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阴阳五行理论的讨论

2013-04-29 12:17:52张言慎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2013年7期
关键词:五行自然阴阳

张言慎

【摘 要】阴阳五行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的基础,完善阴阳五行理论,对加深理解、掌握、应用中医基础理论乃至整套中医理论至关重要。中医基础理论中,阴阳五行理论着重讨论了阴阳的运动规律,对阴阳五行理论的形成论述不足,忽视了阴阳的功能。不利于初学中医者学习阴阳五行理论,因而有必要补充一些有关阴阳五行理论是如何形成的知识和阴阳功能的理论。

【关键词】自然;阴阳;五行;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学是学中医者的入门课程,关系着学习中医者是否能真正明了中医的原理,是否能正确运用中医的理、法、方、药造福于患者。中医基础理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没有系统的理论著作,有关理论散见于医学典籍中。而一些违背经典的所谓的医学言论也流传于医籍中,真伪混杂,扰乱视听,蒙骗不明经典理论者。易使初学者误入歧途,走了弯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重视中医事业,系统的中医基础理论应运而生,这一系统理论的形成,凝聚着当时中医界精英的心血,是对中医事业的一大贡献。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阴阳五行理论属于古哲学理论范畴,这是中医理论的特色,也是中医难学的原因,是学好中医必须攻克的制高点。这是因为:阴阳五行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的基础,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也可以说是开启中医之门关键的鈅匙。也可把学习中医理论比作是庖丁解牛,庖丁解牛倚仗的是一把利刃,而解析中医理论的利刃就是阴阳五行理论。

阴阳五行理论对学习中医如此重要,但对于受现代教育模式教育毕业的中学生来说,普遍反映学中医理论时,感觉学习脏象、经络等理论具体、实用,而且有兴趣。而学习阴阳五行理论时难以理解,并感觉与学习中医关系不大,枯燥乏味。究其原因是缺乏阴阳五行理论形成的知识,即阴阳五行理论是如何形成的?明白了阴阳五行理论是如何形成的,这会使学习者更容易通晓阴阳五行理论。另一原因是对阴阳的功能(作用)缺乏明确的认识。中医基础理论对阴阳的运动规律论述的比较详细,而对阴阳的功能有所忽略,这也是初学中医者缺乏学习阴阳五行理论兴趣的又一原因。因此,有必要补述阴阳五行理论是如何形成的及阴阳的一些功能的理论。

首先是阴阳五行的理论是如何形成的。阴阳五行学说形成于古代先民对自然界的长期观察、探索、研究而得出的哲学理论,是古代先民的勤劳、智慧的结晶。既然是阴阳五行理论源于先民对自然的观察、探索、研究,那么我们现在也要同样以我们先民的眼光来观察、研究自然。受现代教育模式教育毕业的中学生,也学习过自然知识,但这些自然知识不同于先民眼中的自然知识。即不适用于学习阴阳五行理论。用千年以前先民的眼光观察、研究自然是否过时?可以这样认为:只要华夏山川依旧,风云、寒暑往来如旧,这千年以前的眼光和思维研究就不过时。我们的先民是如何观察自然的?自然在先民的眼中印象如何?根据经典书籍的记载,幅员辽阔的华夏,其大自然现象在先民的眼中主要是:

因空间不同而各有特点:天(上)动而地(下)静:天上有日、月、星辰,都有自己的运动轨迹,时有风云流行往来,这些都是“动”的表现,使自然界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易经》:乾卦.天行健)。地静,山海原野,位置静止不移,为有形万物之依附、载体。(《易经》.坤卦:厚德载物)。天虚(气)地实(形)。天明而地暗。天暖(或热)地凉(或寒)。四面八方的特点是:东方(左)地势低,是海滨傍水而温暖。西方(右)地势高,是金玉之地,沙石之处,凉、燥、多风。南方(前)热而多湿。北方(后)寒冷。西北方地形是隆起的高原,天气寒凉(天不足西北)而干燥。东南方地势低洼(地不满东南),天气湿热。中央即中原位置,地势平坦,土坱厚敦,气候以湿为主,但因受八面来风,致兼有八方气候,如东风来,即温暖,西风来,即凉、燥,北风来,即寒冷等。

