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寻课堂生命价值 增强教师育德能力

2013-04-29 00:44张海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3年8期
关键词:教育性学案德育

张海

2005年顺义区承担了北京市教委“课程改革与德育实效性研究”项目。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我们深刻认识到:站在生命的高度俯视课堂,德育与学科教学是血脉相连的整体,共同指向育人这个核心的目标。项目实施的过程,是广大一线教师共同寻找课堂的生命价值的过程,是教育真正回归其本源、让师生在教育生活中共同成长的过程。

建立多维立体评价,引导教师把课堂关注点更多地投向人的发展上来

课堂教学侧重双基目标的达成由来已久,为了改变这一教学惯性,评价引导是纠偏的有效手段。因此,我们在北京市基教研中心课堂评价表的基础上,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表形象、师生关系、课堂管理”的德育因素挖掘细化成评价指标,纳入到教学评价要素中来,引导广大任课教师在关注学生知识学习的同时,关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在评价操作上,我们首先是建立任课教师自评制度,引导其在教学中自觉落实新的评价指标。上课前对照评价指标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下课后对照指标进行自我反思,在不断改进中强化教师德育意识和转变其教学行为。另外,在区校两级教学视导、评优等教研活动中,使用新的评价指标引导教师全面落实教学目标,矫正教师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片面做法,强化教师的教育行为,课堂教学的教育性日益突显。

建立民主、和谐、分享的课堂文化,使学生在尊重的价值观影响下达到身心协调健康的发展

叶澜教授在《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一文中写道:“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课堂是一个人与人互动、心与心交往的心灵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影响远比知识的作用更有力量。我们从构建新的课堂文化开始,即建立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

我们确立了“以关爱、尊重”为基础、以变“谈话”为“谈心”为内容的研究实践,旨在通过行为强化逐渐转变教师的学生观。区教委把“教师的谈话艺术”作为师德建设的重要载体进行研究。教师教育行为的转变引发了师生关系的改变。平等、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让教师有了与学生的真情交流,与纯真的童心碰撞,在这种交流和碰撞中,教师的学生观不断转变,师德素养逐步提高。

以学生主体人格的最大发挥为原则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自主、合作的氛围中和谐发展

杜威说过:“每一门学科,每一种教学方法,学校中的每一偶发事件都孕育着培养道德的可能性。”课堂教学的教育性存在于教学全过程以及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教学内容本身蕴涵着教育价值,良好的教学方式、方法、课堂人际氛围、教学过程中预设之外的事件都可能对学生产生显性的或隐性的价值影响。

在落实新课标中,我们在各学科教学中推广以“自主学习、探究实践”为特征的 “学案导学自主探究”的新的教学模式,尝试以“学案”为载体,从学习出发,从问题出发,引导探究的教学方式。通过建立“自主预习生成学案—自主探究实施学案—引导共议完善学案—总结提升延伸学案”的自主、互助式学习流程,实现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创新、群体互助的课堂文化氛围,学生在主体参与中能动的发展自我,在主体参与中健全了主体性人格。

充分发挥教材文本的教育价值,让道德营养随着知识的传递浸润学生心田

教学内容具有教育性,即便是自然科学知识价值中立,它在转换成课程知识的过程中也将被赋予一定的教育价值,无论是显性的或者隐性的,关键是教师能否充分发现和发挥其教育价值。在落实课程德育的过程中,我们首先是以挖掘教材德育内容为主题进行了集体攻关。在教研部门进行备课环节的改革,通过改变教案撰写模式增强教师对教材教育性的挖掘,建立文本与教育价值的内在联系。我区编辑出版了《顺义区中小学课程德育资源分析汇编》《顺义区中小学课程德育优秀教学设计选编》等五本研究成果文集。这五本文集形成的过程也是我们的一线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的过程。这些研究成果将指导和带动更多的教师参与到研究中来,从而形成全员参与研究的局面。

猜你喜欢
教育性学案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乡愁导学案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教育性和趣味性的平衡研究
如何在教学活动中贯彻教学的教育性
“比例尺(一)”导学案
浅议教学的教育性与教育的教学性
导学案不能沦落为“习题单”:以“中位数和众数”的导学案为例