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生林
【摘要】良好的数学课堂不仅可以提高小学生学习效率,而且有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本文主要从提高学生注意力课堂;合理组织教学课堂;培养学生勤思好问课堂;抽象转直观课堂四个方面浅谈小学生数学教学课堂。
【关键词】小学生;效率;能力;教学课堂
一、提高学生注意力课堂
小学生年龄小、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有意注意保持时间短。针对这些特点,从以下几方面提高学生课堂注意力。
1. 如请学生在黑板上做数学题来培养他们的注意力,通过做题学生既学习了数学知识,又培养了基本能力。
2.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上课时多采用新鲜、有趣、形象的事物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借用小动物、童话、实物等会使课堂生动活泼。另外也可适当增加活动性的内容,让学生参加,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
3.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小学生发挥想象力多提各种问题来激发学习动机。
4、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让学生课前预习,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在课堂上带着问题听课,寻找答案。为了不分散注意力,将与上课无关的东西放在书包里。在听讲时,思考哪些是重点,认为重点的就记下来,准备课后复习。同时,对一些没听懂的也要记下来,以便下课问教师或同学。
二、合理组织教学课堂
1、教会学生要自律。
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不会一帆风顺,会面临许多障碍和困难。这就需要家长和老师共同配合,有意识地从小培养学生有较强的自制力,教学生懂得自制力就是自己控制自己的能力。除了谈话式的教育,还可以给学生讲些生动具体的故事。教会学生学会自律。
2、帮助学生树立专心做作业的榜样。
对于善于模仿的学生来说,榜样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家长和老师配合可讲些古今中外名人专心学习的故事,更可了解孩子班上那些专心做作业的典型事例引导孩子,从学习态度、作业习惯、成绩等各方面进行对比,这样经常进行针对性的进行榜样教育,促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培养学生勤思好问课堂
勤思好问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端正求知态度。这一习惯的培养应孕育在整个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中,与数学中心思维方法、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1、教材、课本联系日常生活,创设情景问题。激发学生“思和问”的求知欲。
2、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发学生深刻思考。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教学中对易混淆的概念,更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
3、鼓励学生积极发问,培养学生良好的动脑习惯,教会学生独立思考。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重为学生创设“创新”的机会,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猜想、联想、发散思维、推理、操作、实验、观察、讨论等数学活动。
四、抽象转直观课堂
由直观数学入手,促使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对待小学生思维正处于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这决定我们教数学不能操之过急。为此,我采取由直观教学入手,并且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方法。
总之,良好的数学学习课堂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教师在教学中时刻贯穿渗透,这样有助于开发小学生的个体潜能,促进小学生主动学习数学,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
参考文献:
[1] 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