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楠
摘 要: 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历史背景存在一定的差异,因而在颜色词的使用和理解上存在差异。本文对英汉语言中的红色、白色、黑色、黄色、蓝色、绿色、粉色七种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及差异进行了探讨,帮助人们正确理解词汇承载的文化内涵,了解颜色词的中西文化差异,拓宽文化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 颜色词 中国 西方 文化差异
1.引言
在人类语言中,颜色词语表现出来的独特魅力,使得它在语言科学中也占据了一席之地。颜色词作为语言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英汉语中的使用很普遍。语言与文化总是密切相关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语言学家萨丕尔在《语言论》一书中谈到:语言离不开一定的环境,也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尽管汉英民族对自然界颜色的认识有共同的地方,但由于民族风俗、地理环境、宗教信仰、思维方式、民族心理等文化背景的不同,人们对各种颜色词的使用及理解存在差异。本文通过对英汉颜色词的比较分析,阐述了颜色词在英汉民族语言中的文化差异。
2.颜色词的比较
2.1红色(red)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以红色为贵,源于古人对太阳的崇拜。由于太阳从东方升起,烈日炎炎,其色赤红。古人认为地上万物均因阳光的照射而生长繁衍,由此对红色的非常看重。中华民族有崇尚红色的心理。
红色象征着吉祥、喜庆、荣耀、胜利、好运,幸福、欢乐、顺利、成功、兴旺发达等义。在中国古代,达官贵人住“朱门”,穿“朱衣”,坐“朱轩”。过新年时要贴红对联、挂红灯笼、发红包。传统的男婚女嫁,新娘穿红嫁衣、顶红盖头,新郎戴大红花,墙上贴大红“喜”字,不但给婚礼带来喜庆的气氛,更让人对新人婚后的日子产生越过越红火的联想。生意兴隆是“走红运”,事业兴旺是“红火”。在汉语语汇里,“万紫千红”形容丰富多彩,“红红火火”表示日子富裕,办事顺利是“开门红”,投资获利时可以“分红”,得到的奖金叫“红包”。戏曲中用红色脸谱象征忠义、耿介的品性,如“红脸的关公”。红色又可以引申为受社会好评,受群众欢迎,受上级领导的重视或重用等深层含义。比如:大红人、走红、唱红、演红、红得发紫、红极一时等。此外,由成功、受欢迎、受重用等象征,红色还可以引申出羡慕、妒忌等含义,如:红眼、红眼病等。红色在中国还具有浓重的政治色彩,象征革命、进步、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例如:红军、红星、红领巾、红旗、红色政权、又红又专、根红苗正、、红旗手、一颗红心。不难看出,中国人在传统上偏爱用颜色反映自己的爱憎、政治立场和思想倾向,同特定的政治背景、社会制度有很大关系。另外,红色还象征美丽、漂亮,如女子美好的容颜为“红颜”等。总之,红色作为主色调,显示出的主要是开朗、热情、繁荣、快乐、好运气、喜气等。
在西方文化中,尽管red(红)有“精力充沛,热烈、喜庆”的意思,如red rose(象征热烈的爱情)、red-letter day(喜庆的日子)、the red carpet(隆重的接待)、roll out the red carpet for somebody(隆重欢迎某人)、paint the town red(狂欢)。但红色更多地象征残暴、犯罪、流血、激进、暴力革命、危险、紧张、淫秽等义。如:the red rules of tooth and claw(残杀和暴力统治)、a red battle(血战)、red revenge(血腥复仇)、red-handed(正在犯罪的)、red hands(沾满鲜血的手)、red activities(左派激进活动)、a red hot political campaign(激烈的政治运动)、a red adventure story(一个令人紧张危险的冒险故事)、red alert(空袭报警)、a red flag(危险信号旗)、a red light district(红灯区),等等,从而产生了颜色上的禁忌。英国著名汉学家大卫·霍克斯在翻译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时,为避免使译语读者由red联想到暴力、流血等负面的意象而产生误解,改用了这部小说的另一个名字:《石头记》,译为“The Story of The Stone”。
在经济生活中,red还有经济紧张或破败的意思,如in the red(负债、亏损)、get sb.into red(使某人负债)、red figure(赤字)、red balance(赤字、差額)等,这与汉语的“财政赤字”如出一辙。在汉语中,“红”字有时表示事情的负面,如:眼红、红杏出墙、红尘滚滚、红颜薄命等。
红色在两种语言中都会表示某些感情,例如:He saw red at the news.“see red”表示勃然大怒;在“Her face became red when standing before the audience.”中,red表示尴尬、困窘。但汉语的“他红光满面”不能译成His face is very red(他脸红了),而应译为:He looks the picture of health and energy.
