贲道鹏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用人要求提高和高校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增多,当前高职学生就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要想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显现高职学生特色与优势,必须高度重视学生职业素质教育。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学生的职业观念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职业能力教育和职业心理教育。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素质;观念;道德;能力;心理
职业素质是学生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的综合素质,严格地说,职业素质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指明了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主要方向。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学生职业观念教育
职业观念教育,是职业素质教育的动力源泉。高职学生必须从思想观念上树立崇高远大的职业理想,并谋划周密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才能为职业素质教育确立坚实可靠的思想根基。
1.职业理想教育
托尔斯泰说过:“理想是指路的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就没有生活。”高职学生要想确定正确高尚的职业理想,必须首先清楚掌握职业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区别与联系。职业的个人价值在于:职业是高职学生谋生、实现个人人生价值的基本手段。工作能使高职学生获取报酬,帮助他们满足基本的衣食住行等生存需求;工作也能给高职学生提供发挥才智的空间,促进其自我价值的实现。而职业的社会价值则从宏观层面将个人价值拓展到整个社会领域,将个体微薄力量和贡献融入到整个社会发展的巨大洪流之中。职业个人价值实现是职业社会价值实现的前提,只有满足了低层次的社会需求后,人们的思想认识才能向更高层次进发。职业社会价值的实现过程与职业个人价值实现具有同一性,个体在爱岗敬业和奉献社会的过程中,也在不断促进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职业的个人价值是职业理想确立的出发点,职业的社会价值才是职业理想确立的落脚点。为使美好的未来和宏伟的憧憬变成现实,高职学生需要充分发挥职业理想的导向作用、调节作用和激励作用,以坚忍不拔的毅力、顽强的拼搏精神和开拓创新的行动,将美好的职业理想转化为坚定的职业道路。
2.职业规划教育
职业规划教育源于美国,20世纪70年代达到发展高峰。当时整个美国都在推广和实施“生涯教育”,重点放在人的全部生涯,按照生涯认知、生涯准备、生涯熟练等步骤逐一实施,使学生获得谋生技能,并建立个人的生活形态。如今,在发达国家,职业生涯教育已非常普及,基本从中小学就开始系统传授职业规划知识,高中学校拥有专业的职业规划队伍,在美国、英国、日本等国,职业生涯教育已被列入大学必修课,贯穿于大学教育全过程。而在我国,职业生涯规划几乎还是一个新名词,中小学基本没有这方面的教育。高职院校往往通过选修课、专家讲座和主题教育等形式,对即将面临就业的学生“紧急补课”,系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的也不多。2009年1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并作为必修课程,重点帮助毕业生了解就业政策,提高求职技巧,调整就业预期”,职业规划教育由此成为大学生,尤其是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
结合实际情况来看,职业规划教育一般包括五大环节:一是自我评估(知己),即客观分析自己的职业兴趣、能力、价值观等;二是职业机会评估(知彼),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目标就业城市、行业、职业、企业相关资讯,结合自己的情况理性评估职业机会;三是确定职业目标、路径;四是制定行动计划;五是反馈修正,即根据自我发展、社会变迁以及其它不可预测的因素,主动适应各种变化,及时调整、修正职业规划。
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教育是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基础。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是高职教育首先作为教育的本质特点决定的。“欲做事,先做人”。依据“才”与“德”的相互依存关系,良好的道德品质是事业成功的基础保障。
1.职业道德教育的载体
高职教育过程中,需要将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纳入课程体系,利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结合本专业的具体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主题教育以及积极的岗位职业道德实践等,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和职业作风,培养学生适应未来职业需要的基本职业道德素质和特殊行业职业道德素质。
2.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
根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要大力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鼓励人们在工作中做一个好建设者”。其中,爱岗敬业是职业道德的出发点,诚实守信是职业道德的核心品质,办事公道是职业道德的行为体现,服务群众是职业道德的发挥途径,奉献社会是职业道德建设的最终目标。
三、学生职业能力教育
