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内涵界定的首要原则

2013-04-29 11:08董晓丽赵兴伟
人民论坛 2013年8期
关键词:本性核心价值观内涵

董晓丽 赵兴伟

【摘要】应对文化危机,构建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为人们无所适从的心灵寻找归宿成为价值论者的历史使命。由于学者们对价值概念本身的理解不同、思考问题的视角及学科知识的差异,导致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内涵的界定问题存在诸多分歧。文章在厘清多个相关概念的基础上,从价值本性出发探讨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内涵界定的首要原则。

【关键词】价值 本性 核心价值观 内涵

“一个民族若没有能力先行评价价值,就不可能生存;一个民族要自我保存,就不能依傍邻族评价的价值。”①构建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为人们无所适从的心灵找寻归宿成为价值论者的历史使命。由于对价值概念本身理解的不同、思考问题的视角及学科知识的差异,学者们对当代中国核心观内涵的界定并未达成一致。面对纷芜庞杂的提法,应回到问题本身,从价值本性出发探求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内涵界定的原则。

概念的厘清:从“价值”到“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

价值、价值观念、价值观、核心价值观及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是依次递进的相关概念。学界对“价值是什么”的问题并无定论。王玉樑把众多观点归结为三大类型、十大学说。三大类型即主观价值论、客观机械论、主客体关系论;十大学说即意义说、满足需要说、兴趣说、情感说、欲望说、先验性质说、情境说、功能说、有用性说、结果内在性质说。②其中居主导地位的学说是“满足需要说”,即“价值是指客体的属性与功能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价值观念是价值在人头脑中的反映;价值观比价值观念更为根本,属于世界观、人生观层面上的。一个社会中存在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价值观,其中处于核心地位、统率和支配着其他价值观的是核心价值观,它是“一种社会制度长期普遍遵循的基本价值原则,是一种文化区别于另一种文化的基本价值观念。”③目前学者们采用两种不同的思路来界定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内涵,有的采用统合性单一主导观念,有的则将其看作是一些价值观的集合,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领域主导观念的有机整合。

价值本性的追问:“价值是人”

在西方占统治地位的情感主义价值论用人的情感、意志、本能等非理性因素为人的价值观念确立普遍原则与价值标准。中国哲学界通常用主体—客体关系模式,即“客体的属性与功能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来界定价值本质及处理价值问题。这种“满足需要论”虽然以坚持客观性原则为前提,“但就价值决定于主体需要,无视需要并非天然合理而言,我国学者的这种观点与西方学者的满足需要论的观点则基本相同。”④虽然东西方学者没有揭示价值的本来面目,在思考价值问题、探求价值本性时,都不约而同地指向“人”。

人是价值之源。马克思指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⑤人类出现前,事物按照自然规律机械地运动,自生自灭,无所谓意义与价值。从静态来看,事物只有与人联系起来,用人的尺度去衡量才有价值。普罗泰戈拉称:“人是万物的尺度,存在时万物存在,不存在时万物不存在。”⑥从动态来说,“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是价值的源泉。人的实践活动与动物的本能活动存在本质区别:“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⑦任何一个种的尺度包括客体尺度和主体尺度,客体尺度要求主体的活动不能超越客体提供的可能性空间范围,即合规律性、合历史必然性。主体尺度是一种价值尺度,即主体的结构、本性、目的、利益、需要等内在规定性,要求主体的活动不断实现主体自身的目的、满足主体自身的需要。这种主客体尺度相统一的实践活动把人和动物区分开来,体现着人的价值本质。

人的价值与人的本质具有内在同一性。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从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出发,基于实践的基础上,将人的本质概括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他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可以这样理解,“人的本质是实现于一切社会关系总和之中的创造价值,争取自由的对象性活动。”⑧人的价值与人的本质同为一种社会关系。在相互交织、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人既是价值的贡献者又是索取者,通过别人反观自己,才能真正理解自己的人生意义所在。

