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震 杨盛花 陈琳
摘要:制度分析是以制度为分析对象,分析制度的产生、演变以及解决制度与行为、制度与组织、制度变迁与路径依赖之间的关系问题。运用制度学的相关理论对在社会变革和教育制度创新的大背景下,就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变迁与建设问题进行了系统地分析,这对于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高校;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制度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8-0030-0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及办学规模的持续扩大,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其中,核心的问题是制度改革问题。大学的根本任务决定了教学管理在大学管理中的中心地位,在“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的呼声中审视教学管理的实质,并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提高教学质量,促进高等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成为一个很值得研究和探讨的理论问题。本文主要从制度分析理论视角对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现存的主要问题以及如何改革与创新进行了适当的分析。所谓制度分析,就是以制度为分析对象,分析制度的产生、演变以及解决制度与行为、制度与组织、制度变迁与路径依赖之间的关系问题。将制度分析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存在于多学科领域中,在不同的领域形成了不同的制度分析理论,其主要成果包括制度变迁理论、路径依赖理论、合法性机制理论、组织趋同理论等。作为一种比较成熟而可资借鉴的理论,制度分析理论能够对教学管理制度中一些司空见惯的现象和问题做出新的尝试性解释,并探索解决之道。因此,用制度分析理论来研究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成为了一种必然。
一、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1.路径依赖问题。路径依赖是指在制度选择的过程中,由于历史上的选择具有不可逆性,因此,初始选择对制度变迁的轨迹具有相当强的影响力和制约力,人们一旦确定了某种选择,就会对这种选择产生依赖,而这种选择本身也具有发展的惯性与自我积累的放大效应,从而不断强化这种初始选择,使其较难突破。1]简言之,制度的路径依赖是指制度变迁时对前有制度的一种依赖性,人们过去的选择会影响现在可能的选择。我国高校现行的教学管理制度自1978年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有所改进和创新,其“路径依赖”的主要问题是仍然呈现计划体制下的一些基本特征,如集权、刚化、统一等。其缺陷突出表现在教学管理模式上过于强调教学过程、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统一。首先,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学管理人员始终围绕教学计划的完成而进行着被动式的管理,过于强调管理过程而忽视了管理效果。教学计划的制订和修改应该是由专业院系根据各自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来自己安排,但实际情况是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做出许多统一规定,院系(专业)只能在小范围内选择。其次,现行高校教学培养计划和课程表的刚性依然很强,课程、教材、教学大纲稳定和划一的局面依然存在,虽然推行了很多改革,但只是从一种旧的统一性到一种新的统一性,学生仍然缺少选择课程、选择教师、选择学习进程和学习时间等方面的自主权。此外,课程结构和体系刚性也过强,课程开设很少考虑学生主体性的要求,必修课的比例偏高,选修课的比例偏低,选修课程资源尤其是高水平的选修课程资源严重不足,学生能选择的余地太小。这种缺乏选择性和灵活性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与新时期大学外部的现实需求、大学内部结构的变化以及大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不相适应。
2.缺乏合法性机制。合法性机制就是指社会的法律制度、社会规范、文化观念或某种特定的组织形式成为“广为接受”的社会事实之后,就成为规范人们行为的观念因素,能够诱使或者迫使组织采纳与这种共享观念相符的组织结构和制度。[2]组织的制度化过程是组织不断接受和采纳外界公认、赞许的形式、做法或“社会事实”的过程。如果组织的行为有悖于这些社会事实就会出现“合法性”的危机,对组织的今后发展造成极大的困难。合法性机制理论要求大学在制定、调整教学管理制度时系统进行环境分析,寻求环境认可的教学管理制度。我国高校在管理方面长期以行政管理为主导,学术管理体系普遍不完善,从而导致教学管理制度缺乏合法性机制,主要表现为制度体系不完善,制度环境不完善,制度与环境不协调。如《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依法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但学校实际没有自由设置学科、专业的自主权。设置学科、专业必须经过教育主管部门的严格审批。此外,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高等学校应当依法办学,依法管理。这就要求教学管理制度应追求“学理”(合乎教育规律)和“法理”(合乎法理要求)的有机统一。但是,目前很多高校现行教学管理制度存在一定程度的“效率本位”倾向,某些制度条款未能体现“学理”和“法理”的统一,存在若干法律盲点和制度误区。
3.组织趋同现象严重。所谓制度的趋同性就是指组织内部结构、组织行为的相似性。制度环境要求组织要服从合法性机制,为了与制度环境认同,各个组织都采用那些在制度環境下“广为接受”的组织形式和做法,而不管这些形式和做法对组织内部运作是否有效率,因而导致组织趋同。当前,我国许多高校在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上没有做到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因校而异,而是跟着大潮走,存在着严重的趋同倾向,这一现象突出表现在学分制的实施上。据统计,从1978年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高等院校先后采用或部分采用学分制开始,到目前为止,全国大多数高校都实行了学分制。学分制虽然适应了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大趋势,但并不是所有的高校都适合。学分制的实施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但涉及学校的方方面面,还与社会的各种因素相联系。高校的类型、性质也与教学管理制度选择存在着很大的关系,3]受社会、经济、教育体制本身的制约以及传统观念的影响,急切地推行学分制实验往往会事与愿违,出现教学秩序杂乱、教学质量滑坡等问题。
二、改革和创新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对策
教学管理制度是高等学校整个管理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必然要求教学管理制度也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创新。
