихомиров:революцион

ер поневоле.

[2]普列尼科夫O·A·米列夫斯基.列夫.季霍米罗夫的两种生活.-M,Academia,2011.

[3]Вопрос истории[J].2004,c.25.

猜你喜欢
两面性选择
理性看待经济数据的两面性
探索“五选四变”对中职教育改革的创新与实践
听《师说》公开课之我见
“互联网+”时代新闻采访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飞机燃油系统对多路输入信号源选择的方法
论太宰治《奔跑吧,梅勒斯》中人性的两面性
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及应用
浅析会计谨慎性原则及其应用
农村大学生“失业”具有两面性
外部技术影响企业绩效的两面性——一个非线性视角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