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砚
【摘要】随着现代化教育的不断深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电教媒体运用的适时性不容忽视,精心安排电教媒体使用的时机,对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只有正确地认识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恰如其分地应用到语文教学中,才能实现以媒传知、以媒生情,才能为学生认知过程的重点、难点服务,并为其感官提供愉悦的刺激,才能发挥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教育教学。
【关键词】适时运用 电教媒体 优化 语文课堂 高效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语文教学的手段也变得更加现代化,其中语文多媒体教学以其能将文字、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融于一体的特点,赋予了课堂教学新的活力,改变了传统教学单一的方式,满足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唤起情感的共鸣。为教学创设了互动、和谐的教学模式,使以教师的教为主变成以学生的学为主,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让语文教学充满情趣,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达到了优化课堂结构的效果。那么,小学语文课堂上如何把握电教媒体使用的最佳时机,以达到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手段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目的,优化小学语文课堂,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能素质呢?
一、揭题、质题后及时使用
教师在揭题、质题后,学生处于渴望尽快了解课文所描述的景物的心理状态。此时适时映出课文描述的画面,可以使学生正确感知文章所描述的内容,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通过看幻灯、电视录像等画面,加以获得深刻而形象的印象,为理解文章的词句提供了鲜明的形象。如教《桂林山水》这一课,当板书课题,质题后,学生处于渴望了解桂林山水具体情景的心理状态,此时放映“桂林的水”和“桂林的山”的特写镜头,可使学生进入水静、清、绿,山奇、秀、险的意境中,激发起他们对桂林山水之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为学生学习文中的词句打下了伏笔,提供了鲜明生动的形象。
二、观察事物时适时使用
观察有序就是观察事物要有一定的顺序。要不然就容易犯观察不全、丢三落四的错误,同时也不利于学生有条理地表达观察结果,当一幅投影片展现在学生面前时,作用于学生感官的首先是投影片的大概轮廓,其次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观察。在教学《夹竹桃》这课时,我首先把复合投影片(开红花的夹竹桃与开白花的夹竹桃)投影出来,学生兴趣顿生,纷纷被夹竹桃绿色的叶片,红白两色的花朵所吸引。我让学生自由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让他们谈印象,提高观察的效果。学生观察后,纷纷发言谈感想。有的说:“这夹竹桃叶真密。”有的说:“我见到夹竹桃,仿佛感到它的生命的力量。”……在学生求知欲上来时,我抓住时机提问题:“作者是怎样写夹竹桃的?”这个问题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表达方法的,以促使学生进一步观察。
为了克服观察的随意性,教给学生观察的顺序,这时,我先投影开红色小花的夹竹桃,让学生观察,再投影开白色小花的夹竹桃让学生观察,最后,把两种夹竹桃复合在一起让学生观察。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由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到整体地了解事物,系统地分析判断,使学生印象加深,更全面,更系统地认清事物的表象、本质,进而掌握事物的内在规律。这时,让学生口述观察到的结果,学生“总起--分述--总结”的表达顺序十分清楚。
在学习3--4节时,让学生进行对比观察,先分别投影出春、夏、秋三季的花,春季的迎春花、桃花、杏花;夏季的凤仙花、石竹花、鸡冠花;秋季的菊花。并告诉他们这些花只开一个季节,到下一个季节就凋谢了。然后再在每个季节上复合投影出夹竹桃的形象。夹竹桃的特点一下子就出来了。这时提问:“夹竹桃与其它花相比,有什么不同之处?”同学们马上说:“它一年三季都开。”“它是有韧性的花。”这样投影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使学生和作者在感情上产生了共鸣。使学生对夹竹桃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三、解决课文重点、难点时灵活使用
