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高校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

2013-04-29 22:31施惠平张催催
职业时空 2013年7期
关键词:文献综述职业倦怠

施惠平 张催催

摘要:近几年我国高校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现象较为普遍和突出,国内许多学者开展了一系列关于高校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对国内高校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在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中,发现了前人研究的成就与不足,以期对不足之处进行补充和完善。

关键词:高校英语教师;职业倦怠;文献综述

“职业倦怠”(Job Burnout)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登伯格(Freudenberger)于1974年在《职业心理学》杂志上首次提出。职业倦怠的定义至今并没有完全统一,但在众多的文献中,最为学者广泛引用的是Maslach和Jackson的职业倦怠定义:“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工作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绪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人格解体(depersonalization)和个人成就感降低(reduc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的症状”。职业倦怠概念第一次被正式命名时的研究对象是在其他助人行业,并不包括教师群体,Maslach关于倦怠的第一个研究甚至也没有包括教师。美国国家教育协会(NEA)主席Wilard在1979年首次提到教师职业倦怠的现象,同年NEA把教师职业倦怠作为当年年会的研究主题。近年来,教师职业倦怠也成为国内学者关注的热点,并且随着教师倦怠研究的深入,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也受到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关注。本文拟对国内高校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以便研究者对国内高校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现状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文献资料概况

为了更全面地搜索相关文献,笔者分别输入了“英语教师职业倦怠”和“外语教师职业倦怠”两个关键词,从检索到的所有文献中筛选出符合本文研究标准的文章。在整理文献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国内高校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始于2007年,2007年之前都是关于中小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下面笔者将对2007年至2012年高校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文献进行统计。

(一)按年份统计

据目前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国硕博士学位论文库等文献来源库查询结果显示,截止到2012年,有关高校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研究方面的文章有50余篇,其中硕士学位论文8篇,无博士学位论文。详见下表1。

表1 高校英语教师职业倦怠文献统计表(按年份统计)

注:表中括号内的数字表示同年度总数内的硕士论文数量

从上表可以看出,2007年之前国内在高校英语教师职业倦怠这一研究领域几乎是一片空白。但从2007年开始,这一方面的研究热度逐渐高涨,不仅相关文章的发表量快速上升,而且还出现了第一篇硕士学位论文(注:第一篇硕士论文是2007年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罗东山撰写的《湖北省高职院校公共课英语教师职业倦怠与其相关变量的关系研究》一文)。2011年是一个比较有显著特征的年份,从以往每年不超过10篇的发稿量,增加到该年度15篇,并出现了2篇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继续保持10篇以上的发稿量。从这个数量看出,高校英语教师的职业状况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高校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过程,并且学者对这一课题展开了深入系统的研究。

(二)按研究对象统计

根据目前的文献,笔者从以下4个角度对研究对象进行了分类。

1.按所属高校类型来分。普通高校、高职院校、艺术院校以及民办高校的英语教师职业倦怠均有研究。

2.按区域来分。目前研究者对内蒙古、乌鲁木齐、湖北、重庆、青岛等地区的高校英语教师职业倦怠情况作了研究。还有研究者直接以“民族地区”和“地方院校”为题对高校英语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进行了探讨。

3.按教师的性别、年龄来分。高校英语教师中的女性教师、青年教师以及“80后”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也均有学者研究。

4.按教师任教的专业来分。大部分研究者的研究对象是大学英语教师,并且有研究者对大学英语教师进行了更细致的划分。他们对具体专业的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情况进行了研究,如程春霞的《艺术类专业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防御机制研究》。高校英语专业教师的职业倦怠情况也有研究者进行了专门探讨。可见,高校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逐步地在细致化、具体化。

(三)按研究内容统计

根据目前笔者所搜索到的文献,高校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内容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高校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高校英语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及对策探讨(涉及此类研究内容的文章占文献总数的大部分);教师职业倦怠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其他理论相结合,如职业倦怠与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教师职业倦怠的负面影响等。

(四)按研究方法统计

根据研究方法将所有相关文章分为两大类:实证研究与非实证研究。鉴定这两类文章的标准是,只要文章提供了“研究对象、研究工具、数据收集、分析”等相关详细信息或采用访谈、问卷等方式进行调查研究的,就归为实证研究,否则为非实证研究。各年度相关文章的研究方法统计详见下表2。

表2 2007-2012年度高校英语教师

职业倦怠文献研究方法统计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高校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文献中,采用非实证研究的文章占总数的56%,采用实证研究的占44%,非实证研究占据主导地位。但同时我们也发现,实证研究所占比例是在波动中增长的。这表明实证研究逐步受到青睐。笔者搜集到的有关高校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实证研究大多采用问卷、访谈或两者相结合的方式对高校英语教师的职业现状、倦怠成因进行调查。

二、高校英语教师职业倦怠归因分析

统计表明高校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对象大部分是大学英语教师,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又占据其研究内容的大部分。由此可见,大学英语教师的职业倦怠情况是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也正是鉴于这两点,笔者将对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进行分析与整合。

目前,研究者们主要从社会、组织和个人三个方面来分析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也有学者加入了学生及教学情景根源。但Maslach在1997年指出,引发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是工作环境的因素,而不是我们以往所认为的员工的个人因素。笔者将结合大学英语教师的职业特点,从社会根源、组织根源和教学情景根源三方面来梳理归纳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特殊性成因。

