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呼唤诗性

2013-04-29 00:44汪峰
考试周刊 2013年77期
关键词:诗歌教学诗性语文教学

汪峰

摘 要: 动物依赖本能生存,饿了就觅食,困了就睡觉,它们没有思想,没有感情,没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没有生的烦恼和死的恐惧,没有关于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憧憬,没有忧虑、苦闷、悔恨、孤寂、失望……这一切恰恰是人的宿命。人是唯一会思考生命的本质和意义的动物,这种思考充满了痛苦和不幸。个体生命是那样短暂而艰难,又是那么虚幻和荒诞。我是谁?为什么要在一个偶然的时间里把我扔进这个世界,又在一个不可期的将来把我抛出这个世界?活着是需要理由的,如果找不到理由,那么它就会成为死亡的理由。任何事物本身都是没有意义的,只有人才会赋予它意义,人的存在也是这样的。诗人的存在就是为这个世界提供价值,诗歌所捍卫的正是人的生存中不可缺少的东西。人类为什么需要诗歌?说到底就是为生命寻找一个理由。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诗性 诗歌教学

李白是“此行不为鲈鱼(鱼会),自爱名山入剡中”,杜甫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王维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刘禹锡是“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柳宗元是“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巴尔蒙特是“为了看看阳光,我来到世上”……荷尔德林说:“人类诗意地栖居在这个星球上。”那么,从本质上讲,每一个人都是诗人,诗情、诗意、诗心、诗性潜藏在每一个人的心中。

朱光潜说:“诗人的本领就在于见常人所不能见,读诗的用处就在随着诗人所指点的方向,见到我们所不能见,这就是说,觉到我们素认为平凡的实在新鲜有趣。”我们本来是能觉出趣味来的,只是因为我们的诗心被蒙上了一层又一层的阴翳。在诗人的指点下,我们还是觉出了,可见我们的诗心未泯。

诗存在的理由就是人活着的理由。

中华民族曾经是一个诗歌大国。从《诗经》到《楚辞》,从陶渊明到“建安七子”,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高潮迭起,名家辈出,精彩纷呈,璀璨夺目。诗人们张目人间,寄情世外,漱涤万物,牢笼百态,人情物理,体察入微,或醉或醒,或执著或洒脱,或沉郁或飘逸,或振拔或淡远,风情万种,千古流芳。这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批判地吸收和创造性地继承这个精神养料,对于滋养性情、陶冶灵魂、重铸民族精神具有其他任何东西无法替代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材和语文教学一直把它们置于青少年的视野之外。比如说,在这套试验修订本之前的初中课本中,古典诗词寥寥无几。再比如说,相当多的教师对古典诗词的讲解及几乎全部训练和测试包括中考试卷中所谓诗歌鉴赏题几乎是在糟蹋诗歌和教唆学生厌恶诗歌。

如果说老年人的生活像散文,中年人的生活像小说,那么青年人更应该与诗歌結下不解之缘。是谁斩断了这个联系?这无异于割断了民族文化的血脉。

当然,诗歌的衰落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时代原因,但是,诗心没有理由也不应该随着那个诗歌繁荣时代的消亡而一同被埋葬。

随着商品社会带来的价值冲击,人们在这样一个物质化的世界中变得越来越实际,现实功利诉求压倒了一切。然而,物质的富足并不必然带来精神境界的提高,相反,它常常会窒息人们的心灵。

在西方,人们大多喜欢读诗,一本好的诗集根本无须为销路发愁,而到了莎士比亚、塞万提斯、雨果、歌德等文化名人的生日或其他纪念日,各地都会采用各种形式纪念他们。但在中国,诗歌或流于民间各种恶俗的顺口溜,或成为少数圈内人自娱自乐的工具,至于李白、杜甫、苏东坡、李清照则成了当地人发展旅游业的招牌或为经济唱戏而搭台的工具。

如果谁还沉浸在“吟赏烟霞”中,会被认为有些另类。而多愁善感更是不合时宜。一些人早就没有了“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的情怀,没有了“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的淡远,没有了“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雅趣,没有了“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从容,更没有了“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兴致,没有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胸襟,没有了“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的俊逸,没有了“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的豪情,当然也没有了“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的哀怨和“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的洒脱……

诗性的衰颓实质上是人性的萎缩,现代人可以上天入地,生存空间急剧膨胀,但与此同时,心灵空间却日趋褊狭。当然诗人救不了世界,也救不了人心。但是,你可以嘲笑世人的贪婪,却没有理由嘲笑诗人的迂阔;你可以批评世人的意志消沉,却没有资格指责苏轼“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浩叹。同样,语文教育也不可能挽救所有的世道人心,更不可能把学生都培养成诗人,但是,我们可以让他们爱诗、读诗,让他们在诗歌的海洋中吟咏性情,在文学的殿堂里徜徉,在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上放飞心灵……

一个人在中学时代读了哪些书,又是怎样读的,注定影响他的一生。他的心灵空间和人文视野,他的价值取向和精神旨归,他的文化胸襟和审美情趣等,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我认为,中学语文教育的任务就是把学生培养成读书人、文化人,让语文教学蒙上一层文化的色彩和诗性的光辉。

猜你喜欢
诗歌教学诗性语文教学
形与影的诗性纠结——庄晓明的诗与诗评
关于中学诗歌教学陷入困境的思考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探索
浅谈技校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初中英语诗歌教学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诗性叙事与超现实叙事——论《尘埃落定》对于《百年孤独》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