电教媒体的最大优点是可以使声、图、文并茂,弥补学生难以感知的东西。例如《月光曲》一文,分辨事物和联想,体会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思想感情是本课训练的重点。为了突破这一知识点,可合理地选用幻灯机、录音机。当教学进行到第八自然段:“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用电脑电视将课文插图放映出来。画面展示出:“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象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美丽。穷兄妹俩凝神倾听,贝多芬无限深情地弹奏钢琴的情景。”紧接着第九自然段,播放钢琴曲《月光曲》。使音乐与插图的情景联系起来,让学生在观其图、听其曲、思其文的浓厚氛围中,随着缓慢而清幽的琴声,不仅皮鞋匠仿佛看到:“月亮从天水相接的地方升起来……”而且月亮也从学生们的心中升起来了,那微波粼粼的海面在他们的心中荡漾;那轻纱似的微云在人们脑海中浮现;那海面上的大风在他们的耳边刮起;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地在他们的心田激荡。音乐把他们从柔媚、和谐、幽静、朦胧、抚慰、体贴的境界带入了一种粗旷、激荡、刚健、雄伟,充满激情与悲愤的世界。让同学们在这充满激情的音乐声中,在产生浮想连篇的意境中,去体会感受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思想感情,去分辨事物和联想……
这样学生不仅深入地理解了《月光曲》的内容,而且懂得联想是由于实实在在的事物产生的,联想要合理,使教学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声画的同步刺激,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视听器官,也使学生由对优美乐曲的无意注意转变到对画面上盲姑娘陶醉在乐曲中忘我神情的有意注意上来。这样营造了《月光曲》的特定意境,为学生体验语言信息所表达的情感内涵铺平了道路,消除了“时空距离”。
四、朗读课文时巧妙使用
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具有移情、激趣,引起共鸣的作用。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反复的诵读中,学生对课文的含义会有更深一步的理解和意会。利用多媒体能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图文并茂的感情朗读,使学生形成多种感官刺激,传递情感,容易进入文章的意境,让朗读成为一种美的享受。如我在教《望庐山瀑布》这首古诗时,先播放了一段庐山瀑布的录像,让学生亲眼目睹了庐山瀑布的雄伟气势,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受,然后再让学生听配乐的课文
录音,跟着录音练读。这样,学生读起来既感情真挚,又抑扬顿挫。最后,我把学生的朗读录下来,再放给他们听,让他们跟课文录音比一比,自己评一评。学生找到了差距,练得更欢了。而学生对这首诗的气势和内涵也在一遍遍的诵读中得到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五、欣赏课文时配合使用
在欣赏课文时,配合电教手段,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深入领会课文的意境。如《燕子》一文,借燕子赞美春天的美丽。教学时,可配以幻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欣赏文中的优美语句。如燕子的外形特点作一番描述之后,教师可以边映出幻灯图象,边朗诵:“才下过几阵蒙蒙的细雨……黄色的嫩叶的柳丝。”将课文插图绘制成“早春”的底片,覆盖上“细雨”片子映出,当读到“青的草……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时,可以翻去细雨复片,换上桃花盛开,百花争艳,柳树抽出枝条的覆盖片。当读到“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天增添了许多生机”时,可以将画有小燕子的幻灯片在画面上来回作飞翔的演示,然后请学生默读思考这一自然段,说说最欣赏这段中的哪几句?为什么?在理解的基础上,模仿录音,练习表情朗读。再如教完《桂林山水》后,可以放映教学电影《桂林山水》,这样可以给学生直观的整本的感受,在电影优美的音乐和动人的解说伴同下,学生们好似“荡舟漓江上,人在画中游”,同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产生美的情感。
六、指导复述、背诵时合理使用
课文中的内容可以在图上形象直观地显现。而图上的内容,在文中又能找到与之相吻合的具体表述的语言文字。因此在指导学生复述课文或背诵课文时,教师恰当地放映画面,可以让学生依据画面内容,进行记忆或复现,起到引路的作用。指导学生背诵《夹竹桃》时,依次出现夹竹桃的几种形态和作者幻想月光下的夹竹桃的几幅画面的幻灯,有利于学生记忆,而且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通过视觉和听觉相结合而获得的信息,其遗忘率最低,且便于旧知复现。再如《飞夺泸定桥》中“夺桥”是重点,教完后,可再次利用映片,让学生根据情节发展,抓住指导员们神态、动作、语言和主要词语,看图练习复述夺桥的经过,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精神。还如,改写《嫦娥奔月》为记叙文时,就要让学生复述故事的情节,这时我再次投映画面,让学生细致观察画面。通过观察,把王母娘娘心狠手辣、蛮不讲理、冷漠无情的神情、动作鲜明地表达出来,为改写打下了基础。
总之,电教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适时运用,对于优化语文课堂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可以从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变为语言交际的积极参与者。运用电教媒体进行语文教学,有助于化解学生认知活动中的难点,深化学生的情感活动,真正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老师教的生动活泼,达到激情引趣,以情促思,寓教乐的目的,实现真正的课堂高效。
参考文献:
1、王国光《网络环境下语文自主创新教学模式探究》
2、张淑君 徐红彩《基于网络资源的教学过程研究》课程教材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