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华涛
曾读到过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位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后来当上了美国一所中学的校长,每当有新教师来到学校,他都会交给新教师一封信,信中写道:“亲爱的老师,我亲眼看到人类不应该见到的情景: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被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看到这一切,我怀疑: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的请求是:请你帮助学生成长为有人性的人。只有使我们的孩子成长为有人性的人,读写算的能力才有价值。”
信是这位校长写给他的新教师的,对同样作为教师的我们也有着莫大的启示意义——无论什么样的孩子,教育的第一要义都是要保证他将来能成为具有“人性”的人。
那么,怎么才能保障孩子长大后可以在内心深处埋藏着这作为底线的人性?我想,必然不是暴力教育下的孩子,因为,暴力教育下的孩子只会信奉暴力的力量;也必然不会是压迫教育下的孩子,因为压迫状态下教育出的孩子只会迷恋压迫的威力。故而,只有能够享受人性的阳光雨露,在人性的滋润下生长起来的孩子,才能明白人性的可贵。
曾见过这样一个孩子,在前任班主任手中,他是引发教师咆哮的关键因素。但另一个同事接班后不出一个月,就不声不响地将这孩子转变成了班级最守纪的孩子之一。为什么呢?
同事揭开了这个秘密。他笑着说:“原先他们之间绷得太紧了。绷得太紧,彼此之间就没有了改变的可能,也没有了回旋的余地。”
那段时间内,同事所做的仅仅是该上课时上自己的课,该休息时在班上与孩子们聊天,课后有空时一如既往地家访,对所有孩子都一样——包括这个孩子在内。最关键的是,他并不要求孩子必须怎么做——必须考多少分,必须下课后到办公室报到,必须服从什么命令等。
孩子从被过度“关注”从而过度对抗的状态松驰下来后,感受到了一种难得的轻松愉悦,也就分外珍惜这种难得的感觉——他开始有了“人”的感觉,能够感受到人性的温暖。结果,前任班主任兢兢业业追求却没能实现的理想,被接任的班主任轻轻松松变成了现实。
记得德国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曾说过,教育最终的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唤醒,是种教育手段。父母和教师不要总是叮咛、检查、监督、审查他们。孩子们一旦得到更多的信任和期待,内在动力就会被激发,会更聪明、能干、有悟性”。我想,同事的成功也就是因为这样的理念吧。进一步想到,即便后一位班主任没能改变这个孩子的某些行为习惯,但如果能够给予他一定的尊重,给他“人”的质感,给他人性的温暖,还是会有其他效果的,最少,孩子的内心一定会相应健康与安宁一些的。也许,对孩子的未来来说,这份难得的健康与安宁比任何具体的知识更重要。
那么,面对这如春天一般美好的孩子,用心对待他们,做“人性”的教育吧!即便我们不能一下改变孩子的行为习惯,不能让他们发生彻底的转变,最少可以改善他们的内心感受。而这,也是教育最重要的目标之一。
编辑 江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