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校贫困生心理教育问题

2013-04-29 11:29吕云婷
北方文学·下旬 2013年8期
关键词:心理教育贫困生高校

吕云婷

摘 要:本文研究了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及特点,在成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多种措施,不断增强高校贫困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适应能力,从根本上解决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危机。

关键词:高校 贫困生 心理教育

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逐渐成为近年来社会以及高校等各方面关注的热点问题。高校及国家对贫困生不仅要提供物质层面上,的帮助,更加应该加强心理层面的教育和疏导,不仅要将资助与心理教育结合起来,还应该依据具有不同心理特点的贫困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不同的资助和教育,从而使贫困生更好的适应大学环境。

一、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表现

(一)家庭贫困导致的自卑心理

贫困生由于自身家庭条件不如其他同学,因而存在程度不一的自卑心理,这是一种对自己及家庭的不满的否定情绪,是对个体的得失过于在意的一种心理情感。这种心理往往使贫困生非常敏感和关注周围人对自己的评价,虽然他们有强烈的得到周围环境支持的心理需要,但由于自卑心理的作用,他们却难以接受他人的同情及帮助,并造成自卑心理逐渐加重。加重的自卑心理更易引发带有攻击性的行为,从而引发更严重的后果。

(二)缺乏自信导致孤独心理

由于大多数贫困生缺乏自信心、社会交往能力不强,往往怯于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活动。另外贫困生自卑又自尊的矛盾心理,他们往往带有明显的不确定、不稳定的的情绪性,从而加剧了其在人际交往和群体生活中的困难程度。大多数贫困生对自己的事情异常敏感,并且由于害怕别人无法正确理解自己、接纳自己而经常封闭自我,从而更加缺乏与周围人的交流和沟通,感到孤独。

(三)过高压力导致的焦虑心理

由于贫困生在求学过程中极易由于贫困导致自尊心、自信心受损以及失败感,从而引发的紧张、忧虑等焦虑心理。在学习生活中,贫困生每年要应对高昂的学杂费和生活费,思想压力会很大,他们的精神会变得十分焦虑,更容易产生对当前生活及未来前途的焦虑和紧张心理。

(四)前途不明导致的迷茫心理

进入大学后, 很多贫困生在家庭条件、人际交往、个人技能等诸多方面都与同学存在差距,但自尊、好胜的性格促使他们去尽力弥补这些差距,比较常见的表现是拼尽全力学习。现如今社会贫富差距加大、社会竞争加剧,很多不公平现象导致了贫困生与“富二代”、“官二代”同学发展机遇的不平等,造成贫困大学生心理失衡,对前途产生了迷茫不明的压力心理。

二、高校贫困生心理特征探源

很多复杂的原因造成了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高校和政府应对贫困生的心理问题的现状与成因进行综合分析,提出行之有效的应对和解决模式。总而言之,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经济方面

贫困生的家庭经济来源少,十分贫困,造成他们对现实自我感到不满意,而在现在社会条件下很多贫困生衡量事物的主要价值尺度却是金钱,“金钱万能观”加剧了他们对物质享受的渴求,因此很多贫困生会盲目做出很多对自己不利的选择。

(二)学业方面

由于进入高校之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贫困生在自尊和自信方面会受到很大打击,很多贫困生为了证明自己,为了不辜负父母的期望,往往坚持单调的“三点一线”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学习压力的紧张,人际关系的复杂和不甘示弱的自卑心理,导致他们产生失落、烦躁、焦虑的心理情绪,严重的甚至会出现一些应激心理。

(三)人际交往方面

大多数的贫困生在人际交往方面会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他们大多性格内向,缺乏自信,不善于与人沟通和交流,经常感到孤独。由于对同学和集体缺乏认同感,会失去很多与师生交流和在实践中成长的机会。当努力结果与期望目标出现了差距时,贫困生往往强调种种的社会因素造成了他们家庭的贫困,由此会加剧他们对家庭的贫穷、父母的无能和不平等的社会现象的怨恨程度。

三、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办法

把握高校贫困生特殊的心理特点及成因,有利于政府及高校依据其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一)建立完善多元化的助学解困体系

目前,国家各级政府在资助高校贫困生方面已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国家对高校贫困学生设置的各类型奖助学金的数额正在连年增大, 高校应进一步完善各类奖助学金的评选办法和监督体系,做到真正的公平、公正、公开。此外,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教育、财政、银行、学校等相关部门要对贫困生高度负责,简化贷款手续,扩大贷款规模,为高校贫困生提供更加简捷的服务。在此基础上,高校还应进一步拓展校内外勤工助学渠道,加大校内外爱心人士帮扶以及资助的范围, 帮助缓解贫困生的经济窘况, 消除贫困生在经济上的心理压力。

(二)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高校要加强对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强化对该项工作的有效指导,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体系,掌握贫困生的主要心理问题及应对措施。此外,高校在与贫困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指导时应善于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提高贫困生心理素质。此外,高校应充分发挥由班级心理健康委员带领下的由心理素质较好的学生组成的心理健康小组的作用。

(三)对贫困生进行有针对性地教育引导

高校应通过主题班会、专题讲座、大型活动等多种形式进行贫困生自立自强教育,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高校应鼓励贫困生坦然面对困难,乐观对待人生并勇敢地面对挑战,不断提高自我认知与调控、自我激励与发展的能力。让贫困生深刻认识人生的价值,树立远大理想。

(四)解决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与就业工作相结合

很多贫困生存在严峻的就业心理压力,高校要拓宽贫困生就业渠道,加强就业观念和理念的指导,引导贫困生把自己的理想和能力、现实结合起来,通过自身的努力,找准定位,顺利就业。

(五)营造优良的学风氛围和育人环境

高校应注重强化育人环境、加强学风建设,充分发挥各级学生会和社团的作用,开展多种活动,营造学生健康成长的校园环境和心理环境,让贫困生始终能够感受到大学生活的充实、集体生活的温暖,从而减轻经济困难给他们带来的负面影响。

高校贫困生是一个固定存在的特殊群体,他们的身心特点源于特别的生存环境,从总体上来讲,他们是属于校园中的弱势群体,需要我们去关怀、爱护,需要我们去教育、引导。贫困大学生同样是国家的人才资源,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贫困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国家的未来,是国家建设和谐社会以及高校建设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王集杰,李潜,林萍,2006年6月.

[2]《试析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其教育方法》.胡春光,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年2月.

[3]《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探析》.张晓琴, 陈松.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4年6月.

[4] 《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探讨与研究》.张亮,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4月.

猜你喜欢
心理教育贫困生高校
浅析赞赏教育在中学教学中的运用
关于高校贫困生心理教育的几点思考
谈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设计
有效提高大学生心理教育方式探析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