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加强对大学生同乡会管理和引导的路径选择

2013-04-29 22:31费建明
职业时空 2013年7期
关键词:同乡会路径选择高校

费建明

摘要:新形势下,高校要实现构建和谐校园的目标,就离不开对高校最大的非正式组织——高校同乡会进行正确而有效地管理和引导。因此,当前高校加强对同乡会的管理和引导工作非常有必要,而如何对其加以管理和引导值得积极探索。

关键词:高校;同乡会;管理和引导;路径选择

高校同乡会是指基于地缘关系建立的在较长时间内有直接频繁的人际互动、有较稳定的组织形式的一种乡土性大学生群体。从同乡会与学校工作目标的关系来看,大学生同乡会的产生和存在有着广泛的个人、学校和社会基础,如简单地加以限制和禁止是不明智的。高等学校应从维护校园和谐和以人为本的大局出发,与时俱进地加大对大学生同乡会组织的管理和引导。这样既有利于大学生的个人发展和心理健康,又有利于维护高校的正常秩序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权威性、有效性。

一、高校加强对同乡会管理和引导的必要性

(一)同乡会广泛存在并发挥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目前高校同乡会对大学生的影响日渐增强,许多大学校园内,成立同乡会已成为一种风气。从笔者对江苏常州科教城6所高校部分学生发放的1880份调查问卷的结果来看,44%以上的高校存在同乡会组织,约85%的大学生是支持或者乐意参与举办老乡聚会的,84%的大学生认为同乡会是良性互动、健康有益的组织。因此,可以说它已是当前高校校园内情感色彩最为浓厚的客观存在的非正式群体之一。而同乡会之所以有很强的生命力,原因就在于其对很多学生来说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有利于促进学生社会化,扩大人际交往;二是有利于信息沟通与传递,尽快适应校园生活;三是有利于缓解学生思想上的郁闷,减轻心理负担。

(二)高校在对同乡会管理和引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纵观当前各高校对大学同乡会的管理方式,能够进行精细化管理的高校不多,而对同乡会采取模糊化的被动管理则较为普遍。笔者认为目前各高校主要存在以下三种管理和引导模式:

1.“一律禁止”式管理模式。由于同乡会组织自身也存在着一些诸如高消费、因攀比增加同学经济负担,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排他性,弱化系、班、党团等正式组织的功能等消极作用,所以部分高校往往为了省事,直接宣布在自己学校禁止一切形式的同乡会组织,希望一堵了事。然而这种一堵了事,只是极少数高校的一厢情愿。事实上,这种禁止只能让同乡会活动由公开转向地下,不能真正杜绝同乡会的存在。这种试图掩盖矛盾的方式,会让学生感到不满,产生逆反心理,为学校的日常管理及和谐校园的构建埋下不小的隐患。

2.“放任自流”式管理模式。由于同乡会组织成员更换相对频繁,组织相对松散,管理起来难度较大,而想在本校禁止同乡会活动又不现实,所以很多高校对本校的同乡会组织的态度是:只要不惹事生非,往往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管不问,甚至不愿承认本校有同乡会存在的现实,任其自生自灭。这种无为而治的管理模式表面上看来体现了高校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但实际上却埋下了众多隐患。现实中往往由于高校缺乏对其正确的引导,使极少数由并不成熟的大学生组成的同乡会组织发生变质,滑向“哥们义气”、过分拘泥于小团体利益的深渊。当出现有些同乡会仗着人多势众在校园闹事的时侯,这些高校要么借机宣传同乡会的消极影响而选择“一律禁止”式管理模式,要么就对几个带头闹事者给予处分或开除了事,无法从根本上真正做好对同乡会的管理和引导工作。

3.管理方法陈旧,管理效率低下。虽然目前大部分高校开始重视和加强对本校同乡会的管理和引导,但在如何管理和引导同乡会的问题上,具体的方法、措施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这些高校把对同乡会引导的任务转嫁给辅导员、班主任,通过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让同乡会成员自觉遵守校纪校规,以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这样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高校对同乡会的管理,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往往由于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再加上辅导员、班主任自身事务又繁多,只能采取笼统、简单的管理方式,最终导致各高校对同乡会组织管理往往不到位,事件频发,辅导员和班主任只能忙于善后,成了“救火队长”。

