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立今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朱熹说:“立修齐志,读圣贤书。”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针对人文教育缺失的现状,我校尝试引导学生诵读古诗文,藉以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情感教育和心灵教育,使学生在对传统诗文的涵泳中扎住中国的根,明理、明善、修身养性。
十几年来,二附中一直坚持着诵读诗文教育,与此配合,学校开展了“学论语、讲修养”“学人文、讲修养”和“古诗文大赛”等系列活动。校领导们带头每周给学生们讲一则《论语》,林校长还把每周讲的《论语》全部背诵并默写下来,以砥砺学生。
学校编印了《诵读诗文选》《学论语·讲修养》等书籍免费发放给每届二附中的新生,做到人手一册。
记得诵读诗文活动启动时,吴林书老师曾当场赋诗:“千古文明,自当继承。往圣先贤,重德贵学。学而有法,诵背为先。口诵心惟,涵泳其间。三载六年,学优才瞻。”
学校希望学生们经过中学阶段的古诗文教化,能在学识品行上有可圈点之处。到今年,这项活动已经开展整整18年了,一届届学子在传统诗文沐浴下成长,“学优才瞻”。
根据我们的追踪调查,最直观的成果就是凡二附中毕业的学生,均能背诵100篇以上的古诗文,最多的达400篇以上。知识层面的优势可用数量衡量,精神层面的深远影响需借助事例颂扬。
诗文教化培养了学子对传统诗文的爱好与感悟
二附中毕业生多有引用古诗文明志或创作旧体诗抒怀的习惯。
醉心于妇女权益保障运动的典典,工作之余每逢传统节气必然赋诗,一年下来二十四节气,二十四首诗。“戴胜桑间窥牡丹,雨酥尘落三春里”(《谷雨》)……佳句连连,竞相传送。
正在读大三的胡畔、李梦瑶中学时就喜爱放翁“江山万里看无穷”的意境。每年都要结伴而行,踏勘祖国的山水名胜。归来就会更改飞信心语,最近的是“花重锦官城”,之前是“羡君明发去,采蕨轻轩冕”。
就读清华的杨琳每到一地,都要寄回一张写有古诗词的明信片。就读复旦的胡亦昂同学清明去绍兴旅行,将所摄照片集为《山阴道上》,“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王献之千年前的随口一吟,二附中学子深印心中……
诗文教化感召着不少学子走上弘扬传统文化之路
从高考报名情况看,多数学校的高分学生都学经济和法律;但二附中学子却不尽然,每年都有大批学生报考基础文科专业,甚至拿着北大、清华等重点校的加分也要考文史专业。最典型的是2007届的吕明烜同学已被名校建筑系免试录取,但他坚决选择去考人大的国学基地班。还有董心、陆文筠、刘天歌、孙立寒、赵宏宇……太多二附中学子以绝顶高分投考了基础文科专业。今年毕业的步凡同学是理科实验班班长,已获北京大学校长实名推荐资格,缘于对中国文化的深情,她的志愿中也有北大中文系。
2001年毕业的王一舸同学是个怪才,上学时没少让老师着急,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让人钦佩,在古诗文诵读活动中总是冲在最前面。他能大段背诵《论语》《孟子》,却不学外语,狂放地认为“天朝上国”之人怎能说“鸟语”?为这,他考研很费周折,最终凭借其创作的昆曲被中央戏剧学院破格招录,所创作的昆曲也被排演。要知道现在能创作整套昆曲的全国不到10人。仅以王一舸同班同学为例,孟琢、罗旻都是文学博士、大学讲师,傅翀在新加坡教国文,不久前还在红学研究专刊发表了论文……
最让人感动的是在俄亥俄州立大学学工业设计的刘晓黎同学,今年硕士毕业了,美好的前程在向她招手,但她却要报哈佛大学读中国文学博士,她说想回二附中教语文,因为二附中的文化韵味强烈吸引着她,这里给了她很多人生的启迪……
诗文教化助力学子在大学课堂上显领风骚
上了大学的学生回来看老师时,经常带回这样的故事——在大学,高傲的教授们经常在课堂上吟诵几句古语,然后加一句“你们不懂吧”,但二附中学子接过话茬,侃侃而谈,令周围同学艳羡,老师瞠目。最确切的事例见诸就读北大的方若冰同学的信——“北大有门课程叫大学语文,基本上就是按经史子集的顺序,一开始讲《论语》和《诗经》,我基本看一遍回忆一下就能开始背,甚至多数文章要我讲都可以。期中期末两篇当堂论文分数都很高,被老师私下当作范例,这让我高兴了很久。同学‘甚异之,他们恐怕不会知道,这些在《诵读诗文选》上都有啊!”
诗文教化渐染学子知道了如何做人
现供职于首博的唐宁同学十余年如一日孝敬自己老年痴呆的姥姥,被北京市人民政府评为“孝星”,当问及她为何能那么耐心地陪痴呆的姥姥说话、聊天时,她说:“孝敬老人除了有家庭氛围的影响外,还离不开中学时受的教育,直到现在都清醒地记得《论语》中的话——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一位已上大学的同学把靴子丢了,几日后发现自己的靴子穿在别的同学脚上,周边的人都劝她向学校反映,这位同学仔细斟酌,没有去举报。问她为什么就忍了,她说:“我生长在北京,已经享受了很多优势资源,而她拼命努力考出来,如果举报,她的前途就毁了。老师不是常讲说‘忠、恕吗?这就是浅层次的‘恕吧。”
诗文教化引领学子具有关注民生的强烈意识和敢想敢为的勇毅精神
2001年毕业的魏威同学,中学时代就深受往圣先贤关注民生的思想影响,记得他喜欢读一切忧国忧民的句子,喜欢杜甫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喜欢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他大学毕业后留学法国,开始关注同胞在法国打工的境遇,主持策划拍摄了反映河南打工者在法打黑工境遇的纪录片《没有你在》,获得参展61届戛纳电影节的殊荣,该片还入围了法国真实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是两千年前曾子的话,也是二附中为学子选出的励志格言。十余年来,二附学子有登顶希嘉邦玛雪山的,有穿越库布齐沙漠的,有单人独骑骑行中国的,有深入东非原始部族考察民俗的一所学校有一两位为了理想勇为敢为的杰出之人不奇怪,但一所学校在短期中有一批又一批的“特立独行”之人,这恐怕和学校的教育理念有密切关系。
诗文教化更为学子深扎下了一个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
许多毕业的同学来信说最忘不了的是二附中的诵读诗文,当时还不觉得有多大用,但真正走向社会,独立面对问题时,才发现其不仅有愉悦性情的作用,更能给人无尽的力量。
在美国攻读博士的徐程锦同学来信说:“我初到美国读书时非常辛苦,也比较孤独。那时我每天出去散步,一边散步,一边背古文。最喜欢背的是《前赤壁赋》和《滕王阁序》,还有《游褒禅山记》。我觉得这时背诵古文对我有两个影响:第一,古文为我营造了一个与我实际所处的环境完全不同的世界,使我精神放松;第二,也是最重要的,古文给我一种心灵上的滋养和文化上的归属感,让我看淡名利,催我上进。”
孔子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二附中的诗文教化不仅培养了一批文质彬彬、热爱生活、有丰富艺术感受力的君子,更培养了一批有理想、敢担当,有使命感的公民。诗文教化只是二附中丰富多彩的人文教育活动中的一环,传统人文文化哺育了一代代二附中学子,二附中学子的健康成长又反正了中华传统文化有着绵长不尽的神韵与祥和智慧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