英汉语言的差异反映了英汉思维和认知方式的区别。汉语中常用“眼红”、“红眼”、“害了红眼病”喻指嫉妒,这反映了中国人的形象思维,中国人往往是从整体上把握,由小到大,从实际出发及注重主客体感觉。西方人用“green”喻指嫉妒,这与西方人的认识观有关。他们认为植物的绿色是健康向上的标志,这是对别的颜色进行的一种挑衅,所以西方人用“green-eyed”比喻“嫉妒”,这反映了他们的抽象思维,由物联想到人,注重对外部知识的领悟。
2.2白色(white)
中国文化中白色是受人们忌讳的。在人类初始阶段,我们的祖先弱小,无法抗拒来自自然界的凶恶猛兽的攻击,光天化日下他们难以找到藏身之处,因而对白色产生了本能的恐惧,故白色象征着凶险、死亡、悲哀。如:自古以来人的丧事是“白事”,设白色灵堂,死者家属的孝服也是白色的,出殡要打“白幡”,封建社会人们称给男人带来厄运的女人为“白虎星”。在中国封建社会,白色使人想到卑贱、平凡。老百姓的衣服不能饰彩,故称“白衣”。“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白丁”即指古代没有科举功名的人。
在汉语中,“白”也用来表示“徒然、轻视、无价值、贫穷”之意。如:人们用“小白脸”表示对人的厌恶;用“白费”、“白搭”、“白送”表示白费气力,没一点用处;白说表示说话不算数;买东西不给钱是“打白条”;遭人鄙视是“遭白眼”;贫困落后是“一穷二白”等。
此外,“白”字还可以表示“单纯的、不掺杂的”(plain,unadulterated),如:“白开水”(boiled water)、“白肉”(plain boiled pork)。
在传统戏剧里,白色象征奸邪、阴险,如“白脸”的曹操。特殊的时代背景造成“白”字在汉语里有反革命的意思,例如:白色恐怖、白区、白匪。白色还象征着失败、愚笨,如战争中失败的一方总是打“白旗”投降,把智力低下的人称为“白痴”。
英国历史上的毛纺织工业很发达,白色的羊毛给人们带来美好的希望,因此白色是西方民族的尊色。在英语中,它象征着庄严、纯洁、清白无辜、高雅、快乐、单纯、忠诚等。西方人举行婚礼时新娘要穿白色的婚纱,寓意着新娘的高雅和圣洁,以及新婚夫妇爱情上的纯洁和对彼此的忠贞。但是,英语中white有时与颜色无关,如:white war(没有硝烟的经济战争)、white hand(廉洁、诚实)、white lie(善意的谎言,小谎言)、white light(正义)、the white area(反革命地区)、white elephant(昂贵又无用之物)、white coal(水力)、white sale(大减价)、white day(良辰吉日)、white way(灯光灿烂的商业区)、white elephant(体积大而无实质用途的物品)、a white soul(纯洁的心灵)a white spirit(正直的精神)、white men(高尚有教养的人)、white collar(白领阶层)、white hope(深孚众望的人)、black and white (是非分明,white代表正确),等等。
2.3黑色(black)
东西方文化中黑色都象征着死亡、苦难和和悲痛,因此西方人穿的丧服是黑色的,中国人在吊孝时也佩戴黑纱。不同的是,汉语中总是把黑色与黑暗、非法、肮脏、邪恶、奸诈、罪恶等相联系,比如人们常说黑心、黑手、黑哨、黑货、黑帮、黑市、黑名单、黑球,真黑,黑五类,黑工,等等。但在英语环境中,黑色有庄重、威严和尊贵之意。black suit和black dress是西方人最为崇尚的传统服装,在庄重场合,达官贵人、社会名流都喜歡身穿黑色。
另外,“黑”还有“不顺利、不吉利、倒霉”等比喻意义。日常口语中说走“黑运”,其意与红运相对。
英语中的“black economy”指经济中收入不明而无法征税的部分。不过,汉语中的“黑马”和英语中in the black都是褒义,前者指比赛中出乎人们意料而大获成功的人,后者指赢利,与in the red(赤字)相对。另外,汉语中的“红茶”,在英语里用“black tea”表示,汉语中所说的人被打得“青一块紫一块”,英语里却说成“black and blue”。
黑色是最不具争议的颜色。在英语中,黑色为贬义,是负面的象征,表示“不幸、灾难、厌恶、非法、秘密、危险、邪恶、愤怒、败坏、荒诞”等义。“Friday”在宗教上指复活节前的星期五,是耶稣受难的日子,为此,英语国家的人用“black Friday”指有灾难、凶险的日子。其他的如:a black day(倒霉的日子)、black sheep(害群之马、败家子)、black guard(恶棍)、a black look(反感,怒目而视)、black browed(愁眉苦脸)、blacken(说坏话)、blacklist(黑名单)、blackleg(工贼),blackguard(无赖)、blackmail(敲诈)、black mark(污点)、black market(黑市)、black ingratitude(忘恩负义),black and white(黑白分明)、black-hearted(黑心肠)、a black deed(昧良心行为)、black humor(黑色幽默)等。