二、加强对同乡会管理和引导的路径选择

(一)加强对同乡会管理和引导的常规路径选择

1.加强班主任、辅导员工作的有效性,把握同乡会组织的发展方向。高校最高领导要重视对同乡会组织管理与引导工作,专门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和奖励措施,来调动班主任、辅导员参与对本校同乡会管理与引导工作的积极性。班主任、辅导员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的关爱,要让他们明白有老师和同学的关心同样能够感受到家的温暖。另一方面要让同学们学会正确对待同学、同乡之间的交往,不交“酒肉朋友”,不搞“帮派团伙”,对于老乡会中出现的不健康现象,应给予严肃的批评和必要的惩罚,使其经常处于纪律的约束之中。最后,要加强和发挥党团和班级等正式组织的作用,要探索班级和高校党团组织的有效管理和服务模式创新,以此来增强正式群体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让大学生感受到正式群体的温暖,并自觉在其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加强心理健康辅导与干预,积极进行新生适应性教育。“同乡会主要以低年级学生参加为主。低年级学生特别是大学新生积极参加同乡会主要是为了体验乡土人情,消除孤独和寂寞,获取帮助和友爱”[1]。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帮助他们提高心理素质,引导大学新生及时掌握大学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的基本技能,尽快适应新环境,以利于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对大学新生加入同乡会等活动的有效介入和引导。“我们还可以在新生中建立和培训一支朋辈心理咨询队伍,通过他们直接、面对面地帮助,提高大学新生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增强角色转换意识以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及时融入班集体”[2]。通过这些使大学新生把投向“同乡会”的热情转向老师和同学,转向班集体生活。

3.加强校园文化熏陶,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实践证明,学生业余爱好越广泛,人际互动越多的高校,其在校学生的同乡之间互动越少,同乡会的消极作用也越小。因此,可以根据同乡会活动一般集中在9、10月新生入校时和5、6月毕业离校时,以及清明、端午、中秋等中国传统节假日期间的特点,通过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吸引学生参加,以积极、健康的方式送别同学,反对请客送礼等挥霍消费方式。这样做不仅可以满足大学生正当合理的要求,增强同学之间的团结,减少同乡之间的负面影响,而且可以增强正式群体的向心力,从而使学生的校园生活充实而愉快,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业上来。

4.抓住主要矛盾,做好重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在同乡会组织中,同乡会会长等核心人物在群体中处于领导地位,他们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和吸引力,其行为影响着整个群体的存在和发展方向。所以,学校应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如条件成熟的话,还可以授予其相应的职务,将其纳入正式组织,为学校工作服务”[3]。高校学生工作部门至少每一学期应将同乡会的核心人物集中在一起进行座谈和交流,就如何促进同乡会的良性发展群策群议,将同乡会的最终功能转到能够促进成员的人格成长和学业拼搏上来。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同乡会的核心成员中的少量“害群之马”,我们不应该姑息纵容,必须严密观察其动向,一旦出现问题,要及时进行处理,以起到教育本人和警示他人的作用。

(二)加强对同乡会管理和引导的新型路径选择

1.积极利用网络管理和引导同乡会组织。21世纪是信息和知识时代,网络文化正在全方位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在网络环境下,同乡会组织的特征表现为更多的开放性、多重性和平等性,如果我们能充分利用网络来对同乡会加以引导,将有利于大学生同乡会主体意识沿着正确、合理的方向发展。所以,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优势,管理工作要做到走进网络,贴近学生;高校可以充分使用聊天室、BBS论坛、电子邮件、飞信、QQ群、微博、微信和网上咨询等网络对话方式“面对面”听取引导对象(同乡会成员)的意见,有针对性地回答教育对象提出的问题,同他们沟通思想、交换意见、讨论问题。这种彼此间平等对话的交流方式,不仅可以缩短心理距离,减弱抵触情绪,让学校管理层了解到同乡会组织发展的真实情况。同时辅导员、班主任还可以通过这些网络及时地宣传学校对同乡会管理的相关政策,这样的教育形式就能容易被学生接受,从而发挥良好的管理和引导同乡会的作用。

