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亚瑜
摘 要: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教—研—评”的模式被赋予新的内涵:以崭新的评课文化促进有效的教研,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推进素质教育的改革。“以评促研”的新文化是一种“视界融合”和“对话文化”,“以评促研”的教研活动是新课程持续深化的内在动力,是有效教研的改革基奠。如今,评课文化的现代走势和动态聚焦——对话、沟通、共享、发展,它孕育生成崭新的评课文化。在数学领域里,以评课文化的新形式促进数学教研,使数学教研更有深度和广度。
关键词: 评课文化 数学教研 有效性
有效的教研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是心灵的探索,思想的放牧,是一种审视与索引,寻找与发现。而评课是一种文化,一种鲜活的理念与创意的撞击,一种被激活的文化与思维,它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成为有效教研的内在动力。评课的新文化,是进入“有感而发”的评课佳境,鼓动教师出乎其法、畅发激情、创生智慧,从而推进有效教研。
一、评课文化
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评价指标的指导思想是促进变革过程的新质。如今,评课文化的现代走势和动态聚焦——对话、沟通、共享、发展。具有时代性的评课文化并非随性即发、独自侃侃而谈,而是一种平等对话、相互沟通、彼此共享、可持续发展的境界。
二、评课模式
要进入“有感而发”的评课佳境,必先熟知评课模式,只有入其法才能知其规则,求其精髓。
(一)对话互动式评课,彰显平等开放的教研魅力。
对话互动式评课是执教者与评课者以平等参与的方式,对执教者的公开课进行探讨、交流,在尊重、融洽的氛围中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灵动、创新的碰撞中解决遇到的问题,促使双方共同思考、彼此吸收、共赢共生的活动过程。它相对于传统的评课方式来说,更有利于构建教育教学的心理环境、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实施对话互动式评课要突出执教者和评课者“互为主体”地位,在平等、民主的前提下,以问题为主线,以人本为理念,有感而发,促进教师的自我发展。
(二)行为跟进式评课,凸显深化提升的教研效益。
所谓“行为跟进式”的评课法是指教师在上完一节课后,评课者与执教者共同讨论教学中的优点、缺点,提出修改意见后,执教者在修改的基础上进行再教学、再评价和再修改,使教师的教学行为不断改变、教学水平不断提升。在不断跟进的评课中,评课者根据执教者不断改进的教学模式进行跟踪评定,是以课堂为依据的触发式的跟进评课。“行为跟进式”的评课强调:课例—点评—研究改进—继续点评—再度跟进—不断提升。
三、评课案例
案例1:“梯形的认识”的课后对话记录——对话互动式评课
片段一:
评课者问:课堂上,老师通过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来引导出梯形的概念,学生说出“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老师发现概念中少了一个“只”字,应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因此,老师就把“只”字强加给学生,你认为这部分教学有效吗?
执教者答:教到这里时,我觉得很不舒服,担心下节课学生还是会把这个“只”字掉了。
评:你自己也有意识到这部分教学没有落实到位,传授式的教学有驳新课程的理念。
执:是啊,我也正纳闷。如果换成你来教的话,遇到这种现象该怎么办呢?
评:我想,我会把学生说的“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这句话写在黑板上,再引导学生观察梯形,分别指出哪组对边平行。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另一组对边,学生会发现,另一组对边都不平行。那这句话就不完整,应改成“有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聪明的学生就会发现只要在这句话的前面加一个“只”字,就可以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得出“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
执:(鼓掌)听了你的教法,我感触颇深。课堂是生成性的,教师要善于抓住不断生成的资源,果断地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用自己的智慧,还学生一个精彩的课堂。
评:你说得非常好!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你会不断改进,不断提高。最后,我想说一句话: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的教学智慧。
片段二:
评:在找生活中的梯形时,学生说出“车前盖是梯形”,老师的回答是“哦”、“嗯”、“坐下”,我想问,你这样的回答学生是否能明白,自己的回答是对的还是错的?
执:我认为其他学生没人反对,那么这个回答就是对的。
评:你真的认为“车前盖是梯形”?
执:(想)好像又不是。
评:数学是十分严谨的,我们教师要认真地倾听学生的发言,及时地作出判断,要给学生明确的答复。
执:嗯,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注意这点。
评:如果你当时判断出车前盖不是梯形的话,你会如何教学呢?
