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婧
摘 要:高职高专培养对象的特点要求应用文写作的教学有更强的应用性,让学生获得应有的身份意识是解决教学困难的重要突破点,分析学生缺乏身份意识的原因,通过实例教学帮助学生获得身份意识,学生才能有所收获和拓展。
关键词:高职高专;应用文写作;身份意识
应用文写作课程是高职高专层次学生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在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的高职教育中,肩负着培养学生未来岗位工作所必需的文书写作和书面沟通能力的重要任务。但在具体教学中,因为学生自身在社会常识、言语表达和逻辑思维等综合素质上的欠缺,传统侧重文体学知识介绍的教学模式显得过于枯燥,特别是教学效果差强人意——经过文种的文体学特征介绍、文种结构和例文示范后,学生的习作依然会出现千奇百怪令人啼笑皆非的错误。使后一步的习作修改环节很难有效展开——教师被各种问题弄得手足无措,学生也失去修
改的方向和信心,使得学生的独立习作常常只能停留在对例文的
照抄或替代性改写上,无法满足应用文书针对具体问题寻找解决途
径的根本要求。鉴于此,在实际教学中,以任务指导的教学模式替代知识介绍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身份意识就是其中一个重要
的任务。
一、学生身份意识缺失的原因及影响
高职高专的学生,虽然毕业后的出路和本科学生最大的不同
就在于其更强的实践性和应用能力,但在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上,大多数学生却和接受本科教育的学生起点一样——之前仅通过语文课程中的小应用文写作获得应用文书的基本概念,在进入高等教育前基本缺少踏入社会获得书本外的灵活应用能力。虽然相对本科生而言,他们未来接触到更强调逻辑性和规范性的行政公文的机会相对较少,理性思维上的缺乏不是主要的障碍,但是在分析应对具体问题中所需要的应对能力的欠缺就显得亟待提升了。而中学阶段强调个人自我观点和情感表达的写作训练,以及应用文照搬格式的教学模式已经给学生打上深刻烙印,一旦动笔,就要自动把自己置身于一个评论员的角色中,以自以为很正式的语气使
用些自己都不明所以的“大词”开始洋洋洒洒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写出一大篇无关解决问题的主观情绪极强的“废话”还自我感觉良好,面对这样的习作,教师基本上是无从改起。更有甚者是有些学生甚至提出范文过于枯燥没有文采、没有感染力的观点,这些都是没有充分认识应用文书写作和个人写作区别的谬见,要改变这些固有的错误印象,首先就要让学生具备身份意识的观念,学会从特定的社会角色身份角度进入文书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场景,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有效的解决问题,而不是随意地大放厥词。
二、培养身份意识的训练实例
为了强调实践应用性,教学中要安排更多设定情境的实例训练,特别是身份意识,必须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体会文书应用者的处境和目的,以下就举一实例来说明身份意识训练的必要性,此案例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社区学院的《商务写作》课程:情境是文书应用者所负责的工作项目的数据在公司会议上被同事错误地引用,要求学生根据提供的情境给该同事发一封邮件来澄清这件事。
在要求学生进行习作前,通过视频形式将原课程里的例文给学生演示一次,然后要求学生把自己带入到这个职场人的身份里给同事写这封邮件。和过往知识介绍模式相比,这种具体情境下的写作练习学生的积极性更大,写作时对范文的依赖程度更小,更有自主发挥的主动性。但也因为学生会有意无意地想当然,对范文的优点常是很难自觉领悟的,在具体训练中发现,在学生自己动笔之前对范文的优点进行点评效果并不好,而等到学生写完后,对他们出现的问题进行典型分析后,再总结范文的优点学生收获更大。
学生的初次习作中出现的最集中的问题就是身份意识的吻合度不够,主要有以下几种偏误:
(1)重点放在对数据出错这一事件会引发的后果不断推演,强调对方的这一行为会给自己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2)重点放在回忆两人私交、强调友谊至上、批评对方不应为蝇头小利损毁感情。
(3)重点放在表明严正抗议,表示对对方的诋毁行为没有惧怕,表示要通过上报领导甚至诉诸法律来维护自身的利益。
学生出现上述可笑幼稚的错误都是他们现有社会常识和情商的反映,而这些,也正是未来可能妨害他们工作进步的因素,这些细节都是岗位要求的综合能力的内容,却也是理论课堂里很难涉及的层面。在实际教学中,针对这些想当然的错误进行分析矫正,也是很受学生欢迎的环节。接下来对上述三种主要的错误身份立场进行以下点评:
针对第一种,向学生强调应用文书写作的出发点是为对方考虑,因为如果对方看过后发觉与自己无关要么不会看完要么可以完全的置之不理。不断地强调对自己的影响,对读者而言既无利也无害,只会让对方觉得你头脑简单;而第二种则是学生人际关系模式简单化的直接投射,在他们的观念里除了长辈外基本就是朋友关系,友谊至上几乎是他们唯一的价值标准,让他们明白社会生活中的友谊关系其实并不是主体,更多情况下是竞争关系或是竞合关系,他们也就能理解和同事攀亲谈感情是多么行不通的想法了;第三种应对方式看起来很有保护自我利益的意识,也很强硬,但小题大做动辄上纲上线也是无能软弱的表现,还是会被人小视,更无助于问题的解决。最后归结下来,这三类看似各自不同的错误其实有着共同的思维出发点——还是强调个人,强调情感因素,还是过往个人文字表达留下的习惯。
再强调应用文书解决问题而非发泄情绪、强调组织身份淡化个人恩怨的基本原则后再向学生分析范文的优点,学生就能体会到范文的老道和理性。
范文从头至尾都在强调整体利益,谈到错误数据可能对公司策略的错误影响,谈到同事应该有为公司发展努力的共同目标,这就跳出了个人恩怨的小圈子,而是一个理性的职业人形象,也没有负面委屈的情绪,而是提供详尽资料证明对方在会议上使用资料出现偏差,并积极约谈弥补错误数据可能带来的失误和损失。
对范文优点点评后,再把范文以Word形式板演,要求学生再次修改之前的习作,学生基本上就能把握这封邮件的写作要点了。
三、培养身份意识的收效和困难
通过强调身份意识这一写作任务,在教学中最直观的收效是对学生的习作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有效更正和点评。通过之前学生自己想当然写出的错误例子对照,学生对看似简单的范文有了更深的理解,对应用文书言简意赅的客观表述有了真切的体会。对应用文书写作的目的和困难也有了更细腻的认识,认识到好的应用文并不是简单的能有规范的格式、能使用规范用语或者专门词语,更重要的在于应景,能找到当时的根本问题是什么,而最直接最有效的解决问题的角度是什么,当事人又能通过怎样符合身份的途径来解决具体的问题。
此外,对应用文的一些基本常识,学生能够通过实际身份带入的方式来理解,而不是以往的死记硬背了。针对身份意识而言,在行文方向上的错误明显少了。以往对每一文种的行文方向,学生都是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在使用时仍然无法避免诸如在上行文中使用命令要求的语气的错误,强调身份意识后,学生在写作时心里就会有一个明确的沟通对象,哪些话该说、该怎么说才更有效,这些过去必须教师反复强调的问题就能被他们自己应对解决了。
当然,身份意识的获得绝不是课堂几次案例分析就能达成的,它需要是一贯理性积极地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和习惯。课堂上帮助学生了解当时、当地、当事人的处境和根本矛盾要花去不少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哪怕一样的矛盾,身处不同角色要在文书中强化和弱化的要素也不尽相同。身份意识的训练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训练中也有学生表现出畏难情绪,甚至认为授课教师故意把本来依葫芦画瓢的应用文复杂化。作为教师,能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多地、见缝插针地提示学生进行身份意识的代入训练,哪怕课堂上没有办法给予更深入的分析,对培养学生自主自觉地在实践中体悟该有的身份意识都是意义非凡的。
(作者单位 武汉外语外事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