英语的黑色也可表示盈利,和红色一样,都是记账时使用的墨水的颜色,由此派生出的black figure,in the black等均表示赚钱、赢利。在这方面,“红”、“黑”表达的意义正好相反。人们听到的“黑白二道”,其中“黑道”指专干违法乱纪事情的团伙,而“白道”指执法部门。
2.4黄色(yellow)
黄色被视为尊色在汉民族文化中由来已久。《说文解字》的解释是:“黄,地之色也。”土地是万物生长的必需条件。尊土的情结使中国人崇尚黄色,从黄土地到金黄的庄稼,从黄皮肤到黄袍黄冠,从远古的黄帝到历朝的皇帝等,无不体现了中国人对黄色的崇拜。黄色代表尊贵、庄严、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中国封建社会只有皇帝才能穿黄袍,黄色也就成了帝王之色。天子即位要黄袍加身,中国人视自己为龙的传人,人们舞的龙或画的龙大多是黄色。除了天子,普通老百姓是不敢染指黄色的。如“黄榜”是指天子的诏书;黄衣使者;“黄马褂”是清朝皇帝御赐的官服。这些词语中的“黄”均体现出一种皇家所赋予的权利、尊荣和体面的文化意义。在现代汉语里,诸如“黄花闺女”、“黄道吉日”等词语反映了“黄”在中华民族心目中的尊贵地位。而现在,黄色演变成了含有贬义色彩的词,象征着淫秽、低俗、失败或倒闭、衰败、堕落等义。如中国有黄色书刊、黄色电影、黄色音乐、黄色小说、黄色画片等说法。“某事黄了”指事情落空,没办成;“黄泉路”指the way to the hell。
在西方,蓝色或紫色被奉为高贵之色。如英语中有the blue blood(高贵血统)、blue book (名人名册)、blue ribbon(蓝绶带)。紫色多见于基督教,表示神权,西方帝王的皇袍、主教和牧师的教袍都有紫色,“紫袍加身”就意味着上升到显赫地位,所以“to be raised to the purple”有“走红,得志”的意义。
西方文化中,人们总是由黄色联想到背叛耶稣的犹大所穿衣服的颜色。因此黄色不仅无尊贵的意义,反而在英语里主要表示胆怯、嫉妒、猜疑、卑鄙、低俗、欢迎等。如:yellow-belly(可鄙的胆小鬼)、yellow streak(胆怯)、yellow with jealousy(妒忌)、yellow looks(尖酸多疑的神情),a yellow dog(卑鄙的人),yellow peri(黄祸)、yellow press(低级趣味的黄色报刊)、yellow back(廉价而轰动一时的小说)、yellow journalism(黄色新闻编辑作风)、yellow ribbon(欢迎归来)。英文中的yellow pages是指一种分类电话簿,并非指汉语中的“黄书”。yellow book是指一种全书用黄纸印制的电话本,与中文的“黄色书”截然不同。
2.5蓝色(blue)
在汉语里,蓝色是天空和水的颜色,它象征着和平、恬淡、祥和与宁静。Blue在西方文化中象征着尊严、地位高、有权势或出身高贵。“blue blood”表示贵族血统,New Time English Dictionary中的解释是该说法起源于西班牙语,认为贵族们的皮肤白皙,身上浅蓝色的血管清晰可见,为此“blue blood”就用来指贵族。其他的有关blue的短语有:blue-brick university(名牌大学)、blue stocking(女学者、女文学家)。bluest blood,是指noblest family。blue ribbon(藍绶带)有最高荣誉之意。在美国,颁发给冠军的奖牌习惯用蓝色绶带(blue ribbon)系着,亚军奖牌则用红色绶带(red ribbon)系着,因而blue ribbon被比喻为“一流的、最佳的”,如blue-ribbon cars(一流汽车),在中国市场盛销的美国blue-ribbon beer被人们直译成“蓝带啤酒”,实质上是指其质量上乘。美国英语中的blue book(蓝皮书,名人录)是刊载各界知名人士,尤其是政府高级官员的书,但blue room是指白宫中总统与亲戚朋友会面的接待室。
英语中蓝色还用来表示不快、忧郁、沮丧的情绪。在美国历史上,那些被贩卖充当种植园奴隶的黑人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他们离乡背井、漂洋过海,悲惨的境地勾起他们思乡的伤感情怀。他们经常在劳动中哼唱一种blues的歌曲,该曲调低沉缓慢,充满忧伤,表达出浓烈的思乡之情,渐渐地blue就有了忧郁沮丧、闷闷不乐的意思。如:in a blue mood或having the blues(“情绪低沉”、“忧郁”、“沮丧”、“烦闷”),怨曲用the blues表示。
有时英语中的“blue”和汉语的“黄色”所表达的“淫秽、色情”的文化内涵一致,如blue movie/film(色情电影)、blue language(粗鲁语言)、blue revolution(性解放或淫秽读物泛滥)、blue joke(猥亵的笑话)。blue还有其他含义,如out of the blue(爆冷门)、once in a blue(千载难逢)、have the blue(晴天霹雳)、blue-sky market(露天市场)、blue sky bargaining(漫天讨价)等。
2.6绿色(green)