职业能力由多种复合能力构成,是人从事某项工作必备能力的总和,是择业的参考条件和就业的基本条件,也是个人胜任岗位要求的基础。高职学生培养过程中,除了应具备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专业技术知识,还需要解决工作生产中实践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职业能力教育是高职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1.基本能力
基本能力包括人所共有的最基本的能力要求,包括基本的语言、文字、判断、外语、计算机操作等能力要求,也就是人的学习能力、外语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信息能力。基本能力在任何岗位都是必须的,是个体职业生存必不可少的能力。
2.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是关于从事某一特定行业需要具备的特殊能力,根据职业(工种)的特性、技术工艺、设备材料以及生产方式等要求,对劳动者的业务知识和技术操作能力提出的综合性水平规定。专业能力主要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资格证书、专业拓展等。专业能力是企业在录用员工时考查的核心能力。高职院校培养学生过程中,具有培养目标的职业定向性、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专业设置和知识结构的职业性、师资队伍的“双师型”、毕业生的“双证型”等特点。因此,专业能力即主要培养学生较强的应用技术能力,能够解决企业在实际生产中面临的技术问题。
3.关键能力
关键能力指高职学生持续发展需要具备的能力,包括交际能力、团队能力、创新能力等。关键能力是一种可迁移的跨岗位、跨职业的能力,它能够在不同性质的岗位、职业中发挥作用。当今社会,员工的流动性增大,人的一生将从事多个职业。在个人寻求自身第一份职业时,专业能力将起到举足重轻的作用。但在随后的职业流动与变化中,个人的社会交际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创造能力等关键能力将会起到比专业能力更为重要的作用。
四、学生职业心理教育
职业心理素质是指个体顺利完成其所从事的特定职业所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每个劳动者,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素质,如勇于竞争的自信力、经受挫折的容忍力、不断进取的坚毅力、对待批评的分辨力、行为抉择的自我控制力、环境变异的适应力等。职业心理素质作为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基本保障,主要包括职业个性教育、职业兴趣教育和职业挫折教育。
1.职业个性教育
职业个性主要指个体健康的身心素质和健全的人格素质。高职学生职业个性教育包括两个层次:一是高职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现代社会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与职业流动性的加剧,使得高职学生必须成为德、智、体、美各方面协调发展的综合人才,才能不断适应职业变化的要求。二是充分强调个体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作用。传统社会本位的教育模式,高度统一的教育标准、僵化的教育模式和机械的教育方法,窒息了人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而当今社会对劳动者主动性和创造精神的需求,使得高职学生职业个性教育成为必需。
2.职业兴趣教育
职业兴趣是个人对待工作的态度、适应能力和从事某项工作的意愿与兴趣,强烈的职业兴趣将大大增加个体工作的满意度、职业稳定性和职业成就感,对职业选择和职业长远发展都有较大影响,是高职学生职业发展的助推器。依据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职业兴趣可分为六种类型:常规型、艺术型、实践型、研究型、社会型、管理型。而根据职业兴趣的程度深浅,可将职业兴趣的发展过程分为有趣、乐趣、志趣三个阶段。
高职学生在进行职业选择前,必须要挖掘自身职业兴趣,确定与自己职业兴趣相匹配的职业类型。只有职业兴趣与自身工作类型相适应,才能在工作中长久保持激情与热爱,才能降低职业倦怠的发生。同时,高职学生还需要不断发展自己的职业兴趣,将自身从事的职业向毕生坚定追求的事业转化,以坚定的信念谋求事业的进步与成功。
3.职业挫折教育
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在职业生涯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失败,经受各种挫折与打击。通过职业挫折教育,高职学生能够提高其心理耐受力、情绪调节能力,培养积极乐观自信的心态,从而具备迈向职业成功之路的必备心理品质。
高职学生职业挫折教育实施方法主要包括:一是对学生进行外部疏导。通过班主任关心、学校心理咨询机构辅导、家校携手等方式,对遭受挫折的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和心理疏导。二是不断内生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这是一项长期性工程。要通过积极的团队活动、毕业生励志教育、社会实践等方式使学生内生直面现实、接受磨难的勇气,昂扬斗志、追求美好人生的信心,塑造健康、乐观、向上的心态。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职业观念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职业能力教育和职业心理教育。其中,职业观念教育是职业素质教育的源泉,职业道德教育是职业素质教育的基础,职业能力教育是职业素质教育的核心,职业心理教育是职业素质教育的保障。在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过程中,这四个方面相互结合,不可分割,共同为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
见(教高[2006]16号)[Z].2006.
[2] 邓勇.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实践与探索[J].中国职业
技术教育,2010,(2).
[3] 丁金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质量观的探究[J].中国高教
研究,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