执:(想一会儿)我的简笔画不错,我会把车前盖画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知道车前盖是立体的,有两条直直的边,另外两条边有点弧度,所以它不是梯形。但是,它和梯形却是有联系的,工人叔叔在制作车前盖的时候,先下一个梯形的料,再经过加工才成车前盖的。
评:非常精彩,可惜已经晚了。
执:不晚,我还有一个班没上。
评:你再到那个班去上的时候,他们已经不讲车前盖了。(笑)一句话和大家分享:有效的课堂教学,是从倾听开始的。
后记:
在数学教研中,学校大胆地采用对话式的评课,让执教者与评课者零距离的对话,在平等、互动的基础上,共同研讨课堂上存在的问题,对“烫手”的问题各抒己见,有感而发。评课中,那诚恳的态度,尖锐的问题,深刻的解剖,独到的见解,促使实践者在探讨中寻求解决方法,在对话中提高自身素质,在评论中达到有效教研。
案例2:由《发新书》练习设计引出的案例讨论——行为跟进式评课
内容介绍:《发新书》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二册内容,是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计算。
设计一:花样百出,隔靴搔痒。
为了把枯燥无味的练习变得趣味横生,吸引学生关注的目光,教师把几道练习串联在一起,设计成“闯关游戏”,并赋予冠冕堂皇的游戏名称——“魔术大本营”、“智力冲浪”、“胜利冲锋”。在第一关“魔术大本营”中,教师特意制作了一个“魔术箱”,由此变出一道道算式,再由学生独立完成。第二关“智力冲浪”,让学生伴着音乐的节拍,在几道有规律的算式中扬帆搏浪。第三关“胜利冲锋”,把一些算式写在生活中常见的盒子里,分发到各组,在小组合作下找到算式,并共同完成竖式。
评教学效果:课堂上,在“魔术大本营”中,当“魔术箱”出现时,有一个同学喊道:“这个箱子我们家也有,我知道是怎么回事。”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这个箱子的秘密上,根本不理会教师“变”出的一道道算式。因此,学生个个变成心不在焉的“马大哈”了。在“智力冲浪”中,刚刚收回的心面对“规律”熟视无睹,却把“智力冲浪”四个字牢牢地记住了,有点“醉翁之意不在酒”了。在第三个环节“胜利冲锋”中,出现了重复写盒子上的算式,而当算式全找到后,下课铃响了,教学任务没有完成。
评:虽说新课程提倡的是让学生在“玩”中学,可“玩”并非一度地放任自由、游戏数学,并非把所有的题目一律贯穿在游戏形式中,这样会适得其反,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建议:本课练习形式多样,但效果不佳,练习主要让学生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教师应以此为出发点,对练习进行再度设计。
设计二:以本为本,注重实效。
根据“以本为本”的原则,在去掉“花花绿绿”的外衣后,教师更注重练习的实效性。第1题:先让大家“试一试”,照顾到全班,每个同学都动笔,再请几个到黑板上板演,并自述计算过程。第2题:①算一算,②想一想,③小组讨论,④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⑤小结规律。第3题:把盒子上的算式直接写到卡片上,分发给同学,没发到卡片的同学从书上自选自己喜欢的题目,最后展示、评价。
评教学效果:第1题在认识新知的基础上,让全班每个人都动手做练习,自述计算过程,锻炼口头表达能力,达到巩固消化的效果。第2题:算—想—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较快、较好地找到规律。第3题中自选喜欢的题目来完成,尊重学生的情感,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做题正确率。
评课者1:教学中,教师声情并茂的语言,情真意切的教态,深入浅出的讲解,启发精当的提问,人人参与的练习,有力地唤起学生的兴趣,让课堂灿烂如花。练习的设计也达到了补充养分、滋润课堂的作用,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领悟和理解。
评课者2:任何一种教学设计都是为了让学生扎实地掌握知识,如果学生学得好,那么你的设计就是成功的。虽说是平平实实的练习,却也是“乐在其中”。在学生自述计算过程时,学生个个像小老师一样,有序地思索、讲解;在小组讨论后说规律时,大家也都不甘示弱,抢着回答;在选取自己喜欢的习题时,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可见,如此的教学是有效的。
评课者3:数学是一门思考的学科,要真正学好数学,就应在“思数学”中“学数学”,在“学数学”中“用数学”,这样,才能从本质上达到学习目的。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应体现主体性,紧紧围绕“使学生学会学习和创造”这个中心,优化教学方法,执教者在这方面做得不错。
后记:跟进式的评课,是在不断研究、改进、点评中提升,一路跟进,直到落地生花,教师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使课堂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使评课真正成为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手段。在《发新书》的练习设计中,教师大胆尝试,面对失败,毫不气馁,在与评课者的互动中,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一步步向成功迈进。如此“以评促研、以研促教”的过程,是一个艰难探索的过程,是提升和优化的过程,也是扩大教学效益的过程。
三、结语
熊川武老师曾说:“教研是教师的幸福之源,它能使教师得到学生的爱戴感、教学的胜任感、探究的新鲜感,成功的愉悦感。”有效的数学教研是一种“唤醒”,是一种“体验”,是一种“视界融合”和“对话文化”。评课中,教师主动参与的激情,教师间的平等对话、多维交流、智慧碰撞,正是对数学教研内涵、特征的全方位揭示。评课的新文化,是以课堂为基点,从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出发,共研共进,成为促进学校教研工作的有效抓手,成为促进教师不断自我学习、自我评价,不断寻找新生长点的有力手段,使教师和学校处在持续动态发展的过程中。
参考文献:
[1]陈敬文.评课.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2]谢翌.评课=单项批评·对话理解.当代教育科学,2005.
[3]钱颖伟.怎样评课是“好评”——浅谈评课的几条原则.基础教育课程,2007.
[4]李雅芬.谈新课程理念下的评课文化.中小学教育与管理,2007.
[5]李本友,姚建国.“对话式”评课的意义及应用.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