在汉英两种语言中,绿色是植物生命的颜色,两种文化都把“绿/青”(green)看成是春天的颜色,它的象征意义都是一致的,表示春天、青春、新鲜、活力、生命、安全、和平、健康、希望、生机和友善等。如:绿肥(green manure)、青山(green hills),缓和的十二月(a green December)、a green old age(老当益壮)、in the green(在青春时期)、remain forever green like the pine tree(永远像松树一样茁壮常青)、remain green forever(永葆青春)、green meat(新鲜肉)、green revolution(绿色革命,指农业生产上的革命)、Green Peace Organization(和平组织)、give sb. a green light(给某人开绿灯)。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绿色有两重性,绿色可以表示侠义,如绿林好汉;绿色象征低贱,如汉朝时的仆人戴绿帽;元朝以后凡娼妓都要着绿头巾,以示其地位低下,男人戴“绿帽子”(译为a cuckold husband),意味着妻子对其不忠。而英语中的“戴绿帽子”(have a green bonnet)则是生意失败、债台高筑的意思。经济词汇中与绿色有关的词语也不少,如greenback(美钞)、green power(金钱的权力)、green stamp(美国救济补助票)。
绿色是大自然的本色,因而英语里的green往往与植物有关,如green house(温室)、green grocer(水果商)、green thumb(种植能手)等。由于植物随季节变更由绿转黄,因此green又被比喻成经验不足、缺乏训练、尚欠火候等,如:green hand(生手)、as green as grass(少不更事)、Do you see any green in my eye?(你以为我幼稚可欺吗?),green corn(嫩玉米)、greenhorn(易受骗上当的人)、green wound(未痊愈的伤口)。
不同的“颜色”与eye搭配,其象征意义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截然不同。汉语里的“青眼”、“青睐”表示喜爱或重视,英语的green-eyed则表示嫉妒。汉语的“眼红”表示妒忌,英语的red-eye却表示失眠或疲倦。pink eye表示医学术语“结膜炎”,汉语称“红人”是指受老板宠信的人,而英文里则用blue-eyed表示。
2.7粉色
在中国文化中,粉红色又称桃花色。古时有“人面桃花相映红”的诗句,诗人以桃花和女子相比,这是由于女子喜欢用粉红色胭脂涂抹在脸上装扮自己的原因,脸色白里透红,宛如娇艳的桃花,因此人们有红粉佳人的说法,粉红色总是与女人有关。在这方面,英汉两种语言具有相似之处,例如:pink-collar指从事秘书、空姐、护士等职业的女性。
汉语中粉红色常代表“男女之间的爱情”,有“轻浮、不庄重、只重外表”的含义,如:桃色新闻、粉饰、粉墨登场等。但pink在英语中则带有“健康、状况良好、高兴”等褒义色彩,如:look in the pink(看起来兴高采烈)、be tickled pink (感到非常高兴)、in the pink of health/condition(极健康、状况极佳)。
另外,在英语中,pink elephant指在吸毒或狂饮后出现的一种幻觉,pink tea指颇为讲究礼节的午后茶会,pink lady是一种用白兰地和柠檬汁调制的鸡尾酒。
3.结语
語言来源于生活,它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反映语言社团的文化观念、历史环境、风俗习惯、思维方式。颜色词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中英颜色词的内涵差异源于两者的文化差异,我们应熟悉和了解异域文化,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把握和细究颜色词语的意义,以及它们所体现的文化信息,同时积极借鉴英语文化中的精华,吸收文化营养,不断总结积累,这样能逐步跨越语言鸿沟,提高英语兴趣,拓宽文化视野,避免文化冲突,从根本上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2]陈丽芳.从“黄”与“蓝”透视中西文化差异[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5,(4):26.
[3]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4]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4]陆谷孙.英汉大词典[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
[6]罗春凤.英汉颜色词汇的文化内涵对比分析[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5,(4):78.
[7]肖辉.比喻在中西文化中之联想与翻译[J].英语学习,1999,(1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