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锦刚
[摘 要]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学习要善于通过专题学习等方式,沟通课堂内外,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就是将语文教学活动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在生活的背景下,融入生活,体悟生活,享受语文,热爱语文。
[关键词]生活;语文;情感;体验;感悟
一、亲近生活,让课堂多一道色彩
《中庸》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意思是说“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能离开,那就不是“道”。语文学习也有其“道”,道指的就是“语言文字的运用”。但是看目前的课堂中,越来越多的语文课堂背离语言文字训练,语文课枯燥,语文课没有语文味:朗读课文,学生体会不出情感深重的读味;阅读文章,学生理解不出人文关怀的情味;写文章,学生表达不出真情实感的生活味。
在语文文本里,我们既可以感受世界之博大,也能领略生命之孱弱;既能观赏山河之壮美,也能体悟亲情之醇美;既能学习人类文明的瑰丽异彩,也能目睹自然社会的风土人情。语文学习无不牵引着我们的生活,生活和语文如影随形,不分不离。我们的语文课堂如果挖掘生活中的语文素材,那么语文课一定会显得生机勃勃,学生学习语文自然也会兴趣盎然。
生活中语文学习的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关注学生,关注文本,关注生活,在语文课上注意“文本——学生——生活”三者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生活的海洋里汲取,在语文的天地里驰骋,运用语言文字描绘我们的生活,激发学生的生活情感。
二、寓情于教,让课堂多一份关怀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属性与功能最好的概括,语文不仅要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还应该在文本感悟中多一些人文关怀,在文本学习中多一些情感积淀。
笔者在教学莫怀戚《散步》时,对文本主题的理解,就让学生联系身边生活,理解文章的重点句,体会文中蕴含的浓浓情味。如对“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一句的理解,笔者试着让学生给这段文字取个标题,并说说理由。学生有的取“背”,理由是:我背着的是母亲,妻子背着的是儿子,我和妻子背起了整个家庭;有的取“和谐”,依据是我迁就母亲,母亲迁就孙子,妻子迁就我,一家相互理解,相互体贴,相依相偎;有的取 “责任”,尊老爱幼是责任,他们背起的不仅是对老人、对孩子的责任,更是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中年人是社会的脊梁,他们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任。背起的是责任,体现的是温情。
学生在语文课上“拟标题”,不仅训练了语言文字的运用,更获得了一份情感熏陶。学生在玩味语言中能联系生活实际,视角由课内向课外,感悟由课本到生活,情动于中而发乎于外,在文本的研读中,感受一份浓浓的亲情和深深的责任。
三、体验生活,让课堂多一些共鸣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对文本“体验”,理解文本,在我们语文阅读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如在学习黄飞的《甜甜的泥土》时,笔者在课前让学生观看了台湾旧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片中小强哽咽着哼唱《妈妈,再爱我一次》歌曲去唤醒妈妈记忆的一幕,让学生潸然泪下。小强的命运和课文小亮的生活多么相似!学生看完影片后,学习课文时,对离异家庭对孩子的伤害,“母亲”对儿子的浓浓真爱,有了深深的体会。这时,课堂组织讨论:你如何看待小亮的“幸”与“不幸”?学生通过讨论意识到:小亮不幸的是他有了那样一个苛刻的后母和家庭;幸运的是,他身边有关心他的妈妈、老师、同学甚至是看门的老大爷。生活是痛苦的,社会却是温暖的,我们应该让整个社会关爱孩子。这时顺势让学生用笔写出自己的心声,情感真挚而有感染力。这样的课堂有情有味,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盎然。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教育。”现实生活为语文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源泉。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应当生活化,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感悟语文,积累语文,从而学会用语文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体会语文的内涵和魅力,让语文回归生活的原点。
参考文献
[1]王逊.表现与表达[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6).
[2]陈琦.教育心理学的基本问题[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4).
[3]陆璟.研究性学习及其基本特征[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2).
责任编辑 晴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