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的“六步训练法”

2013-04-29 00:44马利云
语文教学之友 2013年8期
关键词:本学期经典作品学情

马利云

对作文教学,我比较重视。也尝试在不同阶段就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几年来,在不断实践和比较研究的过程中,我发现最有效的提升方法还是经典作品的示范引领。虽听起来是老生常谈,但确实很有效。

笔者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总结出写作训练的六步法,简要陈述为:课前学情调查——经典作品导写——学点品悟归纳——课堂实践演练——提供修改依据——小组互评互改。下面以本学期一次习作训练为例加以阐述。

一、课前学情调查

学情调查:针对老师布置要求写人的文章,同学反馈,一般会写自己熟悉的亲人。也有同学困惑于写人的文章,常常每次遴选出的素材都雷同,缺乏新意,而且无从挖掘;不能打动别人。

二、经典作品导入

以梁晓声《普通人》为实例。(因本文较长)此处节选部分段落。

……从此,父亲便开始了他的“演员生涯”——更准确地说,是“群众演员”生涯——在他74岁的时候……

父亲演的尽是迎着镜头走过来或背着镜头走过去的“角色”。说那也算“角色”,是太夸大其词了。不同的服装,使我的老父亲在镜头前成为老绅士、老乞丐、摆烟摊的或挑菜行卖的……

不久,便常有人对我说:“哎呀晓声,你父亲真好。演戏认真极了!”

父亲做什么事都认真极了。

但那也算“演戏”吗?

我每每地一笑置之。然而听到别人夸奖自己的父亲,内心里总是高兴的。

一次,我从办公室回家,经过北影一条街——就是那条旧北京假景街,见父亲端端地坐在台阶上,而导演们在摄影机前指手画脚地议论什么,不像再有群众场面要拍的样子。

时已中午,我走到父亲跟前,说:“爸爸,你还坐在这儿干什么呀?回家吃饭吧。”

父亲说:“不行。我不能离开。”

我问:“为什么?”

父亲回答:“我们导演说了——别的群众演员没事儿了,可以打发走了。但这位老人不能走,我还用得着他。”

父亲的语调中,很有一种自豪感似的。

父亲坐得很特别,那是一种正襟危坐。他身上的演员服,是一件褐色绸质长袍。他将长袍的后摆掀起来搭在背上,而将长袍的前摆,卷起来放在膝上。他不依墙,也不靠什么,就那样子端端地坐着,也不知已经坐了多久。分明的,他惟恐使那长袍沾了灰土或弄褶皱了……

父亲不肯离开,我只好去问导演。

导演却已经把我的老父亲忘在脑后了,一个劲儿地向我道歉。

中国之电影电视剧,群众演员的问题,对任何一位导演,都是很沮丧的事。往往的,需要10个群众演员,预先得组织十五六个,真开拍了,剩下一半就算不错。有些群众演员,钱一到手,人也便脚底板抹油,溜了。群众演员,在这一点上,倒可谓相当出色地演着我们现实中的些个“群众”,些个中国人。

难得有父亲这样的群众演员。

三、学点品悟归纳

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家梁晓声回忆已故的父亲。

文章从父亲作为“群众演员”的这一职业的角度,通过强化细节“迎着镜头走过来或背着镜头走过去”,提取职业特征。作家精于选材,反复书写父亲做群众演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 “认真”,并最终把讴歌一位建筑工人的认真到一位群众演员的认真贯通起来,使文章有了更深厚的内涵。

作为中学生的范文,文章有些篇幅偏长。但并不影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本次作文训练,仿照《普通人》有关段落,写一个人物片断。

要求:从职业特征角度,写一个你熟悉的人。

四、课堂实践演练(略)

五、提供修改依据

1.你是否把自己作为一名观察者?

2.检查你书写的人物性格,是否是从职业中形成的。

3.检查你所描述的事例或细节,是否与你所表现的人物性格相符。

六、小组互评互改

六人一小组。彼此交换习作阅读,按照修改意见,对同学习作,展开讨论分析。在此基础上,形成修改意见,并当堂修改。

教学后记及一点思考

本次写作课,是一个写作课系列中的第三课时。

本学期开设的写作课,尝试在初一作文训练的基础上,对初二阶段的学生习作中的亲情类作文,做一个写作题材的开拓。因为学生视野较狭窄,生活经历大致类似。一遇到写人的作文训练,选择就很有限,写亲人居多,也有写老师同学的,一部分同学也会写偶像明星。因此,亲情类写作是中学阶段写作训练无法忽视的一个重要类别。因此在开设这个课之前,在学生中做了认真的调查。

学生反馈的问题有:1.所选对象选择余地很小,写得最多的是父母。2.所选题材陈旧,写来写去就那几件事,自己都烦了。3.不能打动人。4.很难有新突破。

针对学生出现的以上情况,我们本学期的写作课,就确定了总主题:“让亲情流淌在笔端”——亲情类作文的题材拓展。

从“书写对象的选择”、“对书写对象的动态性特征的把握”, “亲人的职业特征”,“亲情的另类表达”,“家庭的固定习惯、保留节目”, “学会用最动人的细节表达亲情”,“写自己对亲人关心”,“写一写心中的悔”等多方面,我拟定了本学期的写作课计划,尝试进行题材的挖掘和开拓。帮学生打开思路,创设更广阔的写作空间。需要说明的是,学生的写作都是在课内进行。

具体到这节课,主要是按照我以往写作课的“六步法”进行。在学情调查之后,精选范文,并从中提取可供效仿的写作角度——限定学生从职业角度去表现亲人。有一些人或许对此举略有微词,认为文无定法,岂可限定学生思维?但是,在操作的过程中,作为一个片段练习,我觉得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有益的尝试。并且给出明确的修改依据。因为这是片段训练,当堂修改,分小组,关注动态过程。全体学生在关注一篇习作的时候,大家探讨,给出合理的修改意见,当堂修改。这样的写作训练,事实证明是有效的。课堂上,教师精选学生习作中的八个片段,参照进行集体修改,余者,可同桌交换,自己斟酌。从学生交上来的修改后的习作中发现,他们都能参照标准,有效地进行片段修改。

作为一位普通语文老师,语文课,是要真讲精练,一节一节踏踏实实进行的。我主张用心上好每一节课。新课程标准明确语文课程的基本任务在于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课标在“前言”部分多次强调“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在“课程性质”和“课程基本理念”中又多次指出语文课程要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这是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践行的依据。

而要想达到“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这一目标,是需要进行不间断地训练的。叶圣陶老先生说:“一篇篇课文都是作者动了脑筋写出来的,看作者是怎样想的和怎样写的。教师一方面给学生指导和引导,一方面督促学生练习,这就是训练。”而训练也需要有方法,“课前学情调查——经典作品导写——学点品悟归纳——课堂实践演练——提供修改依据——小组互评互改”,这“作文教学六步法”也许算不得有什么创意,相信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会不断完善,并提炼出更为有效的教学实施办法。此处提供的只是笔者在写作教学中常常运用的简单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流程。至于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应该按照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写作的实际情况来灵活运用。

(作者单位:湖州市第五实验中学)

猜你喜欢
本学期经典作品学情
课间十分钟跳出新花样
为什么读经典(节选)
针对学情,实干巧干
作业批改中如何了解学情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感悟经典作品 提升美术素养
本学期的回顾
撷英 经典时期的经典作品
每一次停歇都是为了抵达
一题多变,搞定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