(一)社会根源

在社会层面上,许多研究者都提及了我国尊师重教的传统及社会对教师的高期望给教师带来的压力。在有关职业倦怠的研究中,社会支持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大量的研究证实,拥有强社会支持系统的人身心都比较健康,不易产生倦怠。我国学者一般认为,社会支持从性质上可以分为两类:客观的、可见的或实际的支持;主观的、体验到的或情感上的支持。在客观支持方面,根据蒋玉梅(2012)对大学英语教师满意度与愿望的调查,在教师最不满意的因素中,“工资收入偏低”为69.6%,位列第一,教师愿望中,“涨工资”以60.2%的比例领先。在主观支持方面,张庆宗(2011)对高校外语教师访谈结果表明:由于一些内在和外在的原因,教师越来越少地感受到教师这个职业带来的成就感和幸福感。虽然现在社会上提倡尊师重教,但人们对教师职业的认可和尊重依旧有待提高。

(二)组织根源

关于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组织根源,研究者们大都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教学负荷、科研要求、评价体系、管理体制、激励机制等。笔者在此基础上把导致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组织因素整合为两个方面:

1.大学英语学科地位。夏纪梅(2012)认为“大学英语”是从“公共英语”改名得来,其性质就是一门公共课,而非专业课。长期以来,这门课程一直存在学科归属问题。她在1999年发表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试图从“语言学”和“教育学”两门学科中派生出“教育语言学”或“语言教育学”,并且对此作了比较充分的论证。国际国内专家权威也对此有过明晰的论述。遗憾的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大学英语至今仍是学科身份不明,脱离学科建设,不是被学术边缘化,就是被学科看不起。从事这门课程教学的教师始终有低人一等、无学科依托、学术身份不明、不知如何发展的问题。蒋玉梅(2012)关于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发展现状的调查显示:教师认为妨碍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为“教师政策无法调动积极性”(48.6%)和“学校对大学英语重视不够”(40%)。可见,大学英语学科地位有待改善和提高。

2.大学英语教师发展。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 -alion Effect),亦称“罗森塔尔效应”或“期待效应”留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一个人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使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Lee和Ashforth(1996)的元分析结果发现,来自管理者的支持会大大降低个体的职业倦怠水平。在学校管理中,管理者或是领导者似乎并没有注重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来激发大学英语教师的斗志。相反,由于大学英语学科身份不明,大学英语教师地位偏低,大学英语教师的发展需求没有得到校领导足够的重视。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1)进修与提高。在国内外语类的硕博点、进修点较少,竞争激烈,在入学门槛高的事实下,大学英语教师没有得到更多公派出国进修的机会,自身进修与提高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工作积极性下降。正如戴曼纯(2004)指出:“大学英语教师的进修和科研经历非常有限,这也影响了他们业务水平的提高。”蒋玉梅(2012)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的培训(71.7%)是由出版社提供的与教材相关的培训,而由其他途径为教师提供的培训机会相对较少,这反映出“重视大学英语”政策背后的措施和资金不到位。

(2)科研与晋升。夏纪梅(2006)指出:我国大部分外语教师的确存在科研上不去或开展不起来或成果不被接受的苦恼。蒋玉梅(2012)对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压力调查显示:“发表论文难”(74.6%)、“评职称”(62%),“科研要求”(50.9%)三项远远高出其他选项。这反映出科研已构成了教师职业发展的最主要压力。在大学英语教师教学负担过重已成为不争事实的情况下,科研压力大、职称晋升困难是导致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之一。

(3)评价体系。在评价体系中,学历进修、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课题的等级和配套经费的多少等越来越成为硬性指标,没有考虑到外语教学与研究的特殊性。王守仁和王海啸(2011)认为大学英语教师承担着繁重的基础课程教学任务,科研能力相对较弱,发表纯学术性论文、申请课题的人数少,现行教师评价体制不利于教师职业发展。张庆宗(2011)指出:教师的教学工作与以科研为导向的评价机制之间的矛盾成为高校外语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三)教学情景根源

2007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教学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这对大学英语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英语教师不仅要具备英语语言能力、语言教学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还要有熟练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能力。夏纪梅(2007)认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对教师的挑战主要为(1)教学要求提高,(2)学生水平提高,(3)对教师的教学考核标准提高。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这个大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如果不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就很难适应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及社会发展的需求,就会出现心理困惑和焦虑。

三、结 语

本文就高校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分析和归纳,整合了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高校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在高校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上,非实证研究仍旧占据主导地位。在其对策上,虽然研究者们大都从社会、组织和个人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但目前这些对策还只是停留在书面上,其效果还有待于验证。在其理论视角上,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与语言学理论还没有实现有效结合。所有这些不足之处还需要研究者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戴曼纯,张希春.高校英语教师素质抽样调查[J].解放

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2).

[2] 蒋玉梅.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J].中国外语,2012,(4).

[3] 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

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4] 王守仁,王海啸.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及大

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方向[J].中国外语,2011,(5).

[5] 夏纪梅.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对教师的挑战:教师发展问

题与对策[J].中国外语,2007,(2).

[6] 夏纪梅.外语教师发展问题综述[J].中国外语,2006,

(1).

[7] 夏纪梅.外语教学的学科属性探析—“语言教育学”论

引发的思考[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9,(4).

[8] 夏纪梅.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师发展的难点与出路[J].外

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2).

[9] 张庆宗.高校外语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及对策思考

[J].中国外语,2011,(4).

[10] Lee R T,Ashforth B E.A meta-analytic examination of the

correlates of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job burnout[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1996,(81).

[11] Maslach C,Schaufeli W B,Leiter M P. Job burnout[J].

Annual Review Psychology,2001,(52).

猜你喜欢
文献综述职业倦怠
养老护理员职业倦怠研究进展
放射科住院医师职业倦怠研究进展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城市规模经济文献综述
马克思创新思想研究综述
Scratch教学研究综述 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