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
摘 要: 语文教师应当改变课堂作文教学效率低下的现状,将视线聚焦在学生的前作文阶段,以日记为抓手,引导学生积累生活经验;以联想为桥梁,教会学生思考生活;借助语文活动,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引导学生在生活的土壤中学会感知、体验、想象、思考、表达,让写作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 前作文 写作生活 日记 联想 语文活动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但写作教学的现状,是学生普遍怕作文,拿到作文题,虽绞尽脑汁却无从下笔。只好抱起一本本“优秀作文选”,寻章摘句、机械模仿,胡编乱造,最后胡乱拼凑出来的文章往往空洞无味、言不由衷。很多老师对此十分无奈:带着学生积累了好词好句,研究了修辞方法和文章的详略结构,讨论了如何拟题、开头、分段、结尾,在作文教学中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但取得的效果却甚微。
面对这种现状,语文教师应当突破当前的课堂作文教学模式,将视线聚焦在学生的前作文阶段,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课堂作文教学包括命题、指导、写作、批改和讲评这五个环节。而这五个环节只是写作整个流程中的一个阶段,在此之前还有一个很长的积累生活、积淀情感的“前作文”阶段。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在生活的土壤中学会感知、体验、想象、思考、表达,让写作生活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样作文教学这棵大树才会根深、叶茂、蒂固。
一、以日记为抓手,引导学生积累生活
“生活是作文之源”,细致留心生活,往往会捕捉到许多生活中的精彩。教会学生养成随时、及时地积累生活素材的好习惯,就不愁在作文时无话可写,而日记就是一种很好的训练手段。它将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真实地记录下来,可以小到一个富有个性的动作眼神、一句富有哲理的话、一首动人心灵的歌曲,大到国家大事、世界形势。久而久之,源头活水丰富了,写作时就会下笔有神。
在开始记日记之初,我就声明日记是可公开的、供交流的,“写作就是要把自己的心灵敞开到不能再敞开为止”。对于一些选材细致、感悟独到的好日记,我拿到班里朗读交流。对作者本人是极大的鼓励,对其他学生也是一种很好的感染和启发。例如:一位学生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妈妈每次给自己热东西时,不是吃一口就是喝一口,自己跟她说了很多遍就是不听,非常讨厌。直到今天自己给叔叔家的小弟弟倒水时,怕烫,下意识地尝了一口,才猛然明白,原来那一小口里饱含了妈妈深深的爱意。”
我们班的日记在相互传阅的同时,还可以跟帖的形式,或进行点评,或抒写阅读时的感受,或共鸣或反驳。学生戏称为“指点日记,激扬文字”。一位学生在日记中袒露心扉:“因为自己出于成绩上的妒忌,失去了一位挚友,心中懊悔不已。”有的学生跟帖:“妒忌犹如一扇玻璃旋转门,当你怨恨别人都往里挤时,自己却早已被挤出门外。”有的学生鼓励她:“妒忌酷似一剂兴奋剂,能使弱者发愤图强,智者用它雕琢出完美的自我。”有的学生肯定她能够深刻反省自己的错误,愿意帮助她挽回这段友情……一番交流之后,大家的认识得到了提升,思想得到了升华,更重要的是大家感受到了生活的真善美。
慢慢地,通过日记,学生发现了生活的丰富与美好,写作变成了一件简单而又快乐的事情。更重要的是日记见证了孩子们的成长经历和心路历程,也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世界。
二、以联想为桥梁,教会学生思考生活
写作者首先是思想者,没有思想的作文读起来味如嚼蜡,空有辞藻的文章读起来令人生厌。思想不会凭空在脑海中产生,思考也不会凭空成为学生的习惯,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训练,通过联想,搭建起生活和思考之间的桥梁。联想作为发散性思维的重要表现形式,将看似“毫不相干”的事件或事物联系起来,从而获得新的认识,这是写作时必不可少的基本功。
面对眼前茂盛的紫藤萝,联想到它十几年前的衰败,宗璞有了“花和人都会越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感叹;漫步走过城市路旁的一株株行道树,张晓风联想到“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唯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身居“床头屋漏无干处”的草庐之中,杜甫联想到天底下的千万受苦的苍生,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告......如果我们引导学生学会联想,通过对生活的思考,发现微小平凡的事物中不平凡甚至是伟大的一面,那么文章的选材范围就不会那么狭窄,立意就不会那么浅薄了。
蜡烛,学生再熟悉不过了,“蜡炬成灰泪始干”可以脱口即出,奉献精神顿时浮现在脑海,除此之外再无新意。于是我引导学生从蜡烛的照明功能展丰富的联想:烛光会带来明亮,会带来温暖。它可以给迷失方向的人以光明,引领前进的方向;它可以给心存畏惧的人勇气,使其积极振奋;它可以给受伤的心灵带来温暖,心中充满希望。慢慢地,学生思维之花绽放了。有的说想到了快乐,生日烛光中浮现的张张笑脸永远难忘;有的说想到了幸福,烛光下一家三口的温馨一扫停电的烦恼,希望那一刻永远定格;还有的说看到了烛光中的那个妈妈,她的目光永远那么慈爱......
