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孔墨理想人格的异同

2013-04-29 19:57李黎
北方文学·下旬 2013年8期
关键词:理想人格异同墨子

摘 要:理想人格作为一种完美人格形象,在中外历史上不断被思想家、哲学家所追寻探索。儒墨二家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流派,在中国的历史中有着重要影响,而孔子与墨子作为这两家的代表人物,提出了各自对于理想人格的观点。本文从构建理想人格的三个方面对孔墨学说进行比较研究,对探寻不同学派的人格文化底蕴,奠定当代人生价值的文化内涵,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孔子 墨子 理想人格 异同

理想人格一般指一定社会或阶级所倡导的道德上的完美典型,在不同的时代和社会有不同的内涵。自先秦时期始,中国的先贤圣人,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理想人格标准,并以身作则地进行实践[1]。儒墨两家在战国时期曾并称为“显学”,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流派,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涵。而孔子与墨子作为儒墨两家的代表人物,在对于理想人格的认识上却不尽相同。笔者分别从人性论,人生价值,以及理想人格的范型这几方面,研究其理想人格的异同,望同行指教。

1.理想人格的基础——人性论

人性,在哲学史上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一般理解为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中国人性论的最大特点就是以善恶论性,在先秦诸子中,围绕人性的善恶问题,形成了不同的派系,并以此为基础建构了不尽相同的符合当时时代背景的理想人格。

孔子最早提出了人性的观点,他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篇第十七》)认为人的原始天性是相似的,只是在后天受到不同的影响后才会产生区别,最终乃成善恶之别;墨子在其论著中并未明确提到“人性”二字,但并非意味其没有对人性的探讨,如《所染》篇所载,墨子看见染丝的情景,便感叹道:“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人者变,其色亦变……故染不可不慎也。”(《墨子·所染》)他认为,人性如无色之丝,所染之丝色完全取决于所染之颜色。人性与素丝相似,原没有善恶之分,其善恶全凭后天的环境影响所致[2]。

由此可见,孔墨二人都认为人的天性并无差别,其善恶取决于后天环境的不同,强调社会环境对于人性的影响。这种对于人性的认识,奠定了其构建理想人格的基础。

2.理想人格的核心——人生价值

在中国传统文化哲学看来,人生价值取向是人生境界的体现,同人自身的人格心理结构的不断完善、丰富,以及人生体验与人格建构活动的不断积累深化密切相关。笔者以为,对于人生价值的探索,正是理想人格的核心内容,故而下文便从先贤们常用来衡量人生价值的仁爱观、道德观、义利观这三方面来甄比孔墨。

2.1“爱人”与“兼爱”之分

孔子仁学以“爱人”为主题,正如“樊迟问仁,子日:爱人。”(《颜渊》)墨子仁学以“兼爱”为标帜,即“兼相爱”(《天志上》),“兼而爱之”(《尚贤中》)主张人人相爱,关爱民众,反对以强凌弱。由此不难看出,孔墨都注重“仁”的理念,但是孔子认为“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中庸》),其提倡的“仁爱”是建立在“亲亲”的基础之上的,强调宗教程度、血缘尊卑、亲疏贵贱,是一种由亲而疏,由近及远的爱,属于“爱有差等”。而墨子则认为“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兼爱中》)其所主张的“兼爱”是不分血缘尊卑、亲疏贵贱、轻重薄厚的博爱,属于“爱无差等”[3]。

2.2“克己”与“自苦”之别

在道德修养的层面上,孔子提出“克己复礼”的观点,“克己”,就是克制自己,不放纵自己。“复礼”,就是用外在的礼来约束自己。具体说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 墨子则以“自苦”作为其道德准则,活着不贪图享乐.穿的是“短褐之衣”,吃的是“藜藿而羹”(《墨子·鲁问》),死后也只要求“衣三领.足以朽肉;棺三寸,足以朽骸;掘穴不通于泉,流不发泄则止”(《墨子·鲁问》)的薄葬[4]。同样都是提倡约束欲望,单从程度来看,墨子要远高于孔子。

2.3“重义”与“贵利”之辨

孔子的义利观统一在一个“义”上,他说:“义以为上”(《论语-阳货》),把其视作立身之本。并且“子罕言利”(《论语·子罕》)当义利可以兼得时,他也主张“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论语·宪问》)。墨子虽有“万事莫贵于义”、“贵义于其身”(《墨子·贵义》)的论述,但他的义利观却是统一在“利”上,他说“义,利也。”(《墨子·经上》)“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墨子·非乐土》)把利人作为义与不义的标准,义只不过是实现利的手段,没有利也就没有义,义成了利的派生物。因此,如果说孔子的义利观是以义为本,见利思义的话,那墨子便是以利为本,义利并举。

3.理想人格的范型——“圣王”与“兼士”

孔墨所生的年代有先后,然而战乱不断,礼崩乐坏是对其大的时代背景的概括,曾长期作为约束人们行为和维系社会稳定的力量的周代文制目趋动摇和腐坏,思想家们为了寻觅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而苦苦探索。

孔子站在没落贵族的立场,认为礼崩乐坏的根源在于人心的麻痹和堕落,所以解决社会问题的方式,不在于修改文制去适应人,而是要从人心上着手,他追求的理想人格正是这种内圣外王的“圣王”人格,以此作为终极的理想人格范型。其基本品格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雍也》),形象则为唐尧、大禹等圣贤,孔子说“尧舜其犹病诸”(《雍也》)

墨子站在一种小生产者的立场,时时以求“中万民之利”,提出了“兼士”的人格范型以倡导兼爱与非攻,把“兼士”作为自己所向往的理想人格。其基本品格有赖力仗义、扶危济困、爱人犹己等,《兼爱下》说:“吾闻为高士于天下者,必为其友之身若为其身,为其友之亲若为其亲。”兼士“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形象则为文王等圣贤,墨子曾赞叹:“文王之兼爱天下之博大也,譬之日月,兼照天下之无有私也。即此文王兼也。”

无论“圣王”或“兼士”,二者都是“爱民谨忠,利民谨厚,忠信相连,又示之以利”(《节用中》)的天子,二者都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品格。正如墨子所说“兼者,圣王之道也。”(《兼爱下》)这便是剥去其字面含义之后剩下的实质内容[5]。

综上所述,本文从构建理想人格的三个方面对于孔墨思想作了一个粗略的比较,对探寻不同学派的人格文化底蕴,奠定当代人生价值的文化内涵以及树立现代的理想人格,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范勇.试论先秦时期的理想人格[J].中华文化论坛.2003(2).

[2] 陈山漫,陈春华.墨子人性论浅析[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1(3).

[3] 韦先良,王贵.孔子“仁爱”与墨子“兼爱”之异同分析.[J]法制与经济.2010(227).

[4] 刘丽琴.论墨子人格精神的负面价值[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

[5] 张晓飞.孔墨伦理思想发展的逻辑比较[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举版).2000,26(2).

作者简介:李黎(1988-),女,汉族,山东潍坊人,硕士研究生,2012年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目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心理学。

猜你喜欢
理想人格异同墨子
“墨子号”与墨子
儒家君子人格的当代意义
浅论庄子的理想人格思想
论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专业文化建设的校企文化融合
从中日民间故事窥探中日文化差异
大陆和港澳台初中历史课标在中国文化史方面的异同
简论谢灵运与柳宗元山水诗思想内容之异同
先秦诸子之评述与《墨子》的解读
论薛宝钗形象魅力与中国传统理想人格
墨子兵法(一)墨子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