因时间不同,天地有温、热、凉、寒的温度变化往来,先民因之制为四季二十四节,每一季的终结,是下一的开始。即由温渐热 ,又由热转凉,由凉渐冷,又由冷转温。有明、暗形成的昼夜交替,随着昼夜的交替,又有昼温(或热)、夜凉(或冷)的交替。

以上是古代先民眼中自然现象的要点。再叙述一下阴阳的功能(作用),这对于理解阴阳五行理论很有必要,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对阴阳功能的论述较少,这对初学中医者是不利的。阴阳的功能可大可小,无处不在,大到能制作的大自然有形的山海原野,小至可将有形化为肉眼不及但能感知到的无形之“气”。由于天地、四方的阴阳各有差异。阴阳之间相互作用,造就了天地之间无数的有形物体和无形气体,因每一物体禀受的阴阳多少不一,自然界物体就出现了千差万别。各形、气之间又相互作用——实际上是阴阳的作用也即阴阳的功能。以致造就了千姿百态、充满活力的大自然。阴阳的主要功能(作用)总结如下:

1. 阳化气,阴成形:气原指天上飘逸的云。凡是能感觉到、但看不到、无形者统称为气。如味是气,风是气。温、热、寒、凉、燥、湿也是气。能看得到的是形。阴阳学说认为,形气是可以互化的,如水可化为气(蒸汽、雾、云等),汽又可凝为水(形),水也可结为冰(形)。水之所以有形有气的变化,完全是阴阳的功能,即在阴的作用下凝为形:汽、雾可凝为水,水可结为冰。在阳的作用下化为气:冰解为水,水化为汽、雾、云。其他的形与气同样互化:木在地成形是木,在阳的作用下,化作在天的风。水在地成形是水,也可是冰,为冰在天为气是寒。金在地为形是金,在天为气是燥。......。

2. 阳生阴长:生是化生,即从无到有。长是由小渐大,由微成著。生是质的变化,长是量的变化。生始于气,先由阳化气,一种气或几种气(五行之气)结合在一起(这种结合内经称之为“神明”),再由阴成形。一个新的物体就诞生了,“物”由于在成形时禀受阳所化“气”的多少不同、阴成形作用大小不同,就有了不同质的“物”和体形大小不一的“物”,这就是大自然物种多样化的原因。在自然界,夏季尤其是六月长夏天地气交时节,是阳生阴长最明显的时候,万物因而繁荣茂盛。

3. 阳杀阴藏:“杀”既有灭绝之意,也有抑制之意。阳有盛衰,衰弱的阳必然导致所支配的物体停止生长。这一现象见于秋季,阳势渐衰,万物停止生长。“藏”是将物体原质原量不变的保存下去。这是阴的作用,在自然界里,北方的冬季阴势最盛,因而此时此地最适合“藏”。

以上是先民眼中大自然现象的要点及阴阳的作用,可应用于研究人体的结构、功能、病因、病机等等方面。但在解释五脏的位置、功能时,离不开相关的五行理论,尤其是五行“土”的有关理论。

木:位于东方(或左),在地成形为木,在天为气是风。在季节为春。因季节在春,故其功能特点是充满生机。自然界由冬季的“藏”转为“生”、由冬季的“藏”转为“疏泄”“升发向上”,由寒转变为温。

火:位于南方(上),在天为形是太阳,在天为气是热,季节为夏,由春暖发展为夏热,夏季是阳势最盛的时节,生化作用最强,因此万物在夏季尤其是长夏(六月)又热又湿时生长最快。自然界的火即自然界的“阳”源于天上的太阳,太阳光照时间的长短强弱决定天地之间阳势的盛衰。地上的虽有火,但其所发散的光和热不足以影响天地四季的阴阳。所以说火的“形”在天而不在地。

