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婷
摘 要: 课堂教学如何体现以人为本,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发散性、创造性思维与能力,作者认为“读为主线、导学结合”这一模式值得提倡。文章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为例,谈谈体会。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读为主线 导学结合
一、如何认知、操作“读为主线”
古语说:“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这是读之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读之效。“读有所思,读有所悟,读有所感”是读之目的。
就课堂教学而言,读书的几种形式也是各得其妙。导读可给学生以启迪;默读可拓展学生思维;朗读可调动学生情感;略读可激发学生兴趣;精读、细读可培养学生分析能力;默读可拓展学生查漏补缺的空间。如此种种,可见牢牢抓住“读”这条主线,贯穿教学始终,既可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又可培养学生的思维与能力,在轻松愉悦中落实教学任务,这是课堂教学要贯彻“读为主线”的原因。
如何操作呢?要因材施教,不可千篇一律,墨守成规。如我教《师生情》一课:
1.导读。放录音,将学生引入课文设疑之中:这篇课文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2.学生默读。交代任务之一:把不识的字、词写在笔记本上,以备问答。找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环境。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3.有感情地朗读(全班齐读或抽读)。提示:注意语音、语速、语感。读后:教师给予评价。
4.精读、细读(王老师总是那么和蔼可亲——爱戴她一段)。任务之二:请学生发挥想象,自叙教师关怀和爱护自己的一件感人的事。
5.指导学生看图。学生练习:说说哪部分是写图上的内容,哪些内容是根据图意想象出来的。
6.教师课前准备一首表达师生情感的诗,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齐读,结束课文。
再如,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较快地进入学习情境,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大年夜对你们来说,是多么幸福啊!穿戴一新,亲人团聚,品尝佳肴。可是你们知道吗,在十九世纪的丹麦,却有一位可怜的小女孩在又黑又冷的大年夜里,光着头赤着脚,围裙里兜着许多火柴,哆哆嗦嗦地走在街上叫卖着。这节课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去十九世纪的丹麦了解这位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随后,教师播放课件,让学生整体感知童话。感人的画面、充满激情的配乐朗读、小女孩生活的可怜、命运的悲惨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深刻印象。课件的播放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而且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调。
课后调查显示,学生普遍乐于接受,但要运用得法。
二、如何正确看待“导与学”的关系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教材的重点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教给学生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在初步领略了桂林山水的美之后,我具体引导学生欣赏漓江的水。先让学生自由读文,把自认为写得最美的地方用笔画下来,读出自己的感受。然后交流朗读,体会水的“静”、“清”、“绿”,读出水的静态美。然后,引导学生感悟作者表达“绿”的精妙,把“无瑕的翡翠”与“碧绿的草坪”、“绿色的玻璃”加以比较,领悟漓江水那种纯净、没有一点杂质的绿,体会作者描写的形象性和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教师再借助课件引导学生将“漓江的水”与“西湖”及“大海”相比,从而体会漓江水那种独特的美及漓江水的特点。在引导学生体验了之后,教师再播放优美的古筝乐曲,指名配乐朗读、赛读,学生闭眼想象情境,并说出意境,最后指导学生背诵。我认为只有通过这种反复朗读、揣摩、思考,才能加深对文中语言文字的理解和体验,才能学会品析语言文字的精妙,从而积累美的语言。教师的巧妙指导潜移默化地教给了学生学法。
“读为主线”并非是放羊式地任凭学生随波逐流。在以上论述中,亦隐含着对导与学的阐述。这里着重谈谈两个方面的体会。
1.选好角度,轻松导课。我在教《江畔独步寻花》一诗时,先自制一幅“桃花图”挂在黑板上。教师:树枝按常理是舒展着生长的,这幅图中的树枝为什么伸不直腰?学生:树枝上的花太多了。教师:同学们看得很仔细,这是从侧面写繁花似锦的诗句,确实能让人展开想象。下面我们齐声朗读大诗人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一诗,和诗人一起欣赏“桃花岛”上的迷人风光。这种从课文中抽出某句,通过可感的画面来引导学生步入课文的做法,其设想有二:一是调整学生情绪,集中学生注意力;二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
2.正确处理“导与学”的关系。课堂上,由于内涵丰富,加之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往往会发生一些与教师事先设置的有偏差事情,遇到此种情景,教师切不可将学生拒之门外,应正确处理好“导与学”的关系。
如我教《中彩那天》时,课堂上有一学生问:“如果彩票上没有做任何记号,他父亲将会怎么办?”我首先肯定了这位学生的大胆设想,是发散性思维与创造力的积极表现。然后让学生各抒己见,顺着学生的思维逐一启发,只要学生言之有理,都可给予肯定。另外,学生的智力并非等同,对同一个问题,理解有深浅与对错之别,教师的导就会出现“导中有”或“导而不足”的现象,就“导而不足”而言,教师对学生亦予以肯定,因为学生毕竟有所学,只是学不到位,教师可给接近“合理”之评判,加以鼓励。
上述并不全面,但力求抓住一两点谈谈体会。总之,应把握一般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