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约旨远树根基 人文自主育新芽

2013-04-29 13:59阮国杰王鹏飞陈志强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3年8期
关键词:校训人文师生

阮国杰 王鹏飞 陈志强

六十载春华秋实,几代人躬耕树蕙,北京师大二附中走过了60年的发展历程。60年的积淀,形成了二附中的文化,她是全校师生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共同创造并世代传承的宝贵精神财富,她浸润着一代又一代二附中人的心灵,必将激励和引领一代又一代二附中人不断前进,创造新的辉煌。二附中文化由文化精神、校训校风、教育理念组成。本文初步探讨二附中的校训校风、教育理念所蕴含的深刻内涵。

校训校风塑灵魂

1.校训是学校精神的内在品格

在博学楼南面花园中,一块巨石上镌刻着我校的校训:“笃志、博学、质朴、方正”。这八个字虽然简短无奇,但却是我校全体师生集体信念的有力凝聚,也是我校指导思想、教育观点和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校训,作为校园文化的核心与灵魂,它可以影响和规范师生的言行举止和行为方式,引领学校的办学方针和发展方向,同时激励师生弘扬传统,开拓创新。

“笃志博学”最早出自《论语·子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笃志”意为志向专一,即新时期的青年人要将个人志向与国家前途、社会需要紧密结合起来,立定志向,并坚定不移地去追求。“博学”意为广泛学习,学习是做人一生的需要,也是实现自己志向的途径,因此不仅要学好课内的,也要学好课外的,还要参加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向社会学习,做到广泛学习,学有专长,学有特色,学有方法,学深学透,学有所成,学出水平。

“质朴”出自《汉书·夏侯胜传》。“胜为人质朴守正”,意为朴实正直的品格和精神,即做事讲求实事求是的原则和科学的方法,言行表里如一,为人朴素得体。

“方正”出自《管子·明法》。“明主者,有法之制,故群臣皆出于方正之治,而不敢为奸”,意为正直不阿,即讲原则,敢于维护真理,遵守政策、法规、制度。

校训八个字的含义归纳起来,就是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远大的理想,要有广博精通的学识本领,要有为人正直、朴实的品行。学校通过办“笃志杯”特色艺术展演、“博学杯”人文知识竞赛、“质朴杯”青年志愿者评选和“方正杯”法律知识竞赛,潜移默化地渗透校训精神。学校以校训命名了校内标志性建筑,如笃志会堂、博学楼、质朴楼、方正广场等。

2.校风是学校办学的质量保障

一所学校的发展,不仅仅体现在教育教学和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上,更体现在风清气正的校风建设上。校风是一个学校各种风气的总和,是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长期积淀而成的具有行为和道德意义的风气。在校训精神的指引下,我校高度重视校风建设,在长期探索、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勤奋、廉洁、奉公”的干风,“正己、敬业、爱生”的教风和“勤奋、文明、朴素”的学风。

作为学校发展的动力,二附中的教师能够常怀敬业之心和爱生之情,不忘培养创新之思和育人之智。在基于学生差异的课程改革实践中,他们在教学方式的变革上努力探索,在培养优秀学生途径上认真钻研,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的良性发展。公则生明,廉则生威。二附中的干部通过积极践行人本化管理的理念来营造和谐的干群关系,以满足学生和教师需求为己任,针对重大事项实行共同决策,注重倾听民意,日常工作中开拓思路、创新举措,引领学校不断向前发展。作为接受教育的主体,二附中的学生也在人文自主的氛围熏陶下表现出了踏实勤奋、文明优雅、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德智体等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教育理念彰特色

1.人本和谐的价值观念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二附中的价值观念是:师生共同发展。学校是育人的组织,教育教学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要使这个组织系统高效运转和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育人目标,有赖于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学校文化是凝聚全体教职工的精神纽带,最核心的是对学校功能定位,即学校的价值观念,我校将师生共同发展作为价值取向和功能定位。学校的“人”应该既包括学生,也包含教师。从育人规律的角度看,教育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是学生发展的重要资源,没有发展的教师,就很难有发展的学生。从师生关系上看,将师生共同发展作为学校的价值取向,使教师与学生处于平等地位。学生不再是单纯的“索取者”,教师也不完全是“奉献者”,这种平等关系,可以促进学生树立自尊、自立、自强意识,激发他们的主动精神;教师可以更大限度地焕发出工作热情,激发他们更积极、更自觉地投入到教育工作中。

教师群体是由差异丰富的个体组成,这种差异使教师个体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发展方向等诸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个性化特征。要满足教师发展的个性化需求,唯有通过自主性发展来实现。从学校管理角度看,学校对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要加以目标引领,要为教师学习发展创设支持性环境。为此,学校在慎重研究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先后对教师发展提出了既明确又系统的目标要求——师德目标:品德堪为学生的楷模,行为堪为学生的榜样,学识堪为学生的师表;学习型教师要求:有追求,善学习,勤思考,勇实践;科研型教师要求:实践中能反思,遇问题会探究,学术上有建树,教研上出成果;骨干教师的要求:为人能表率、教学能领衔、科研能引领、实践能示范。这里所说的自主管理,是指在统一观念和目标的基础上,要求教师在各自岗位上树立起强烈的责任意识和主动意识,充分发挥各自聪明才智,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管理策略。