通过联想,学生的思维发散开来,能“善于用情感、意识、思考去触摸事物的本质”,从原本平凡细微的小事中获得感动和领悟。
三、借助语文活动,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语文活动是写作最好的契机。教师有意识地造设活动,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活动中感知、体验和积累某些未曾经历的生活,激发学生的表达愿望,从而“动”出题材,“动”出文旨,“动”出文采,达到丰富学生写作素材的目的。
周杰伦是很多学生喜爱的歌手,他的很多歌曲歌词唯美,既有内容又具形式,文质兼美。于是我组织学生进行“我为什么喜欢杰伦的歌”的交流,学生的表达热情被调动起来。有的学生写道:“他的不少歌曲取材于身边的生活,贴近实际,情深脉脉,很容易打动听众的心灵。”例如,歌曲《爷爷泡的茶》:“爷爷泡的茶有一种味道叫做家,陆羽泡的茶像幅泼墨的山水画,山泉在地表蜿蜒,从很久很久以前我有一张稚气的脸,泉水渗透进矿层岩爷爷栽种的樟木树苗上面......经过这些年爷爷的手茧泡在水里会有茶色蔓延,他满头白发喝茶时不准说话,唐朝千年的风沙现在还在刮……”有的学生写道:“听了《漂移》,我们更加把握青春;听了《霍元甲》,我们学会崇尚武德,骄傲地活下去;听了《最后的战役》,我们体会到情谊之重;听了《菊花台》,我们享受到中国风音乐之凄美;听了《烟花易冷》,我们更加领略到中华古诗词的意境深远;听了《听妈妈的话》,想起以前和妈妈经常吵架,觉得很对不起妈妈……”有的学生写道:“《蜗牛》的歌词让我想到了自己,虽然天资平常,但我有理想,毫不气馁。台灯下,我几乎每天都钻研自己薄弱的数学,可惜没有突破。虽然语文成绩平平,但每一次的作业都工工整整,用心去做。我就像那只小小的蜗牛,虽渺小却不卑微,背着重重的壳,一步一步地向上爬,我坚信总会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语文活动的设计可以巧借“事件性引入”,化解学生的写作疲劳。2012年12月21日清晨,我带领学生来到操场,宣布就在此刻,就在传言中的世界末日的今天,大家用心体会“末日狂奔”的感受。学生既有些激动又有些希冀。活动结束后,大家交流“狂奔”的心路历程。他们真实独特的感受、深刻的人生感悟,让我兴奋不已。有学生这样写道:“漫天飞舞的雪花落在眼中,生疼。我闭上眼,向终点狂奔!跑下去,肺中的氧似乎全部供给了腿部,大脑,一片空白,只剩下唯一的信念——跑!跑下去!终于,我抵达了终点。嗓子很疼,说话都带着颤音,但心中,有一个坚定的声音在回响——既然不能停下,那就一直奔跑!哪怕是末日的尽头。”有的学生写道:“今天,我坚持跑完了全程。不曾停下脚步。做到了,这一切困难便化为了乌有。与其走走停停,倒不如放慢脚步,一步一步坚持下来。因为,我懂得了:我的每一次停下脚步,都会慢慢销蚀我再次奔跑的勇气,直到最后,我再也不会跑了。就像那句话‘一个人一旦蹲下去,便失去了再站起来的勇气。坚持走下去。这段路快到尽头了,不是么……”
语文活动赋予了课堂真实的生活色彩,突破了课堂四面墙壁的限制,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唤醒了学生的写作欲望,具有极大的教育教学价值。
有生活的作文才有血肉,有思想的作文才有精气神,我们必须聚焦写作的前作文阶段,体验生机勃勃的写作生活,让学生自觉主动地从写作者的视角观察、思考,才能“从庸常的生活中惊醒,获得生命的高度,收获沉甸甸的思考”。
参考文献:
[1]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王夫成.曹永军“生活化作文”教学观探析.语文教学通讯.语文报社,2011.9A: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