人是价值活动的目的。有学者直截了当提出:“世间称得上是‘本元的好的仅为人……本元的好,亦为‘自决自明的好。即是自决自明的好,就不能由逻辑来证明”。⑨在人以自身的能动性、创造性去变革世界的创造价值的活动中,人是目的不是手段。只有共产主义社会才能通过对私有财产的扬弃使人的一切感觉与特性得到彻底解放,使人的自主性与自为性得到真正实现,使人切身感受到“人之为人”的终极意义。

在分析了价值的起源、存在及最终目的后,我们发现始终缠绕其中的、最能诠释价值本性的东西便是“人”。无论我们如何去界定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都不应忽视其人的本性,应把“以人为本”作为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内涵界定的首要原则。

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内涵界定的首要原则:以人为本

真正理解和做到“以人为本”的关键在于明确以什么人为本。如果连“本”的对象是什么都模棱两可,“以人为本”便成了空谈。根据马克思对人的多维界定,“以人为本”中的人应是多重的,即是个人、人民及人类的统一。

马克思眼中的人首先是现实的个人,“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并不是任意提出的……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⑩这里的人不是黑格尔“绝对精神”的外化,不是费尔巴哈的“感性对象”,而是从事着具体的感性对象性劳动,不断创造出他们自己和他们自己所需的物质生活条件的现实的个人。对于现实的个人而言,活着为第一要义,为了生活,为了创造历史,首先要满足吃、穿、住及其它方面的需要。以“现实的个人为本”就是要不断实现个人的合理利益和需求。

在阶级社会中,人被打上了阶级的烙印。马克思关于人的语境中,充满了对无产阶级的同情与肯定。“对对象的占有竟如此表现为异化,以致工作生产的对象越多,他能够占有的对象就越少,而且越受他的产品即资本的统治”。虽然学者们对以人为本中人的理解不尽相同,但无一例外地包含着人民群众这一层次。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界定,现阶段,人民群众是指包含在统一战线中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联盟。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矛盾凸显,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收入群体之间差距扩大,衡量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已突破警界线,人们心理失衡造成众多社会问题。坚持以“人民群众为本”,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着眼于人民群众的生存境遇,消除他们的思想困惑和生活困境。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是类存在物,不仅因为人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把类—他自身的类以及其他物的类—当作自已的对象;而且因为—这只是同一种事物的另一种说法—人把自身当作现有的、有生命的类来对待,因为人把自身当作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来对待。”马克思所说的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指“每个人”即全体社会成员都普遍地得到发展。到那时,整个人类历史从原始社会经过阶级对抗的社会发展到了高级的共产主义社会,人类实现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以人为本,就要放眼世界、胸怀人类,为实现全人类的幸福和解放而努力。

由此,人存在的三重性,即个人、群体和人类必须是以人为本题中应有之义。个人、群体和人类三者并不是孤立地分开的,个体是群体中的个体,是作为人类的一份子而存在。群体是由个体组成的,许多个不同的群体组成了整个人类。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既应关注现实生活中个体,又要在为人民谋幸福的过程中寻找人类解放的契机。

【作者分别为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沈阳药科大学社科与文体学院副教授,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本文系2011年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柏拉图人学思想研究”成果,项目编号:L11DZX019】

【注释】

①[德]尼采:《扎拉图斯特如是说》,黄明嘉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08页。

②王玉樑:“论价值本质与价值标准”,《学术研究》,2002年第10期,第10页。

③田海舰,邹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27页。

④王玉樑:《21世纪价值哲学:从自发到自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68页。

⑤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23页,727页。

⑥苗力田:《古希腊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83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97页,91页。

⑧薛克诚,洪松涛:《人的哲学—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新探》,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90页。

⑨韩东屏:“价值是人及其意蕴”,《哲学研究》,1993年第11期,第20页。

责编/王坤娜

猜你喜欢
本性核心价值观内涵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保持本性方能异彩纷呈
挖掘习题的内涵
关于如何运用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培树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
煤企关注大学生员工心理成长的现实意义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国产喜剧电影的核心价值背离
论现象学时空的实践本性
本性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