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复合型培养的理论探析

2013-04-29 12:23林先其熊鹰
教育教学论坛 2013年8期
关键词:高校教育本科生

林先其 熊鹰

摘要:复合型人才培养已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一大主题,那些基础扎实、知识广博,在多个领域具有较强适应性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新时代人才需求的主流,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本文从人才培养的概念与内涵入手,对本科生复合型培养的理论、模式,以及方法进行了一定的总结和思考。

关键词:本科生;复合型培养;高校教育;理论探析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8-0197-02

一、引言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多元性、交叉性和综合性,仅凭单一学科的知识难以解决错综复杂的问题,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變化。具有复合型知识和能力的人将是未来人才的主要特征。爱因斯坦也曾指出“只教给人一种专门知识,技术是不够的,专门知识和技术虽然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给他一个和谐的人格。最重要的是人要藉着教育得到对事物及人生价值的了解与感觉,人必须对从属于道德性质的美和善有亲切的感觉,对人类的各种动机,各种期望,各种痛苦有了解,才能和别的个人和社会有合适的关系。”我国正处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的建设迫切需要大批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复合型人才已成为我国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高校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加大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力度,积极推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4]。本文将从人才培养的概念与内涵入手,重点就本科生复合型培养的理论、模式,以及方法进行探讨,旨在为高校的本科生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二、人才培养的概念与内涵

要进行人才培养,首先得明白什么是“人才”。中共中央、国务院2010年6月6日印发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人才作了如下定义: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人之成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中有内外因同时作用。在这一过程中,人的价值被逐步发掘和体现,最终被别人被社会判定为“才”。也就是说,人才资格的评判必须通过工作岗位这个载体来实现,能胜任岗位要求的人,即为人才。人才培养则是指对人才进行教育、培训的过程。被选拔的人才一般都需经过培养训练,才能成为各种职业和岗位要求的专门人才。培养人才的形式有多种,如本科教育、成人教育、业余教育、电化教育,以及专业培训等。其中本科教育是高端人才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现代人才培养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本科教育应该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为主?是专才、通才,抑或是复合型人才?一般来说,古代的人才是以通才为主,近代的人才是以专才取胜,而现代的人才则应是在专才基础上的通才即复合型人才。

三、本科生复合型培养的理论基础

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但一般是两个)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人才。一般来说,复合型人才主要有三种类型:即跨一级学科复合型人才,跨二级学科复合型人才以及以一个专业为主、兼有多门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主要有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西奥多·W·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以及素质教育理论。

1.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在其论著中指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人的本质规定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特定内涵,即劳动能力、社会关系和个体素质诸方面自由而充分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也是我国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石。

2.人力资本理论。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奥多·W·舒尔茨通过计算证实,现代生产中人力资本投资的作用往往大于物质资本投资的作用,这正是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之所在,是现代经济发展的突出特征。在经济发展中,就人力资源本身而论,人多并不是优势,具有一定数量胜任岗位和适合未来发展的高素质的人力才是优势。由此可知,教育作为“一种质量投资”在人力资本扩容提质过程中,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3.素质教育理论。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是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而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素质教育的核心之一就是培养既有高科学技术,又有高文化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四、本科生复合型培养的基本模式与方法

目前,国内外高校较为广泛采用的本科生复合型培养模式和方法可归纳以下几点。

1.积极开展跨学科的教育与研究。积极设立跨学科专题研究计划和机构,设置双学位,让来自多个不同学科的教师共同指导某一学科的本科生进行学习和研究。另外,也允许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及时调整学科选择。

2.增加基础课程以及跨学科课程。增加基础课程以及课堂教学内容,扩大学生知识面,强调人才素质的基础性。另外,注意文、理、工科的相互渗透,开设多门跨专业、学科课程,强调“通”与“专”的结合。

3.提倡自主学习。由学生自己设计本科生学习计划,允许学生跨学科、跨校选修课程,探索边缘学科,拓展知识面。在具体教学中,以学生自学、小组讨论为主,教师授课为辅。教师在教学环节中更多的是起到指导、监督,以及引导的作用。

4.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主张实践教学的“不断线”,学生从一、二年级就进入实践环节,通过将成熟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实验,让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就要接触本领域科研前沿。另外,鼓励学生参与多个行业、多个公司的实习活动。

5.丰富校园文化。重视学生的课外活动,给予学生社团大力支持,丰富校园生活。另外,引导学生走出校园,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和野外活动等。

国内高校在制定本科生复合型培养计划时也应遵循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加强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突出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强化学生动手能力、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培养。另外,应该灵活地设置专业方向,使专业方向模块更加符合复合型人才对专业的要求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五、总结与思考

复合型人才培养应因校制宜,不同高校办学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办学定位不同、人才培养模式也不尽相同,高校应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和自身条件,确定办学层次及类型,努力造就出有特色、受社会欢迎的人才。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也会不断提高,因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应处于动态发展之中。

参考文献:

[1]刘畅.发挥多学科优势,培养复合型人才[J].北京教育(高教),2007,(3):41-42.

[2]吴明新.浅谈高等学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90-92.

[3]李国平,黄海波,杨丽华.面向机械产品贸易行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施[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25(2):54-86,89.

[4]李锋,尹洁.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复合型人才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研究[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6(3):300-304.

基金项目:电子科技大学教育发展基金项目(09XJY004,2010XJY001)

作者简介:林先其(1980-),男,汉,浙江临海人,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熊鹰(1980-),女,汉,重庆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猜你喜欢
高校教育本科生
北海艺术设计学院作品精选
高中英语教学中思辨能力的培养策略
高校人文社科类实验室发展现状分析
高校设计教育网络平台的服务系统设计研究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高校体育开展拓展训练课程教学思考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探索如何提高药学本科生实习的质量
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探索
让教授回归本科生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