1.创新管理理念。“路径依赖”问题是我国高校在探讨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创新进程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依据制度分析理论,路径依赖问题是制度演变的规律,而制度的整体创新需要个体思维习惯的改变。可以说,制度变革往往是以观念变革为先导的。教学管理制度是教学思想、理论、观念的具体化,是教育思想、观念、理论作用于教学管理实践的中介。教学思想和观念的转变是教学管理改革的先导,是教学管理制度更新的动力。因此,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要瞄准教育教学改革的最新趋势和发展方向,遵循教育规律和管理科学规律,充分吸取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管理思想和模式,改变“制度淡化、管理弱化、手段老化”的传统教学管理模式,创新管理理念,从以管理措施、方法和手段创新为主的教学管理转变为以制度创新为主的教学管理。
2.增强教学管理制度的“合法性”。依据合法性机制理论,高校在建立教学管理制度时必须注重两个方面:其一,注重建立与环境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其二,注重制度环境的建设与完善。随着大学生权利观念和法制观念的增强,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理所当然地既要保障正常的教学秩序,又要维护学生正当合法的权益,实现教学管理制度符合相关法律与符合教育规律的统一,要遵循法制原则建设高校教学管理制度,要及时清理现行高校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凡是与国家法律、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文件相抵触的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或条款,要及时加以清理并及时废除。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完善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文件一致的教学管理制度。
3.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制度变迁理论认为,制度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和国家政策的调整和权力的更迭,制度环境会随之改变,制度也会随着制度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现代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设计与安排必须依靠良好的制度环境,没有良好的制度环境作保障,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良好设计将不可能变为现实。从我国当前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以及当前学校发展的具体背景出发,现阶段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环境建设应重点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营造有利于现代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变迁的意识形态。在现实世界中,意识形态对制度安排的决定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现代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变革要想取得理想的效果,就不能忽视现代意识形态对它的影响和制约。营造有利于现代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变迁的意识形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首先,整个社会要树立现代的文化意识和教育教学管理观念,为现代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变革和创新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其次,要改变学校的教育生态环境。良好的学校教育生态环境能为现代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功能的实现提供资源和空间。学校应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管理理念,应具有自己的道德文化、制度文化和良好形象,避免不求实际的“搭便车”;学校管理组织应从封闭的、行政式科层组织向开放的扁平式管理组织转变。②建立和完善相配套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在我国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的今天,法律法规的建设和完善成为解决各种体制矛盾和制度空缺最有效的工具之一,完善的法律法规是保障各种制度有效安排和运行的基础。现代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有效变革与运行必须依赖完善的法律法规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当前,除了要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法》与现有的有关于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法规条例外,还应制定更具体更有效的法律法规,为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与变革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三、结论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发展,积极进行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创新研究,已成为新形势下加快高校教学改革、提升高校教学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迫切任务。从制度分析理论视角出发,运用制度学的相关理论对在社会变革和教育制度创新的大背景下,就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变迁与建设问题进行了系统地研究,而不仅仅局限于对教学工作制度、教师管理队伍建设等某一具体方面的分析和探讨,从理论高度对教学管理制度变革事实和现象背后的理论问题进行思考,这对于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彭德琳.新制度经济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186.
[2]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76.
[3]陈宏伟.论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理性选择[J].当代教育论坛,2007,(10):105.
作者简介:杨震(1980-),男,湖南洞口人,硕士研究生,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理工系助教,研究方向: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杨盛花(1984-),女,湖南通道人,硕士研究生,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经管系助教,研究方向:教育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