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语文教学就是要跳出语文教语文,让学生创造性地阅读文本,允许学生对作品有多元化的理解,倡导课堂教学拓展外延,使学生能挖掘作品中更深一层次的品读,真正地达到让学生走进语文而不仅仅走近语文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走进”语文教学 “走近”语文教学 培养 实践
站在教育的前沿不免会看到一些关于教育的现状以及发现一些在教育领域中出现的大小问题,尤其是在语文学科教学方面上,个人认为尤其紧迫,面对现在的各学科教学,语文已处在了一种上不去下不来的尴尬境地,人们常常会说这样一句话“学了语文也不一定会得高分,不学语文也不会差到哪去”,不可否认,这种观点也许在儿时都曾出现在我们的理念当中并多多少少的影响着我们,但如今进入研究生阶段,以后也有可能迈入教师行业的我开始思考:到底是什么让孩子们甚至是老师本身或家长们渐渐的开始不重视语文学科教育的重要性?作为一名教育者又该如何面对语文教学?
在我看来,教学不仅仅是在教室的粉笔与黑板中完成任务,而是真正的用心教会学生学习的本领与方法技能,让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领悟有所突破创新从而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在生活、生产实践中做到灵活的运用,避免死学现象的产生。如今的老师也都明白,语文教学要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可现实中却恰恰相反,绝大多数的老师仍然停留在对文本知识讲授的平面静止状态,学生由于各种原因根本无法对文本有直接的接触、关照、感受和解读,作品对于这些学生而言只能是从外在的、疏远的、异己的,谈不上艺术接受,更谈不上创造性思维。学生们打的仅仅是学语文的“外围战”,做个学习的观摩者,而不是身临其境去体悟文本联系生活。尤其可见,要想让教学不仅仅是语文学科真正的走入学生们的心里就要做到:“走进”语文教学而不仅仅是“走近”语文教学。
现在的学生们往往做到了“走近”语文教学,站在很近的角度观察着所学学科的知识与文化却没有真正的进入其中,我相信如果每一个老师都可以做到很好的引导,每一位学生都可以相应很好的“走进”语文教学,体悟知识给自己带来的快乐。我曾看过一个数学教学实录,一位数学老师就很好的做到了“走进”教学的境界,在记录中当堂课程中所要抓握的是物体周长的计算公式,不难猜到如果是简单讲解的话,老师可能只需5分钟就可以完成教授其公式的解读并令孩子们背下来的教学任务,但教学录像里的老师却拿出了一卷卫生纸,让孩子们想如何测量这一卷卫生纸的长度,这一鲜活物品的出现,立刻打破了刻板的教学课堂气氛,每一个孩子的注意力都紧紧的跟随着老师,通过实物的展现、老师一步步的启发诱导式提问以及分组讨论的多样化形式让每一个孩子都主动思考并参与进学习的整个大氛围中,在整堂课中很好的做到了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让孩子们在学习中不仅仅记住了所学周长公式更教会了孩子们该如果将所学知识联系到生活实践当中去,做到学会知识的完美境界。
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老师的教学设计是及其重要的,一堂课上的好与坏往往就在于老师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小小道具或是引用的一段话就可以做到让整堂课活过来,让孩子们真的不仅仅是学会而是运用。
面对现在语文教科书中的文本阅读,很多文本可能都会让我们疑惑,更何况是新一代的孩子们,也许我们无力对国家指定教材的内容做任何改动,但我们可以通过引用生活中类似的文本进行并行式引用教学或是对比式教学,扩充课外读本的范围,让孩子们可以真切的体会文本含义并在整个成长过程中搭建起他们心中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理念。在实践学校听课的期间,在几篇文章的讲解过程中触发了我的感想,其中一篇是朱自清的《背影》,记得当时课上老师让学生们反复对父亲为作者买橘子爬站台的那段内容进行默读,并让学生们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当老师开始找同学们回答问题的时候,有的同学却开始说“什么是站台?为什么要爬上去?直接让卖橘子的人称好拿过来就好了?绕过去也可以啊?父亲的背影为什么写的那么笨拙等等问题。真的,当我听到这一系列的来自孩子们口中提问的时候,我突然间意识到,也许这就是教学与现实生活的差距与难度,孩子们根本无法体会当时所处的环境和领悟父亲与作者间的爱。我想,如果我们在这篇文章的讲解前,我们可以先做好铺垫,不仅仅包括对作品背景的介绍而是相关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从而来触发孩子们心灵深处的感悟再展开文本的解读,也许会让孩子们更好的理解并在精神上得到升华。
由此可见,教育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往往是超出我们所预想的,充分的做到课前准备和现实实际做好良好的勾连是及其重要的,现在的孩子们几乎没有零基础而是会得很多,要想很好的与学生们保持那种教与学的关系就要求现如今的教育者具备更高的文化素养与思想高度,要在要求学生“走进”语文教学的同时,教师要首先“走进”语文教学。
前段时间,我参加了东北师大附属中学举办的第30届教学百花奖,在两位老师的完美讲课后,孙立权老师的一席话触动了我对教学理念的深化,他在评课过程中多次讲到“人课一体”,我想这也是我坚持“走进”语文教学的令一境界,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不仅仅要做到完成教案中所设目标,而是要做到把作为一名教师本身的思想领悟融合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们感受到不仅仅是他们在单方面的学而是与老师一起学、一起研讨;学生也不仅仅是要吸收老师所讲的知识内容,而是要做到从课上得到可以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的本领或是到达个人思想上的一种多元化高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深化主题的同时要做到提升教学人文主义情怀,让教师与学生两者共同得到升华,做到共同“走进”语文教学。
作者简介:宋昀航(1989.2-),女,吉林省敦化市人,东北师范大学学科教学(语文)专业2012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