金:位于西(右),在地成形为金,在天为气是燥,在季节为秋。凉燥是秋的特点,由长夏的湿热转变而成。为什么有此转变?主要是天上的阳势渐弱,西北风带来了凉燥之气所致。因阳势渐衰。凉燥之气频袭,秋季行“肃杀”之气,天地由春夏的“生长”、“升发”趋势转变为“肃杀”沉降趋势。

水:位于北(下),在地成形为水为冰,在天为气是寒,北(下)方因距太阳最远,是天地间最阴暗最寒冷的位置,因而是“阴”的最盛处,为天地“阴”的发源处,是生化最微弱的位置。是“阴藏”功能最强的位置。

土:位于中,在天为气是湿,土虽居中,又不局限于中。四面八方都有土在,万物(或者说五行中的其他四行)生长离不开土,依附于土。万物(四行)终结后又归化于土,因此万物(四行)生于土,土又是万物(四行)的归宿。土在季节所占有的时间不同于其他四行:一是长夏(六月,即大、小暑两个节气),夏季阳(火)最旺,“化”的功能最强。终结生命的物体在阳的作用化为土。这就是火生土的理论依据。所以夏季最后一个月定为长夏,是土最旺的时节。再就是根据土生万物和万物归土的规律,每一季的终结(归)即下一季的开始(生),每一季的最后十八天为土的季节。

通过以上以古代先民的眼光对大自然的观察以后,对阴阳五行概念及阴阳五行运动规律的理解和如何应用阴阳五行对人的生、老、病、死的解释就比较容易了:人是大自然界的产物,具有大自然的共性,即阴阳五行的运动规律,也有“人”自己的个性。人是大自然之中禀受阴阳五行之气最全、阴阳五行之气最平均者。人体就是大自然的缩影,是一个小天地,阳在上在外。阴在下在内,阳动阴静,阳虚阴实。故耳、目、口、鼻能视、听、闻、嗅,白日卫气行于阳经(在外在上),人即处于工作、学习觉醒状态(动)。入夜,卫气人于阴经(在内在下),人即入眠(静)。心在上属阳属火,故心贵为君主之官(在上),神明出焉(阳者,清明灵动),肾在下属阴属水性安静(易于睡眠)能收藏,能收藏则不致于尿频、尿糖、多汗、遗精、早泄、月经过多、消瘦(阴成形)、骨疏松(钙流失)。肝在左属木,其性升发开泄,肺在右属金,其性阴凉肃降,因能肃降,肺才能保持清虚而燥,如同北方秋季西风(肃降)过后的天空,湛蓝而一尘不染(水气与尘埃皆肃降于地),星辰日月分外明亮。脾在中属土,土生养万物,故土为“后天之本”。四方皆有土,故脾主四肢。土象厚敦,故脾主肌(骨骼肌)、肉(皮下脂肪)。万物归土,故脾旺于四季之末。等等。禀受阴阳五行之气(即源于先天,也源于后天)的多少决定着一个人的体形、面貌、性格、智慧。故灵枢经有二十五阴阳人的论述。所有这些关于人体的解释都离不开阴阳五行的有关理论,可见阴阳五行理论对学习中医的重要。

猜你喜欢
五行自然阴阳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服药先分阴阳
基层中医药(2018年1期)2018-02-13 16:31:58
Yin and Yang: Finding Balance and Understanding
Special Focus(2017年3期)2017-07-03 13:06:23
法于阴阳
旅游(2016年12期)2017-05-09 06:51:30
民间女红艺术与太极阴阳哲学初探
戏剧之家(2016年23期)2016-12-20 22:31:04
把算美丽肌肤的“五行”风水
中国化妆品(2016年5期)2016-12-05 20:33:34
做一个五行齐全的班主任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人间(2016年24期)2016-11-23 18:20:38
《自然》关注中国科技雄心
环球时报(2016-05-11)2016-05-11 08:4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