2.可以尝试把同乡会纳入到高校社团管理中来。高校的社团组织是高校的正式群体,有着较为严格的组织体系和管理规范,在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实际上,高校完全可以把学校社团管理与同乡会的管理相结合,把同乡会纳入到社团管理的范畴。高校可以把全校的同乡会组织按照一个特殊社团(各个不同地域的同乡会作为分社)来加以管理。制定《同乡会工作管理条例》,从其成立条件、组织机构、日常运行、监督管理、考核评价和变更注销等全方位来规范同乡会的管理和会员的活动行为,使同乡会和其他社团组织一样成为合法的、有纪律的规范组织。通过社团管理机构定期对同乡会组织开展各项活动的指导和检查,不仅可以丰富校园文化,还可以提高其活动的内涵和质量,使同乡会的活动由内而外得到大的改观,对其管理也逐渐走上轨道,最终达到规范化管理的目的。

3.以就业和创业教育带动同乡会的管理和引导。新形势下,就业创业教育对大学生来说显得格外重要和迫切,所以可以通过合理的就业创业教育来加强对大学生同乡会发展的引导。一方面,高校可以让同乡会成员以寒暑假“三下乡”的形式,进行家乡社会调查,让他们有机会为家乡的未来发展献计献策,同时也为自己今后返乡就业奠定基础和找准位置;另一方面,高校还可以鼓励同乡会成员积极联系高校所在地的成功同乡企业家,深入企业进行调研。这既可以方便获得在这些企业实习乃至就业的良好机会,也可以通过与企业家的交流与沟通,学习他们创业成功的做法和良好企业家的素质,为自己今后的创业积累经验和人脉关系;最后,我们还可以利用高校内存在的创业实体,给予同乡会组织一定的展位和平台,让他们积极推销家乡特产和地方商品,这样既能满足校园同学的需求,也能为同乡会成员今后的创业增添渠道和积累经验。通过这些就业创业教育与引导,不仅可以帮助同乡会成员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念,培养他们自我就业、创业能力,同时也有利于促使高校同乡会走上积极向上的良性发展道路。

4.以和谐校园建设带动同乡会的发展与进步。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可以根据构建和谐校园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对高校同乡会组织的管理和引导。一方面,根据和谐校园要实现人与人之间和谐的要求,在同乡会中广泛宣传诚信友爱,不做酒肉朋友,平等对待同乡会内外的同学,不搞小团体;同乡会聚会时提倡节俭,不搞攀比和浪费;自觉遵守校纪校规,积极维护校园的和谐稳定。另一方面,根据和谐校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充分利用同乡会的组织和网络,积极宣扬节约水电,植树造林,爱护校园环境等。通过这些宣传,不仅可以丰富同乡会活动的内容,而且可以提高他们活动的层次和境界。总之,高校要通过在同乡会中积极宣传和落实其构建和谐校园的理念和措施,让同乡会中的大学生知道当今的大学生同乡会组织已是高校构建和谐校园中的重要一环,从而激发他们敢于担当,勇于承担责任的积极性,积极投身到促进同乡会健康和谐发展的潮流中来。

参考文献:

[1] 张库存.对大学校园“同乡会”现象的思考[J].教书育

人,2001,(7).

[2] 程启平.大学生加入同乡会的利与弊[J].安庆师范学院

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

[3] 刘京平.学校非正式群体的管理策略[J].山西教育,

2006,(2).

猜你喜欢
同乡会路径选择高校
台湾云南同乡会代表团到省档案馆参访交流
风雨兼程,紫荆花开——扬州(香港)同乡会十年侧记
“东方明珠”与“江中明珠”间的浓情厚意——记香港扬中同乡会
同呼吸 共祭奠——加拿大南京同乡会呼吁全球侨胞团体国家公祭日举办海外同步祭奠活动
民办高校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