2.正确的育人目标保障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明确指出,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性,教育必须反映社会对人的发展的总要求;与此同时,人的发展具有能动性、自主性、选择性和创造性。因此,我们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内在主动发展与外部要求的统一。纵观现代教育发展史可以发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永恒的追求。基于国家层面的教育目标是对教育总体要求的反映,因此,每一所学校都要根据国家的教育目标,建立起具体的、便于落实的、能切实引领学生发展的学校育人目标。在办学实践中,为了体现国家教育目标的根本要求和社会发展的实际诉求,同时彰显学校独特个性的形式和内容,二附中将育人目标界定为——构建学生的健全人格,打好学生的发展基础。

人格是尊严、价值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无“德”无“美”就不可能有尊严和品德,无“智”无“体”对个人、对社会也不可能有价值,因此德、智、体、美不能割裂,这几方面体现在一个人身上应该是一种完整的素质,构成健全的人格。学校要构建学生健全的人格,她的教育就要体现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的统一。根据这一理念,我校提出了“三兼优一发展”的培养目标,即“优秀的初中毕业生经过三年的高中教育,应当成为人格发展和身心发展兼优、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兼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兼优,个性得到健康发展的优秀高中毕业生”。

3.鲜明的教育主张引导着人文自主的实践体系

二附中的教育主张是:尊重学生自主,倡导人文教育,重视环境熏陶,强调道德实践。

尊重学生自主。学校育人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尊重学生自主性,在提供基本课程的基础上给予学生课程选择的自由、兴趣选择的自由、时间支配的自由、空间使用的自由、思维空间的自由。学校创设了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导、学、习,充分发挥教师、学生的主体作用。学校对学生的评价以正面为主,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评语评价相结合,尽量做到使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成功的体验,更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

课程是教育活动满足社会、学生对教育需求的保证。高中阶段的课程要在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努力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激发学生潜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我校始终将尊重学生差异、满足不同类型学生需求和发展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逐步实现了“班班有特色,人人有所长”的改革蓝图。学校供学生自主选择的班型有文科实验班、理科实验班、项目式学习实验班、社科特色班、数字化学习特色班。

倡导人文教育,“以人文教育为基础,构建学生的健全人格”。人格教育,应当是一种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完善的素质教育。学校提出“加强学生人文教育、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以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能力为三个层次,开展人文教育活动。教育活动以学习人文知识为起点,引导学生拥有崇真善美的意趣和追求,不断地将人文精神转化为人文能力,完善学生的健全人格。

在实践中,学校采用“习、熏、悟、化”的方法,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吸取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在人文社会实践中,开设了晋文化、徽文化、江浙文化、陕北老区等地域的考察线路,着意安排一系列丰富多彩又充满文化气息的活动,如贺兰山麓追寻神秘王朝的踪迹、洛水畔星空下的指点江山、沈园中的陆游诗词吟诵等,这些活动让学生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开阔视野,人文素养得到提升。我校十分注重实施人文教育相关课程资料的积累和整理,目前已经出版人文学科拓展类校本选修课程教材12本、文科实验班丛书11本、班级文集和学生个人作品集20余本等。

重视环境熏陶。校园环境建设凸显学校的办学理念。它是一种校园精神的载体,可分为物质形态、制度形态和精神形态,对师生的学习、工作、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其蕴含的人文精神和自然美感成为影响学生思想感情、道德行为的重要外力。

校园环境建设彰显学校的育人特色。“加强环境文化建设,用环境美熏陶人”是我校人文教育的基本策略之一。从育人目标上看,学校文化环境建设应有助于提升学生道德与修养、知识与智慧、审美情趣与身心健康;从育人方式与手段上看,审美化处理后的文化环境,其育人功能的优势在于:审美育德、立美启智、潜移默化。在环境审美化建设实践中,学校按照科学性、艺术性、教育性和实用性的原则,大力营造高品位的人文环境,使校园成为一本活泼生动的教科书,处处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启迪。

校园环境建设要开发师生展示自己文化创造的功能。学校的每位师生都是学校文化环境的建设者、组织者、参与者与实践者。让师生积极参与作品创作,给予展示的空间意义深远。学校艺术墙、图书馆、创艺空间是由师生自己创作设计,有很强的欣赏性和视觉冲击力。

校园环境建设要成为学生感受世界多民族文化艺术的窗口。不断拓宽他们的视野,进行东西方的交流,借鉴和比较,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辨别能力和理解能力。如科学楼“人类科学史上的发展脚步”展廊,文心书屋巨幅画作“与但丁讨论神曲”, 博学楼东西方代表性艺术作品展览等。

强调道德实践。道德实践,应“闻道而行之”。道德作为人格的一个重要组成方面,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首先必须通过道德实践去体验良好道德的内涵,感悟良好道德的真谛,实现道德的内化。其次,良好的道德又必须在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关系中显现出来,这就是道德的外在表现,即道德必须通过实践才能体现出来。因此,道德教育还要“导之以行”。第三,学校创造了一种良好的人文环境,用环境熏陶、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施以良好的道德影响。

我校开展的“欣赏型德育”,即通过德美交融的教育题材的发掘与运用,或者采用美的形式,创设美的德育情境,使学生在欣赏“德美”和“育美”的过程中完成一定德育目标的德育活动模式。道德修养不仅要使学生获得道德知识,提高是非辨别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化为行动。因此,学校将德育立美的重点放在成人仪式、毕业典礼、文明礼仪月、远足等大型教育活动的审美化设计和班会、团会活动的立美创造上,并总结了行之有效的实施策略。

猜你喜欢
校训人文师生
人文
校训展示墙
校训展示墙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体现“亲爱精诚”校训的三件往事
任正非捐款前先捐“校训”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麻辣师生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