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月波
【摘 要】本文通过对200例静脉留置针患儿在操作护理过程中有效应用舒适护理模式,并与传统护理模式进行对比,发现将舒适护理模式应用到小儿静脉留置针操作护理程序中可以减轻患儿在留置静脉留置针过程中的疼痛、恐惧等不适感,增加其舒适度,有效提高患儿及家属的满意率。
【关键词】舒适;护理模式;护理程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3年6月在我院留置静脉留置针的患儿4 00例, 男232 例, 女168 例,年龄0 -6 岁; 头部静脉留置针110 例, 手部静脉留置针186 例, 足部静脉留置针104 例。符合下列条件:入院前未经静脉穿刺输液;血管弹性正常。
随机分为对照组200 例,男116例, 女84 例;观察组200 例,男116 例, 女84 例。两组患儿性别、年例、穿刺部位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 0 . 05 )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静脉留置针护理模式。观察组实施舒适护理。
2 结果
2.1 评价标准 根据0-3 岁和4 -6岁两个年龄段小儿自制舒适度量表进行测试评价:;-患儿先后相对比较提高的数值均≥2分认为提高舒适度有效, < 2 分认为舒适度提高无效。患儿及家长满意度调查。采用我院自制的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在患儿出院前进行问卷检查。
2.2 两组患儿家长满意度调查比较, 见表1。
3 舒适护理
3.1 操作前有效沟通 在留置静脉留置针前对患儿及家长进行有细致耐心的解释。先向家长讲解留置针的优点, 它可减少反复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痛苦和恐惧, 同时还便于抢救危重患儿及随时用药。亲切的交谈、温柔的话语可以使患儿及家长产生信任感,使家长易于接受。对年长患儿, 护士可通过哄、抱等亲密接触消除患儿恐惧心理, 对其进行鼓励、表扬, 从而与患儿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起到有效的安抚作用。
3.2 充分的环境及用物准备 进行留置针操作的治疗室应光线充足,室内装饰应具有小儿特色,如室内有卡通贴画,颜色应柔和,并可播放儿歌、儿童故事等。室内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 使患儿在静脉穿刺的过程中感到轻松、舒适。同时用物准备一定要充分,并于操作前进行一次认真核查,减少患儿及家属等待的时间。
3.3 严格遵守留置针操作程序 在留置静脉留置针过程中, 一边与患儿及家长交谈, 分散其注意力(对小婴儿可采用逗引或听音乐的方式), 一边选择粗、直且弹性好的血管进行穿刺。进针时要稳、准, 保证一次穿刺成功。因留置针一般留置3 -5d , 需用透明的、透气性好的无张力粘贴,并在穿刺部位用自粘弹性绷带固定, 以免患儿烦躁哭闹时拔出留置针。熟练的操作技术, 充分的知识和技术储备, 可减轻穿刺造成的创伤, 从而减轻疼痛。可给患儿以安全感和信任感, 减轻患儿的畏惧心理, 取得患儿的配合,减轻患儿及家属的不愉快程度。
3.3 静脉留置针的护理 固定完成后,护理人员应注明留置时间,并签名。告知家长留置针保留时间约35d, 注意观察局部血管的变化。患儿在输液过程中若有哭闹及时告知护士。护理人员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勤巡视病房,仔细观察输液部位有无红肿及输液畅通情况,特别是输注高浓度、高刺激性药物时更加应加强巡视,及时发现液体外渗。同时对患儿的输液情况认真进行床头交接班,做到持续有效的观察。每次输液完毕用10 U/ L的肝素液5 ml 封管, 对有出血倾向者采用5 ml 生理盐水推注封管。封管采用脉冲式推注法。
在取出留置针时,先用酒精棉球湿润, 以免给患儿带来疼痛。拔针时先以碘伏棉球消毒针眼及周围皮肤,再用无菌敷贴按压针眼,嘱患者顺进针方向沿血管走行按压, 时间5分钟以上 , 以免出血或淤血, 影响下次穿刺。
4 讨论
静脉留置针是儿科病房最常见的一项技术操作, 与普通的静脉穿刺相比有很多优点,可以避免经普通静脉穿刺时患儿乱动引起的液体外渗现象, 同时减少穿刺次数, 减轻患儿的痛苦。使用留置针时, 要求护土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娴熟的穿刺技术和良好的护患沟通能力。在护理过程中, 护士应给予积极的舒适护理, 以减轻患儿的疼痛、恐惧等不适。随着现代护理学的发展, 要求护理工作不能仅限于配合医疗等单纯的护理技术工作, 而应更注重“ 以患者为中心” 的全过程护理。舒适护理是指人在心理、生理、社会、灵性上达到最愉快状态,或缩短降低其不愉快的程度而达到的愉悦感受,促进健康及疾病的康复。该护理模式是1998年由台湾人萧丰富先生提出的。作为儿科护理人员, 不仅要关心患儿的疾病, 还要关心患儿的基本生理、心理需求。真诚地关心、体贴患儿, 以温和的语言与患儿交流, 耐心倾听患儿及家长的意见, 让患儿享受富有人性化的高水平的医疗、优质护理服务, 增加其舒适度,大大提高患儿及家属的满意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