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社会大课堂实践育人

2013-04-29 00:44樊雪红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3年8期
关键词:品德育人资源

樊雪红

2008年9月1日北京市启动“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工作以来,西城区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师在北京市基教研中心的直接领导下,贯彻主体参与原则,以学科渗透为主渠道,充分利用社会大课堂上了一节节生动、丰富、精彩的品德与社会课,坚持社会育人、实践育人,进一步探索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和学科发展模式。在这个过程中,一大批教师成长起来。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倡导教师大胆转变学习方式,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的说教式的教学方式。要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社会大课堂为品社课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有以下几点收获。

走近社会大课堂,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文化素养,实践育人

社会大课堂为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师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师密切结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材,利用社会大课堂这个“活教材”使学生在社会资源中轻松、愉悦地开展学习活动。如:在首都博物馆京剧厅带领孩子们了解中国的国粹京剧,带来的是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祖国文化的感悟;引领学生走进宋庆龄故居,利用故居资源“鸽棚”教授了一节生动的品德与社会课《放飞和平鸽》;带着学生探究胡同文化、畅游野鸭岛、参观名人故居等,充分利用社会大课堂丰富的资源与品德与社会课相结合,使学习活动充满了乐趣。这样的课堂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也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教学活动中充分给与学生自由猜想、自主思考的空间,给学生自主观察、体验的机会,并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引导和帮助。提高了德育的实效性,突出了品德与社会学科特点。

充分利用社会大课堂,转变学习方式,提升学习能力,实践育人

一直以来,品德与社会教师十分注重课程的生活性、开放性、实践性,但往往课堂教学实施条件有限。社会大课堂的开放性使教师可以结合教育主题把课堂教学与社会资源紧密结合。首先感受最深的是学生学习充满活力,学习积极性高涨,其次开放、直观、生动、形象的学习环境是师生所需,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创设开放的学习空间,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其次学生利用多样的社会大课堂资源增强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小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能力突出显现和提升,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提高课堂效益。西城区复兴门外一小于崴老师在首都博物馆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厅执教一节品德与社会课《文化的使者——瓷器》,学生在课后的学习感悟写道:“我不仅喜爱这些瓷器,在生活中还离不开它们,我为祖先的发明创造感到自豪!我真没想到还能在首博上品德与社会课,我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我很喜欢这样的品德与社会课。”品德与社会教师在社会大课堂听课后写道:“能够走进博物馆让孩子们感悟祖国文化的魅力,这一活动本身就是对孩子的一种无言的教育。真希望有一天,我们的课堂天天能够这样上课。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社会是学生更大的课堂,那里有学生在课堂上无法直接获取的知识。在社会大课堂听课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好地体现了本课程的社会性。我接受了新的教学理念,更新了教学观念,开拓了教学思路,使自身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近年来,西城区的品德与社会教师充分利用社会大课堂,为实现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源对接进行了积极、大胆尝试。教师深切体会到“社会即学校”,品德与社会教学和社会生活相通,和实践紧密相连,可以说社会大课堂极大地拓展了课堂教学空间,引领学生获得丰富的生活体验和教育价值。所以我们应充分开发,有效利用社会大课堂资源,真正让社会大课堂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编辑 王雪莉 江泓

猜你喜欢
品德育人资源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品德
论茶的君子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