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华鑫
摘 要: 学生的发展应该是多领域的发展,包括知识、情感、人生观。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接受信息过程中的认知因素,更要关注学生接受信息过程中的兴趣、学习方式、情感体验及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使知识通过情感、能力这些媒介更好地为学生接纳和内化。因此,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方式、情感、方法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从激发兴趣、自主合作探究、轻松化、情感化等方面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情感体验,能力培养,落实思想品德的课程标准,从而搞好思品课堂教学,让思品课堂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堂。
关键词: 思想品德教学 学习兴趣 自主合作探究 轻松化 情感化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中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渠道,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国情教育,引导学生认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为今后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奠定坚实基础。随着新课程的推行,思想品德课的教材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心理,这就为学生喜爱和接纳思想品德课提供了可能。在这种大好形势下,摒弃旧的教育观念,让思品课堂脱掉枯燥、乏味、说教式的“帽子”,努力向最受学生欢迎的课堂这一目标迈进,成为我们不懈追求的动力。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任务明确。美国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学好功课的重要前提,教师若能设计出一个新颖有趣的开头,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参与热情,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激活思维,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好比一首歌的前奏,如果前奏悠扬、动听、气势磅礴,就很容易吸引听众,导入得好与否,直接影响该节课的质量,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精心设计导入新课的不同方式。适当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如组织学生学习时事、组织讨论课与报告会等,搞一些与教材内容有关的社会调查活动,并结合学生所学知识加以分析,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效果显著。
二、打造自主、合作、探究式的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间共同参与、交流、互动的过程。究其根本,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要让思品课堂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堂,就必须牢牢树立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摒弃填鸭式、强行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教学形式,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而自主、合作、探究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教学中教师要做到转换角色,由教学过程的操作者、主宰者转变为引导者,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变为学习的主人,在此,教师的引导可以通过创设情境、选取典型材料、设计学生活动及有针对性的问题等形式发挥作用,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遵循问题解决式的思路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我在教学中,喜欢提问问题,更喜欢让学生提问,大家共同探讨。我给学生一个评价标准:谁提问的问题好,属于思考性学者;谁会回答的问题多而好,是知识渊博的学者;只会学习不会发问,不是好学生。就这样,我班上的学生逐渐变得善于表现自己,善于发问,课堂上少了些书呆子,多了智慧的火花。
三、打造轻松化的课堂。轻松学习,快乐学习,其乐无穷。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果教师不顾学生接受能力,不讲求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一味地贪多求快,那么,学生必然会感到负担过重,压力过大,弦绷得太紧,从而对学习产生惧怕心理。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使学生在学习时有轻松感。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组织教学,切不可随意加大教学分量,讲得太多、太滥,也不能不顾学生认知水平,讲一些过深、过难的东西,更不能为赶进度,给学生开快车。教师教学要讲求节奏,有张有弛,内容安排要难易适度,教学过程要快慢结合,缓急有致。教师要注意转换教学角色,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通过角色互换,可以打破传统的师生之间主配角关系,建立一种新型师生关系,形成师生间的良性互动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不在于满足学生“学会”,而在于引导学生“会学”,教是为了不教,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的轻松快乐。
四、打造情感化的课堂。索利特尔富在他的《教育心理学》中说道:无论何时何地,对学生多一分期待、多一分认真、多一分信任、多一分鼓励,他们同样会给我们多一分的惊喜!这就是师生之间的一种情感的交流,这种交流也只有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中才会出现。基于这种交流,学生也会“亲其师,信其道”。明白了这个道理,在课堂教学中我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以平等、民主的态度、方式和情感了解学生、关注学生。例如:在以前的教学中我经常会板着脸批评、数落学生,这样很容易使自己和学生间产生距离感,互相无法靠近。而现在我试着用鼓励性的语言、微笑的表情激励学生,感染学生,使学生情感愉悦,精神振奋。除了此种交流,我还学到了在不同情境下给学生送去不同的眼神:当发现学生注意力分散时,用目光暗示、提醒;当学生回答问题时胆怯、畏缩,用目光鼓励、支持;当学生犯错误时,目光应严厉而诚恳;当学生有所进步时,应换成赞许、信任的目光。特别是对一些后进生切忌用鄙视、厌恶、轻蔑的目光看待他们,那会伤害他们的自尊,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换之用一种期待、信任的目光让他们看到希望、增添力量。把课堂看做情感交流的场所,用自己良好的情感促使学生说真话,培养学生强烈的爱憎、好恶之情,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唤起学生探索真理、积极向上的欲望是教师神圣的使命。此外教师在课堂上的微小的动作也能消除与学生间的距离。如布置学生分组讨论后,我不再站在讲台冷眼旁观,而是参与小组活动,认真听,参与其中,必要时在组内发言;看到学生开小差,拍拍他的肩,摸摸他的头,暗示其改正;上课与学生谈话时,上身略微前倾。要让学生知道老师是真心真意地对待他们,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大大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以上是我结合教研活动的讨论结果及自身的教学实际的几点认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探索,努力向最受学生欢迎的课堂这一目标迈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集思广益,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我想只要教师深刻认识新课程理念,认真钻研教材,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实际的方法,就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好思想品德课。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作为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完全有赖于教师带着新思想、新认识、新做法去耕耘、去发挥、去创造,呈现新的气象、新的风尚、新的成效。有了这些新认识、新做法,再加之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思品课堂一定会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堂。
参考文献:
[1]柯建来.思想品德课体验教学模式的构建.
[2]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
[3]张志勇.情感教育论.北京师大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