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翻译方法,迈好文言文教学第一步

2013-04-29 00:44:03沈黎近
考试周刊 2013年76期
关键词:意译虚词文言

沈黎近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从这一要求中不难看出,新课标对于刚接触文言文的初中生要求并不高:只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理解基本内容”。“理解基本内容”只要求“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理解,这就要求教师教给学生翻译古文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浅易文言文”的“基本内容”。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我侧重教给学生翻译文言文的方法,从而使学生迈好文言文学习的第一步。

一、对比谈话,激起学生翻译文言文的欲望

如我在教学初中第一篇文言文《古代寓言二则》时,用投影打出书上的文言文和准备的《古代寓言二则》中的《郑人买履》的译文,从对比中让学生发现文言文与白话文不一样,读起来拗口,理解起来难解,但篇幅比白话文短小精炼。告诉学生文言文是古代书面语言,不仅语言精练,而且记载了许多我国古代历史事件,如火药、指南针等发明创造,大家喜爱的《西游记》等都是用文言文写成的,所以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珠宝,必须学习。要学习就必须把文言文变成白话文,这种变换就叫翻译。那么怎样翻译呢?我打出课文中的注释与译文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初步弄清翻译与注释的区别,懂得注释主要是对文言文的词义作解释,而翻译则是把文言文的意思用现代汉语的形式表达出来。不过注释与译文也有关系,注释是翻译的基础,我们可先借助课文下的注释;翻译是在注释的基础上,按照现代汉语语法规律,把各个词的释义贯串起来,使句子正确、畅通,我们可通过对照工具书加以修整。如《幼时记趣》第一句“余忆童稚时”,在“余”“童稚”等注释(“我”“童年”)的基础上串联修整为:“我回忆童年的时候”。通过这样的对比谈话,学生初步了解了什么是文言文,什么是翻译,怎样“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从而为把握翻译方法奠定了思想与“工具”使用的基础。

二、传授知识,让学生懂得文言文翻译要符合规范

在学生初学翻译时,教师要传授给学生相关的基本要求与原则,让学生懂得文言文翻译要符合规范。一是传授给学生翻译的基本要求是“直译+意译”。以直译为主,字词逐一落实;意译为辅,文通意达,从而为学生把握翻译方法奠定了理论基础。

直译就是字词逐一落实,字词逐一落实就是对文言文中每个字、每个词的意思及语法功能都要理解、掌握,并在译文中一一落实,在译文中反映出来。翻译时,既要落实文言实词,又要落实文言虚词。一般落实文言实词比落实文言虚词更重要。如《曹刿论战》中“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如果只知道实词“辙”和“靡”字,而不懂得虚词“其”和“之”的意思,这个句子就无法翻译。

意译为辅就是发现直译后句子不通顺、意思不明确或内容表达得不够明确或内容表达得不够透彻时,改用意译的方法翻译原文某些词句。意译一般只是译出句子的比喻义,意思表达准确、透彻,比单纯直译还要好些。例如《陈涉世家》中的“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可意译为“见识短浅的人怎能知道有抱负的人的远大志向呢!”,通过不断讲练,学生就能领会内涵,熟悉要求。

在传授给学生翻译基本要求的同时,我还告诉学生翻译的标准要符合“信、达、雅”三原则。“信”就是要忠于原文,不能随便加多减少,添枝去叶,望文生义,更不能牵强附会,随心所欲,甩开原文,凭空编造;“达”就是要通顺流畅,既要使句子完美无缺,保留原文的语气,又要避免句子呆板,带文言气;“雅”则要求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即说话的习惯。

三、教给方法,使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够准确顺畅

学生仅掌握了翻译的基本要求、原则是不够的,更需要掌握翻译文言文的具体操作方法。我教给了学生“留、换、增、减、调”五字法。

(一)“留”。就是保留词语。即,由于古今的地名、人名、物名、国号、帝号、年号、官名、称号及度量衡单位等基本相通,或不宜改动,可以不用翻译,直接保留下来用到译文中。如《岳阳楼记》中的“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庆历四年”是年号,“滕子京”是人名,“巴陵”是地名,这些都可以保留不变,用到译文里。这是遵循文言文翻译“信”的原则。

(二)“换”。就是替换词语。即学生按直译的要求将文言文的字一一对应地换成意思相同的现代词汇,遵循文言文翻译“达”的原则。其特征主要表现为把文言文里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如《核舟记》一课“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一句中“旁”换成“旁边”;“开”换成“开着”;“左”换成“左边”;“右”换成“右边”;“各”换成“各有”;“四”换成“四扇”;“共”换成“共有”,全句连起来就是“旁边开着小窗,左边右边各有四扇,共有八扇”。

(三)“增”。就是增加词语。即由于古代书面语与现代汉语的语法不同,在译成现代文时要达到文言文翻译的意译要求,遵循文言文翻译“达”与“雅”的原则。在直译的情况下,需要在译文里增加词语或补充原句中省略的成分。往往文言文表达某一概念用词比较笼统,且省略的成分较多,翻译时就要适当增加词语,才能使句子完整、明白、流畅。如《陈涉世家》中“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这是一个判断句,翻译时应增加判断词“是”,译成:“陈胜是阳城人,字叫涉。”再如,《曹刿论战》中的“勇气也。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应在两个括号内补充省略的成分“鼓”。

(四)“减”。就是减少词语。文言文中某些语气词、结构助词或连词,现代汉语中没有相应的词表示它,不能硬译;或者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硬译出来,则会使句子累赘、拗口。凡属此类的文言虚词翻译时都可以省去。这是遵循文言文翻译“达”的原则。例如:《曹刿论战》一课“夫战,勇气也”中的“夫”用在句首表示提顿语气;“也”表示判断语气,皆可略去不译。

(五)“调”。就是调整词序。文言文翻译一定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如果原句的词序和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就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和习惯调整词序,使译文准确、畅达。这是为了遵循文言文翻译“达”与“雅”的原则。例如:《陋室铭》一课“孔子曰:何陋之有?”中虚词“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有什么简陋呢?

总之,只要我们循序渐进夯实每一环节,学生就能把握文言文翻译方法,这第一步迈好了,学生阅读文言文就有了保障。

猜你喜欢
意译虚词文言
摭谈闻一多的文言诗
中华诗词(2019年4期)2019-10-08 08:54:16
基于混合策略的藏文虚词识别方法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推断法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直译与意译
Note from the Editor-in-Chief
大陆与港台译制片对英文电影片名的直译与意译取向研究
企业导报(2016年14期)2016-07-18 19:18:09
Shock Init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Explosives at Near-ambient Temperatures
含能材料(2016年9期)2016-05-08 13:19:08
虚词在诗歌鉴赏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