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楠楠
很多人一定以为,美国的体检充满着各式各样高科技的设备。然而,没有人会想到,在美国,一项价值6000美元的体检,竟然没有B超,没有CT,没有那些我们从国外进口的先进仪器。就像我国传统中医的望、闻、问、切一样,美国医生依靠“手诊”,为体检者提供最细致、最精准、最人性化和最优质的健康服务。
细节无处不在
与我国体检不同,国外体检需要提前一个月预约,且随附体检者的个人资料,包括基本情况、病史、用药史等。随后,体检中心会给体检者一份详细的回执,包括根据体检者的个人情况为其量身订制的体检项目、精确到每一个体检项目时间的体检时间表、有着详细交通路线(自驾路线、大巴路线等)的地址以及饮食、穿着等方面的注意事项等。美国斯坦福大学国际医疗与健康中心采取的是一对一的服务模式,每位体检者都有他们单独的医生,而医生的详细资料也包括在回复内容之中。这样,体检者就可以提前认识他们即将见面的医生,也为后期的顺利体检打下基础。
张先生算是一位境外体检的“老人”了,常常去往日、韩等国体检。对于这样一位体检者,这种服务模式他已经再熟悉不过了,可是在最简单的抽血项目上,一点细节却触动了他。抽完血后,护士没有给他一根棉棒按住针孔,而是用绷带将止血棉球缠在了他的胳膊上,既方便了体检者,又不会因为稍不注意而在胳膊上留下一块儿青。
下午见到医生后,医生并没有直接对张先生进行检查或病情分析,而是先确认信息,即再次确认张先生之前已经传过来的个人信息,而且是逐项地细致询问,以确保信息准确无误,便于即将开始的检查及治疗建议。当询问到用药史时,问题出现了。张先生患有高血压且长期服药,但对于服用药物的名称自己却并不清楚,所以在填表时就随便填了一个药名。医生很认真地告诉他,以后最好做一个用药记录,并详细地给他分析用药记录的好处,讲解完并确定张先生明白之后才继续下面的信息确认。
美国体检中心的每个房间内都配有专门的消毒洗手液,医生护士在进行每一项与人体有接触的操作之前都会去洗手;使用与人体有所接触的器械之前,医护人员都会为器械消毒,哪怕只是需要搁一下下巴的眼睛检测仪器;对于体检者躺过的床,在下一位体检者使用之前一定会换新的铺垫物。
手诊是主要的检查手段
回忆一下我们平时的体检经历,虽然体检项目一大堆,但进了各种B超室、CT室后就完成了一大半,也就是说,我们的体检大多是由仪器来完成的,仪器也成了大家心目中公认的最好的体检医生,而哪家医院的设备更先进,就代表着这家医院的体检水平更高。很多人可能会疑惑,难道美国会放着世界顶端的仪器设备不用吗?
虽然美国医院有不少先进的设备,例如检测心脏的心脏运动平板实验中的跑步机、眼科检查时日韩都没有的先进检测设备,但是,并没有B超、CT等检查,而且医生的检查主要靠手诊。上午进行完一些仪器的检测,收集好健康信息后,下午才是主要的身体检查。医生让张先生躺在床上,用手为他检查,从头到脚、丝毫不漏地细致检查。这让张先生很疑惑:“为什么不做CT检查?这样的手诊准确吗?”
“CT检查的放射量太大,会损害身体,而且,在身体比较正常的情况下,通过CT检查发现恶性肿瘤的几率只有千分之一,相比而言,各项操作对身体的伤害反而更大。如果每年都进行这种无谓的检查身体怎么受得了?”医生解释说,“就算是正常人,在CT下也可能或多或少都有点儿小问题。”
这样的体检,人参与的更多,而不是机器。医生将体检者当成健康人来看待,不会给他们做过多的检查,而是将保护放在第一位。
健康教育远比治疗更重要
很多人可能都有过这种经历,拿到体检报告,心情忐忑地翻开第一页打算先看看检查结果,可是除了高血压、糖尿病等比较常见的病名之外,稍微专业一点儿的病名根本看不懂;如果报告上面建议到门诊检查,而再去挂个专家号检查一下;如果没有,这次体检就稀里糊涂地过去了。然而在美国的体检,情况完全不同。医生不仅会告诉体检者身体存在哪些问题,还会详细地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这些问题又会带来怎样的后果以及日后应该如何调整生活方式等。
以张先生的高脂血症为例,医生告诉他,高血脂会在动脉壁上形成斑块,有了斑块就会造成动脉狭窄,而全身的重要器官都要依靠动脉供血、供氧,这就势必会影响到其他器官,从而带来一些其他疾病,更加严重的是,一旦斑块脱落,动脉被堵塞,就可能引发中风甚至猝死等严重后果。讲解期间,医生边说边画图,图文并茂,更容易理解。
在美国医生看来,健康教育比治病更加重要。只有让患者明白了病情的成因及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患者才可能树立健康意识,发自内心地、正确地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调整,改变不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达到最佳的改善及治疗效果。
早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就已经开始提倡健康教育。国内外也均有资料证明,加强健康教育能够切实缩短住院天数,减少医疗纠纷,降低医疗费用,明显提高患者的住院适应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
(摘自《当代健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